顯示具有 生涯規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生涯規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3月14日 星期日

找到自己的未來與方向 - 《僧人心態》中

本週又要來跟大家談《僧人心態》這本書,上週跟大家說到書中提到認識自己的重要性及如何面對負面情緒的方法,這一篇要來跟大家說一個我很喜歡的議題-如何找到自己的未來。每次面對許多青年朋友的提問,常常被問到對於未來很迷茫沒有方向,或是要選擇薪水穩定但不喜歡,還是喜歡但收入不高的工作等等相關職涯上的問題,《僧人心態》其實也談到這個部分,且非常的清楚及實用,所以想來跟大家分享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其實僧人在寺院內,都要做不同的工作,譬如煮飯、打掃、園藝、共修、研讀、和教學等等,不僅要做還不能挑,不管自己喜不喜歡或擅不擅長都得要做,那原因是為什麼?書中提到目的有幾個:

第一是要去認知活動平等無二、無高低之分,沒有誰比誰厲害,所有的活動都是在互相成就。第二要學會去養成服務之心,但不能去選擇自己偏愛的方式,而是注意到他人有需要之處,且以對方需要的方式提供幫助。

最後是去覺察,利用各項的活動去覺察自己喜歡什麼,什麼樣的事情讓自己感覺很開心或擅長,又或是有自我實現感,那如果像掃廁所不喜歡,也不能讓自己不做,而是去覺察是什麼讓自己有不舒服的感覺。是不喜歡環境、不是自己擅長還是分別心在作祟等等。

作者在書中舉一個例子,他很討厭掃牛糞,但他覺察到不喜歡的原因是他覺得掃牛糞很浪費時間,沒有可以學習到的東西,所以每當打掃時,他就開始刻意將重心轉到可以從學到什麼,譬如學到如何善用轉動拖把,讓打掃更有效,居然還領悟到人生靈活性的重要。

現自己的法


為什麼要不揀擇做這些事情呢?其實是要去發現自己的「法」,作者所稱的法=熱情+專長+有用,我覺得跟許多書中稱的「天命」意思非常的雷同。我用自己擅長的事物所發展出來的模式,藉此成就或服務他人,在過程中讓自己心生歡喜。而也因爲運用得宜,所以會充滿熱情的感覺,別人也會給自己正面的回應,產生一個不斷好的循環。(見下圖)




假設我只有在別人讚美自己的工作表現時才感到興奮,這表示自己對工作沒有熱情;如果沉浸在自己的興趣和技能裡,卻得不到任何人的回應,那就表示我們的熱情沒有目的。所以每一個人的身、心本質都決定了自己發展的方向,及能運用與生俱來的習性。

所以當我們花時間和精力在「法」裡生活時,就會因為發揮自己的能力,做出有益於世界的事而得到滿足感,所以活在自己的「法」裡,就如同行走在一條通往「自我實現」的道路。

所以意識自己不是萬能的,不要一直專住在自己的弱點,而是發揮自己的強項,去找到自己有熱情且有價值的事,成就一個自己的人生。賈伯斯就有提到:「我們的時間有限,不要浪費時間過別人的生活。」


找到熱情和目標 沒有這麼難


而熱情和目標不是深埋在遙不可及之處的地下寶藏、苦等著人去挖掘,其實法始終與我們同在,一路伴隨著,編織在我們的生命之中。 但我們要隨時保持開放及好奇的心去探索,才能夠找到生命中的法,那該如何找到呢,作者用下面這張圖來解釋。


首先,工作中若遇到
第三象限是我們要趕快逃離的區域,可以利用外包來找更擅長喜歡的人,但作者提醒我們,別用自己的價值來衡量人或是事的價值。若是在「第四象限」時,把心思放在找到教練或課程,精進自己熱愛的事情。但你可能會說我沒時間,其實若你真的喜歡,一定找得到時間的,那有沒有可能是自己給不想努力的自己找的理由呢,又或是那只是自己的休閒興趣而已?

第一象限指的是有技能無熱情,看起來是否像很多人每日週而復始的工作,有能力但是就只是為了薪水而工作,已毫無熱情可言,那有沒有可能可以移到「第二象限」呢?作者提出最好的方式就是幫自己在工作中添加意義。譬如思考這份工作能幫助自己什麼能力,對於未來能夠很有幫助,又或是重新去設計工作的方式,可以提昇大家的成就感或滿意度。


我的講師夢想


為什麼我自己會對於這一段特別的感觸,是因為我自己就有一個很棒的案例。在辦理非常多的活動當中,總有一些特別有勁,但總有一些確認自己很無感,或來覺察的過程當中,才發現原來只要是培訓的活動,我就特別的有想法跟興趣,所以我就開始有了講師夢。


但自己就沒有這個能力怎麼辦(第四象限)?我就開始尋找任何可以上台教學的機會,無論自己是否有收益,我最大的目標就是為了累積經驗值,且在不足的地方趕緊去尋找好的老師,幫助自己成長,就這樣一次次的精進,讓自己更有能力往講師夢前進。


那對於自己的工作呢(第一象限),我也發現了原來這個工作對自己也很有意義,不僅能幫助自己累積一些上台的案例外,我也從閱讀的過程中,把所學的運用於職場當中,不僅有更多實踐的機會外,也在此活得成就感。就在這樣不斷的正向循環中,我不斷的活得到正循環,也讓自己的人生更正向,也找到意義與方向,就是找到自己的法


三個尋找到法的方式


綜合以上總結,作者也在書中,提供我們幾個實質上可以覺察及認識自已的方式:

1. 撰寫出自己的活動日誌:把自己喜歡的地方及擅長的地方寫出來,又或是對於這件事情喜歡或不喜歡的感受寫出來,不論是喜歡或不喜歡的感覺找出來那是什麼,也再問自己願意多花時間在這件事情上嗎?可以如何學習及精進自己。

2. 找幾位一同做事且願意說真話的人,請他們給你真誠且真實的回饋,覺得自己哪些地方表現得好或不好,再找到共同點,藉此思考如何把自己最擅長的地方多付出行動且增強能力。

3. 覺察且常問自己一些問題,如自己熱愛或擅長目前的工作嗎?有人需要或欣賞這份工作嗎?你自己最擅長的技能是什麼,可能多增加熱情嗎?怎麼樣能把熱情變成工作等等。

大腦會幫助我們找到最優解,但心才會幫助我們找到最喜歡的事情,所以花時間找到自己喜歡的,那會為自己找到意識還有存在,也才會把自己開啟那道大門。別忘了,找到自己的法是自己的責任,別把環境或他人作為逃避的理由。


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放下,讓你看到未來 -《僧人心態》 上

 

今天早上在群裡,有朋友發了一條訊息,說到學生家長叫她去打雷射,因為可以除斑,所以她想問有沒有人有相關的資訊,就在看完這個訊息之後,我腦中馬上浮現了《僧人心態》引用了一句話:「我不是我認為的自己,也不是你認為的我,我是我認為你所認為的我。」

上述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的形象不僅會被我們認為別人的想法所綑綁外,我們還會不斷努力活出別人眼中認為的自己。就像是我們認為大家會以貌取人,所以我們就不斷地在追求自已的外貌。因此我們很少會真實的去認識瞭解自己的內心,也無法讓自己真心地活得很快樂。
就是這樣的第一章的開頭,讓我覺得這是一本很棒的書籍,想跟大家介紹。

《僧人心態》的作者傑.謝帝(Jay Shetty),在商學業畢業之後,沒有接受知名企業的工作機會,反而到印度孟買的道場當了三年的吠陀教僧人(屬於印度婆羅門教)。這本書就是他將多年在僧人生活中領悟及學習到的信仰、心態及智慧等等,再將它轉化到如何實踐於生活之中,所撰寫的一本書,希望我們能在這社群媒體時代當中,能夠擺脫焦慮回歸平靜,活出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有意義人生,他也被媒體稱為「數位世代心靈導師」。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本充滿許多故事及道理的心靈雞湯書籍,但裡頭除了有很多好的觀念及哲理外,還有很多的練習方式,是一本兼具啟發及實用性的書籍。

《僧人心態》共分為三個章節:第一個「放下」,教我們如何放下身份認同、負面情緒及恐懼,活出有意識的人生;第二個「成長」,告訴我們該如何利用目的及養成習慣,來抽離我執的心智;第三個是「付出」,提醒我們感恩的重要,如何建立好的人際關係及正確的服務態度。因為這本書我覺得非常的棒,所以想要用兩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最開始我們先來談談作者教我們如何「放下」。

放下外在 活出自我  

為什麼我們在生命之中,常常感覺好像不認識自己,找尋那個我是什麼,作者在書中提到「鏡中我」的概念,就是我們有意圖去創造自己的價值觀,但那個價值觀是別人或社會媒體日以忌日散播心念所打造出來的,就像他選擇去當僧人,放棄高薪工作,所有的家人及朋友都認為他是一名失敗者。

所以作者說到要建立有意義生活,得要濾除雜音,攝心內關,能清除雜念,找出屬於自己有意義的生活。而「濾除」並不是指放棄,而是要學會辨識,就是佛法中常說的「自覺」。去察覺到自己的價值觀是從何而來?是自己想要的,還是外在所灌輸進來的
那我自己認同嗎?真心要擁有嗎

除了覺察之外,我們還要怎麼打造高層次的價值觀且讓自己走在這一條道路上呢?作者建議三個方法:

1. 反思覺察:在每天的生活結束時,給自己一段自省時間,去覺察今天的自己如何過生活?有經歷了哪一些情緒?給自己造成的影響如何?自己有沒有什麼樣的改變?

2. 嘗試挑戰:每一段時間去陌生的環境,給自己不同的刺激。又或是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去探索自己的內心,從中去發現自己內心真正的價值觀為何?再去盤點內心所想的與目前在做的是否符合,有沒有被別的東西給拉走。

3. 學習創造:利用閱讀、戲劇或身旁的人中,找到學習的對象,利用觀察與學習中,推動自己往高層次的價值觀移動,這會有助於找到自我的生命意義。

在《薄伽梵歌》對真我與假我做出區分:真我是指「人的本質,是讓我覺知並覺醒於實相的意識」。假我則是「編造出來的身份,目的是打造並維護最吸引眾人 關注、最偉大的全知的我」。不要透過別人的眼睛,而是攝心內觀,真心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觀。

不完美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勝於完美地模仿他人。 《薄伽梵歌》


放下負面 轉化行為

我們身旁有無所不在的「負面情緒」,但我們是否有想過負面情緒對我們的影響為何?因為人類有順從群體的基因,不喜歡及不擅長去處理衝突和爭辯,就愛躲在同溫層的舒適感裡。如果身旁的人都是善知識,那自己也就會越來越優秀,可是如果身旁都是八卦、衝突和負面情緒的群體,那我們也會習慣養成用負面的角度來看世界。

當我們在這樣的環境待久了,就會提高自我的負面情緒值,開始對於毫無關係的人或是環境產生敵對情緒,看什麼都不爽,而且態度越負面,未來越可能會有負面心態。長期之下不僅讓自己的壓力很大,在科學研究中,也覺得會讓我們的海馬迴萎縮,影響我們的大腦,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改變負面情緒。

作者提出我們並是不要讓負面情緒消失,更不是讓情緒消失而是察覺出來後,用正確的方法來面對,因此作者提出利用指認(spot)、停止(stop)、調換(swap)這三S步驟,來轉化當下的狀況:

指認(spot):是指覺察出自己的感覺或問題,我們會出現的負面情緒往往不是針對事實本身,而是自己預期的負面結果。所以要自我覺察每天出現的次數,為什麼會出現,當有意識地發現,我才知道往下一步往哪裡走。

停止(stop):當我們覺自己的情緒與感受時,要做的事情就是「停下」,當是事情發生時,一急就會用我們的慣性來處理。所以不如讓自己有意識的停下來,不論是調整呼吸或整理思緒,都能讓我們用更正面的態度來處理


調換(swap):讓我們換一個新方式面對,就是讓負面情緒平靜下來,保留空間給那些能提升生命的思想和行動。

除了利用三S步驟,來轉化當下的狀況外,作者也提供幾個積極的方式來讓自己更好的轉換:

1. 結交三個會提升你的人來平衡一個負面人物,來帶動我們的成長。學習習慣說善語 - 真實、利眾、愉悅、不惱人的話語。

2. 主動的面對負面情緒,譬如遇到不喜歡的人,我們能幫他想十個正面特質,這個也會幫助我們常看到自己的優點。若當我們出現忌妒時,也可以想想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嫉妒,進而來提升自己。

3. 最後讓自己成為一個好友,讓友誼變成一種互相成長,參加課程、讀書等等,其實「僧伽」(sangha)在梵文是「社區」的意思,暗示一個互相服務和啟發的皈依處。

這讓我想到,有人說看你的Facebook就會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也就是你是什麼樣的人,看周圍的朋友就知道了,那就是一種互相感染的循環氣息。我常開玩笑說,如果我心情不好想要正向,那看臉書就好了,因為都是一群超級精進的講師朋友,會分享去上了什麼樣的課程,念了哪些很棒的好書,就會讓我更想前進。又或是一群在佛光山擔任義工的青年朋友們,提醒我要學會感恩跟付出。

那看IG可能會讓我更沮喪,因為都是別人去吃了哪一些好東西跟出去玩,但居然都沒有找我,以上開玩笑的。想要有一個善良積極的環境,老實說只有自己創造而已,因為只有你自己成為一位很棒的朋友,好的朋友才願意接近。
 
與其用負面情緒填滿自己的人生,不如隨時釋放壓力,享受當下的每一刻。學習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取代抱怨,還能改善人際關係。


放下成功 探尋意義

這幾年我們常聽到「佛系青年」,指的就是一切淡然面對,凡事順其自然。有人覺得其實這根本是面對現實無奈,又或是一種厭世的態度,所以有人提出青年應該要有狼性才有競爭力,但佛法不是教我們一切要懂得放下嗎?

作者在書裡分享了一個很棒的例子,有人很羨慕一位僧侶,因為他居然能夠背誦一本經典無誤,也好希望跟他一樣。而師父聽到後問了他:「你是想要能背誦一本經典,還是想要獲得學習的經驗。」 一個是想要結果,而另一跟是要問自己為什麼想要做到這個。

我們往目標前進,總有一些為什麼的底層想法,有時候是因為恐懼或是慾望,譬如害怕胖所以健康飲食,又或是努力賺錢,因為想買一個名牌包,又或是想要獲得稱讚的無形價值等等,但這種通常無法持久,用成就或慾望來設定行為時,其實是一種活在幻相裡,這是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成功不是幸福的保證,幸福也不一定需要成功」,我們能同時間擁有,但卻不能混為一談。

所以書中指出僧人並不追求幸福或愉悅感,而是專注在有意義生命所帶來的滿足感。因為在行動的過程當中,一定有壞事會發生,也有無聊的事要處理,生活不是永遠都在陽光下,但我們都會有機會找到其中的意義。

文中舉了一個例子,當我們失去心愛的人,不是要拼命轉成快樂,聚焦生命的美好,而是可以透過生命中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來傳遞給那些支持我們的人,看到價值才能帶來生活的意義感。所以要利用自覺來問自己,到底是什麼來驅動我們自己的動力,活出自己的意圖,行動才是真正發自內心,也才能活出喜悅幸福,也不會迷失自我,更重要的事你會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麼樣的事情。



因為我自己很喜歡閱讀歷史及哲學的書籍,但嚴格說起來為什麼,我真的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在一次的問答當中,我就問了萬維綱老師,其實讀了歷史及哲學的書籍也不會真的讓你賺大錢,那為什麼老師你也讀呢?老師的回答很有趣,他說有時候讀書就是喜歡讀書,沒有什麼目標性,當你能夠知道一件你不知道的事情,又或是你比別人知道多一個觀點,不就是很快樂了嗎?

也想提醒一些有在帶領讀書會的朋友們,如果帶領讀書會我們只關注在人數、數字,又或是否被重視,又或是被強迫帶領,我真心覺得那太可惜了,無法真正體會到讀書的美麗,當你開始享受了,那培訓或帶領就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了。

「放下,其實從來不等於放棄」,我們總以為佛法是要教會我們看淡所有的一切,不要有任何的慾望,但其實指的是攝心內觀,透過自己的內心找到正確的目標,不要執著於幻相當中,再做出最好的選擇及行動。放下也不是要丟下感知情緒,而是有意識地去選擇情緒,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方式去面對生活。

給一群對於職涯在疑惑的朋友,或許問題不是找不到未來或是熱情,而是你可能真的不認識自己。

2021年2月23日 星期二

最棒的一年從此展開- 《最棒的一年:5個步驟,100%實現目標,讓計畫不再是空話》

 

剛過完新年,不知道大家在做什麼 ? 除了吃吃喝喝、追劇看書或出去走春外,有沒有特別的事情。其實我每一年都會利用農曆過年的時間在家做今年一整年的規劃,除了過年時間比較充裕之外,也能夠花時間反思去年做的事情,能作為延續的效應。

目標發願的好處


有人可能在想,到底我們為什麼要做規劃,我想到《勸發菩提心文》中的一句話「金剛非堅、願力最堅」,曾有人問過無相禪師為這句話的意思,無相禪師回答:「人在世間,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們發心走上菩薩道,如果缺少願力,就容易懈怠、墮落,進而退轉道心。因此,學佛應以願力來堅持我們的道心;『願力』是成佛的根本,也是成就一切事物的力量。只要有心、有願、有力量,天下就沒有困難的事,因此《勸發菩提心文》中才會以願力來比金剛。」

《NewScientist》雜誌特刊在《Why am I here》文章當中,曾討論過生活中有「目標感」到底對我們有什麼用。文中提出一份「幸福對健康的影響」,研究者把幸福感分成兩類,一類叫做「享樂幸福感」hedonic well-being,指的是通過滿足自己的欲望而獲得的快樂;另一類叫做「自我實現幸福感」eudaemonia,來自於有目標感的積極生活帶來的滿足和幸福。

這個實驗是讓實驗參與者寫下在一周的時間中,兩者的幸福感有多少次,再抽取實驗參與者的血液樣本及分析基因表達圖譜。實驗結果表示「高水準的享樂幸福感」的人,他們的基因表達圖譜檢測結果不那麼好,反之「高水準的自我實現幸福感」的人,擁有高水準的抗病毒抗體基因。研究者分析自我實現幸福感容易讓人把注意力關注在目標上面,而降低神經系統對於各種負面情緒的反應,這證明有目標感的積極生活會給我們更好的身心靈生活。

挑戰讓生命趣味盎然,戰勝挑戰讓生命意義非凡Challenges are what make life interesting. Overcoming them is what makes life meaningful.

如何設計目標

那應該如何設定目標呢?其實並不是隨便設一個目標就可以了,從下面這兩張圖就可以看出來,設定一個目標失敗率有多高,所以我們應該找一個好的方式來進行規劃。《最棒的一年:5個步驟,100%實現目標,讓計畫不再是空話》這本書中給我們一些建議,就來跟大家分享:







步驟1  將目標寫下來 : 這可以幫助我們釐清想要的東西、克服阻力、刺激自己採取行動外,也能看見自己的進步程度,能將目標的達成率提高了42%。


步驟2  確認目標形式,且將目標 SMARTER 化 : 


作者將目標分為兩種,成就型目標及習慣型目標,譬如我在去年完成台北大縱走七段且拿到完走證書,所以當初設的目標為在2020年12月1日前完成台北大縱走七段。習慣型目標就像是每天早上五點起床或是每周寫一篇文章等等,它沒有明確的實現目標,而是持續進行的,文中也希望能將目標切分為兩種,從大目標到固定小目標,會比較容易完成。

SMARTER化指的是目標在設定必須明確性(specific) 、可計量(measurable)、有行動提示 (actionable)、有風險(risky)、有時間提示(time-keyed)、讓人有興奮感(exciting)、以及相關性(relevant)。

舉個例子來說,像我們想要做一個專門適合給年輕人認識佛教的Podcast 節目,那如果我們目標只寫「成立Podcast 節目」,這個通常就會無疾而終,所以我們就把目標寫成「從2021年四月開始,最少持續一年且每周五更新一次的Podcast節目」。

這裡有幾個特別來說明一下,有風險(risky)指的是目標是需要有一點難度,書中指出:「根據統計目標的困難度和績效之間,呈現線性關聯。」,原因是有時將目標設得太簡單,當達到時便會怠惰下來。

而興奮感(exciting)指的是當有發自內心的動機時,完成的機率還是會比較高。改變來自於一件事,設計的讓自己感到興奮的目標,所以書中建議要問自己「這目標對我有啟發嗎?」或「它能引起我的興趣嗎?我是否願意為了實現它而辛苦工作?」。「追求看起來不可能的目標,常常讓我們真的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即使沒有完全成功,結果我們也勢必有大幅的進步」,這是作者提醒我們,要讓自己離開舒適區,走到學習區裡讓自己成長。


步驟3  找到自己的為什麼

「所有人在起跑線前看起來都很厲害。」因為開始執行新計畫時總是興奮的,但走了一段時間後,「想放棄」的念頭,將會像一首揮之不去的歌曲,圍繞在身邊,所以為什麼要做的動機就變得很重要。

作者提供幾個方法,如記錄我的重要動機,並排列優先順序,因為只有當目標與我們的生命進程、人生價值和其他目標相關時,成功的機率才有可能大增。所以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在理性上對我有什麼樣的幫助,在感性上能多想像,當達成後或沒有達成後,我人生的感受是什麼。

書裡也建議幾個技巧,如把習慣與成就型目標混搭,在融入自己的行事曆中,再設計成清單模式,當完成式可以劃掉,計算出完成度會比較有成就感,而不要算還缺多少,最後找夥伴一起來做,沒有那就創一個吧。


步驟4  定期檢視流程進行調整


可以將目標縮減成1~3個每日任務找方法讓目標可視化或是容易觸發,完成後也可以給自己一些獎勵,又或是可以在公開的平台上獲得好的回饋與獎勵,激發自己願意完成的鼓勵,長期下來便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及肯定自我。


重點不是你的想法,而是你怎麼化想法為行動。
It’s not about ideas. It’s about making ideas happen.






我們的夢想


最後舉例我們想要Podcast節目的計畫來說,我們在將目標切分為「從2021年四月開始,每兩星期錄製兩集的Podcast節目」。再把這五個月要錄製的時間都先規劃出來,就能將明確(specific)、可計量(measurable)、行動提示(actionable)、時間(time-keyed)等都設定出來了。

每兩周來錄製節目,我們也覺得稍微有一點挑戰性(risky)但也不至於太困難,且為可視的短期目標急迫度(relevant)。為了提升這樣的能力及準備題材,我們也要求自己在每周寫出一篇文章,並約定閱讀指定的書本內容,設定出習慣性目標(relevant)。此外,當我們一口氣將器材買進時,也是想提高「損失厭惡」,提升自己願意完成的意願度。

我們願意來做這個節目,除了相信這對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外,也希望能為推廣正信佛教能盡自己的力量。「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遠」。所以我們彼此成為了合作夥伴,希望在這條不容易的道路之上,能夠彼此鼓勵及督促,我們堅信對自己承諾保持正向與積極時,最棒的一年也一定會在我們身上展開。


學習的美好之處,就是沒有人可以把它從你身上拿走。
The beautiful thing about learning is nobody can take it away from you.



參考文章


我的願力是我的》; 星雲大師 ;  星雲大師全集 

《目標感對於健康的價值 》 ; 馬徐駿 ; 世界名刊速讀
今天你立志了沒有》; 維剛; 維剛菁英日課第一季 


參考書籍 


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當找到了自己天賦,就知道人生方向了嗎


「小書」這個名字,就給人喜歡閱讀的感覺,她從小就被算命師說擁有「命帶文昌」的命格,所以從小功課很好,獎狀名次都名列前茅,也因此被賦予期待進入了北一女就讀,甚至有親戚還開心的在街上辦桌起來,在大家的期盼之下,自己也相信好像真的有這樣的命格。

 

但在高手環繞之下,文昌君似乎無法兼顧所有的人,小書努力用功但名次卻差強人意,當下的她開始質疑,自己是否真的「命帶文昌」,也開始回想著自己到底是誰 ? 好像過往過的生活,都不是自己,好像都被「命帶文昌」這個期許所活的。這樣的質疑一直存在心中,也把自己的信心給丟了。卻沒有想到,幾次因為熱心協助班級及社團的過程當中,感覺到自信與滿足,就這樣找到自己喜歡熱愛的事情,現在的自己喜歡用自己的專業幫助更多的人。


「小欣」從小就是一個運動高手,不僅僅在運動班就讀,又代表國家出國比賽,在班上也是班長,成績也非常好,擁有一個令人很稱羨的學生生活,所以應該注定擁有一個很棒的未來。現在在工作中,有一個很好的公司及工作,但因為為人誠實說話,所以目前被上司冷凍起來,對於工作也沒有什麼樣的熱忱,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但就在一次次登山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於將孩子帶到山裡頭學習感到開心且快樂,於是重新對於人生有了新的信心與希望,雖然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子,但開始有勇氣來去找尋真正的自己。

 

我們總是以為,只要越早發現自己的天賦之後,找到一個適合的工作發揮,就是最好的人生方向,然而真的是這樣嗎?肯.羅賓森說過:「你的起點無法決定你的終點,人生可以有很多的面貌,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個演化的過程。所以我們可以從不斷認識自己與建立關係的過程中,去自製自己的精彩人生。



天賦不是我們唯一方向

 

所以我們要先知道,其實我們的發展可以有五個面向開始發展

 

第一個是興趣:譬如你喜歡音樂、運動、烹飪等等,這些可能是從你平時喜歡有興趣的事情,藉由學習不斷精進。

 

第二個是專業能力: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科目又或藉由後天所習得的技能,又是透過有意識地訓練,內化成自己的能力,比如批判性思維、人際交往能力或管理能力等等。

 

第三個是天赋:包含能力、價值觀、性格特質等等。譬如你天生對人很敏感,在從事服務類工作時,就比那些對人不敏感的人人要容易掌握,天賦可能較無法改變,有時也難意識到自己的天賦是什麼。

 

第四個是出身:可能上一代所給予你的,有那樣的環境及能力發展,當然就比別人更有機會拓展事業。

 

第五個是機會:剛好在那個時代之下,所產生的一種機會,當你抓到了就有前景了,被無數創業者奉為經典的一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

 

所以並不是非得找到天賦,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



發展四步驟

 

所以可以利用這五個面向,來進行發展,可以怎麼做呢 ?可以用 「多方發掘 用心嘗試 努力投入 抓住機會」四個步驟來做:

 

第一步: 多方發掘

 

先用心觀察自己的興趣或專業能力,有沒有能夠發展的地方,多試著常常給自己體驗嘗試的機會,不管自己是否擅長。

 

第二步:用心嘗試

 

當自己發現有這樣的興趣或能力之後,要找小地方來進行探索嘗試,去尋找機會或創建低成本平台嘗試,絕對不要想收穫有多少,是試著從中間確認是否是自己排斥,又或是發現喜歡或擅長那個部分,且藉此來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三步:努力投入

 

當投入一陣子之後,確認自己的興趣或優勢之後,再開始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而不是天賦,競爭力是需要跟別人PK 的,而不只是自己擅長的,要創造優勢,並從中認識一些人脈,找尋機會。

 

第四步:抓住機會

 

當有能力跟興趣之後,接下需要有機會與幸運,所以人脈連結非常的重要,找到導師或善知識,多觀察有機會時,就要抓住,而先不用考慮太多,因為有可能機會一去不復返。

 

雖然知道這四個步驟,但還是要提醒大家,達到夢想或目標是需要「能力」、「努力」及「幸運」,三者缺一不可,但走法卻完全沒有固定,不知道那一個先來那一個後到。

 

所以人生的許多時刻,都需要一點從容,優秀的我們得要相信除了能力還要有因緣機會。慢慢來,不要著急,每一刻都在創造出下一刻,你想要的一切,從來虛左以待,終將如期而至。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實現夢想,沒有決心做不到


小雪,一個非常平凡的女孩,但不知發生怎麼,國三的那年忽然間就口吃了,媽媽跟她說很快就會好了,因此她也有過這樣的經驗。但事情似乎沒有想像中一樣順利。 

在高中時,國文課及英文課對她而言都是一場揮之不去的噩夢,每次站起來讀課文或是回答問題,所發出來的聲音都是顫抖的,當下腦筋總是一片空白。即便她不甘心,嘗試著讀名著、念課文、不斷地與人談話練習,這樣的情況還是一直存在。班上男同學總是在課堂上哄堂大笑,下課後也是不斷的被模仿及嘲笑,知心朋友鼓勵她別灰心大學一定會變好,但上了大學情況一樣沒有好轉。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沒有「天賦」這件事,成功都是「努力」來的

上次在人間福報金蜀卿社長的主持人培訓課程中,分享了央視主持人「撒貝寧」的訪問影片。他在影片中幽默風趣的應對,當下成為很多人的新偶像,說他是一位很有「天賦」的主持人。我一直不太喜歡用「有天賦」這個詞,雖然是稱讚這個人的表現,但相對之下也否認了他的努力,因此我上網查了撒貝寧的資料,果然他就是一位苦練出來的主持人。

2015年1月1日 星期四

職場煉金術


職場能力發展


個人


自我管理



成長思維

改變的勇氣  (2015.11.8)

職涯規劃




團隊


職場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