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影視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影視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0月4日 星期二

《非常律師禹英禑》教會我們的職場帶領之道 (下)

 
接續上篇文章中所說,《非常律師禹英禑》出現一位大家最愛的「父系上司-鄭明錫」,能被大家選為職場主管理想榜樣,一定有它的過人之處!所以這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我從鄭明錫身上,學到的帶領團隊要做的事。
 
. 在適當的時間,扮演適應的角色
 
在管理學當中,常說到做為主管必須扮演的三種角色:主管、老師、教練
 
當戴上主管的帽子時,本質是紀律,做的是定規矩、下決定、聘用開除等工作。有一次他們替委託人公司辯護,是一個利用公司規定,而導致有歧視女性的公司。在蒐集證據的過程中,英禑認為該公司真的有歧視女性的現象。禹英禑就跑去跟鄭明錫表示,她認為律師就是要執行正義公平,但卻被鄭明錫大罵一番,因為他認為律師的專業就是要維護委託人的權利,保障委託人減少損失,這是無法妥協。這就是鄭明錫面對要堅持的事情,一定要擺在第一位。

2022年9月22日 星期四

《非常律師禹英禑》教會我們的職場帶領之道 (上)

 
去年有一部很火紅的劇就是《非常律師禹英禑》,網路上有非常多人在討論為什麼這部劇會火紅的原因。除了幾個大家喜歡的幾個角色的個性與行爲之外,我自己很喜歡這部片是可以感覺到「沒有反派的電視劇」,不論是在事務所裡每個人的不同想法與觀點,及法庭內兩邊案主的不同觀點,都讓我轉化不同的思維角度。
 
另外劇裡所處理的案件,與其他律政劇不同,多數皆是小人物們日常糾紛的延伸,讓我們可以從看似細瑣微小的案件來正視社會許多被忽視的議題。譬如一對老夫婦有關的傷害案件,談的是年老疾病或失智等等的問題,用這樣的方式來探討,會比直接討論來得緩和,也能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但這篇文章沒有想把主軸放在這裡,而是想放在我們很常經歷的事情,那就是職場。對上班族來說,最不想要遇到的哪些狀態 ? 相信排行前三名一定有,害怕擁有一個討厭的主管,而這部劇卻出現一位大家最愛的「父系上司-鄭明錫」,甚至有人影評有說到:「沒有鄭明錫,就沒有禹英禑」。能被大家選為職場主管理想榜樣,一定有它的過人之處!所以這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我從鄭明錫身上,學到的帶領團隊要做的事。

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奇異博士》教會我們的成功公式 (下)

 

「修行境界取決於勤奮程度」

奇異博士在驚嘆古一大師法術的同時也非常氣餒,自己到底該如何達到這種境界呢?古一大師反問他:「你是如何擁有精湛的手術技術的?」他回答說:「努力的學習加精勤的實踐。」古一大師用反問回答了他的問題。其實修行和世俗一樣,都沒有捷徑可走,想要成功只有努力的付出。

這讓我想起《恆毅力》這本書,書裡提到成功的公式:

天分 x 努力=技能     技能 x 努力=成就   成就 x 機運=非凡的成功

其實這也跟奇異博士成為一個厲害的神經科醫師一樣,雖然我們都知道堅持的練習非常重要,但最困難的,就是要如何保持熱情,不斷地努力。該如何堅持下去呢,在此提出三種方式,給大家參考

第一,讀偉人或你心中模範人物的傳記,就會發現沒有累積三五年,是不可能有什麼樣的成就,就像電影中奇異博士在最開始的時候,怎麼練感覺就像是練太極,什麼都沒看到,甚至質疑,但這就是如此。如同一句名言(已經不可考是誰說的):「你得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2022年6月11日 星期六

《奇異博士》一場科幻與佛學的激戰 (上)

記得沒多久之前,《奇異博士》電影的第二集上映,很多朋友去看,但聽到的回響也很兩極化,當然在這裡沒有想要解析第二集,因為我也沒去看,但忽然很想來跟大家談談《奇異博士》第一集這部電影,因為我真的覺得,這是一部有許多哲學與佛學的電影,也帶給我很多的反思與啟發。



「所知障」是無明最大的幫凶

第一個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外科手術專家史蒂芬·斯特蘭奇本來事業有成,但在遭遇一次車禍悲劇後,雙手再也無法握住手術刀,不能繼續他的醫生職業,為了恢復雙手機能,他遠赴尼泊爾尋求幫助,遇到了古一法師。但是他極度自負,用所謂的「科學思維」去質疑脈輪、能量、信仰等古老傳承的智慧,直到古一大師運用自己的法力,讓他進入了不可思議的多元次空間才被折服。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四樓的天堂心得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部影集《四樓的天堂》,這部片對我來說,我覺得一部很溫和的片,沒有特別激動或是衝擊的,但卻有很多感觸溫溫的,很喜歡《一頁華爾滋》對這部片的形容

四樓的天堂》本身就散發著一股秋天的氣息,不燥熱也不冰冷,時而像微風拂過,來來去去的人們散發出落葉的蕭瑟,也找到了坦然與自適。人體好比一座城市,經絡便為道路與河流般在其中遊走,無論哪裡出了問題,都可能反應於我們的身心狀態上。~
《一頁華爾滋》


這部影集就是以「療癒」為核心,從身體產生的一些狀況,讓大家走到一間隱身在巷弄,位於老舊公寓四樓的私人推拿會所「天堂」;因為身體並不是沈默的,心裡的傷會印記在身體裡,因此推拿師天意,不僅能讓你換了個身體外,還能藉由各種對話,引發出內心的各種問題,用慢火來表現出現在人的生命故事或難題。

因此這部戲試圖以推拿為引,藉由身體的疼痛,帶出不同角色的心理創傷與記憶。角色包括有是職業倦怠下幫助別人卻不知道如何化解自己母親心結的心理師、焦慮的上班族、脾氣火爆的年輕人、疲憊的貨卡司機、總替兒女著想的長輩、偽裝著自己生活的歌手等等角色們暗藏的心事款曲,

在如何藉由治療來讓自己產生迴光映照,不論是否承受不堪的羈絆,或者只是瑣碎不堪加總下產生荊棘,當藉由推拿後,讓障礙現形後,卻也提供自我審視的空間。給自己一些走向出口的機會,揮揮手,暫離那沒有彩度的世界,同時輔以社會運動、劇場藝術的表達,共同探索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讓大家一一重新找回心底最柔軟最溫暖的自己。


為什麼許多人對這部片有感,或許是因為角色們悄悄穿透了觀眾的心,回應了現實世界中的我們,「好好地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戰鬥。」在現在忙碌的生活當中,小病小痛起初不影響正常生活,久而久之便習以為常,到嚴重了才開始懊悔,但其實很多人都知道癥結點為何。譬如劇中司機為了提神而吸毒,女主管要為求效率與升遷將自身逼到極限,Leto 的高跟鞋成為兩面刃等等。更嚴重可能像劇中的幾位主角,像是張琪面對的社會期待與母女關係,宇宙渴望一個家的內心黑洞,小綠的自我保護機制,天意遲遲無法走出過去深埋的陰影,都無形中顯示出這個社會大或小的陰影與傷痕,對我們所造成有形或無形傷害,但卻是沒有人可以避免的。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埋在內心深處,既使協尋諮商心理師,但要說出自己埋到深處的苦,其實真的很不容易,因為脆弱不堪得只能私密隱藏,或者說我們也容易把傷痛用愛的糖衣去包覆著。但當糖衣被溶解後,卻被增強的破壞力量加深了無所適從的創傷,傷痛一一浮現下,可能只剩下默默流下的眼淚。

因此當發現自己心裡有傷時,別急著粉飾太平,將自己武裝得過得很好,反而是該往深處發掘找到為什麼會受傷?那股令人受傷的感受是什麼?知道根本的原因後才有辦法為自己止血療傷,也防止下次再度受傷。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說到許多已經發生的事,無法倒帶取消,但你可以處理創傷在身心靈留下的印痕,因此書中提出了一些方法,可以讓我們慢慢地減輕一些心裡頭的創傷,我自己在看的過程中,也覺得與我之前上課NLP神經語言程式學非常的類似與雷同,想跟大家分享一些。

為了恢復自我掌控,你需要重訪創傷。你遲早都需要面對從前發生過的事,但前提是你已經覺得很安全,不會再度受創。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方法來因應被往日感覺和情緒淹沒的感受,就像NLP當中,常常要我們是站在看電影的角度,去看這一件事情。

再來其實其實是談到創傷後的反應引擎位於情緒腦,但我們常想要用理性腦用思考來表達自己,所在再回朔的過程中,要學會去觀察自己的情緒,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試圖讓理性與情緒腦平衡。

在過程當中,也需要學會平靜的呼吸,學會讓身體放鬆,認清自己正處在這個環境中,才有可能解決,這也是禪坐正念的練習方式。

第三個其實要去接受自己的感知,譬如面對內在的空洞——不被渴望、不被看見以及不被允許說出真相所形成的靈魂空洞,譬如像是自己感受到孤單、寂寞,是要能真實的去面對自己的需要。但這時也要理解到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難處,譬如父母親遇到的真實問題,他們也是需要被保護的。因為如果把別人的舉動詮釋為針對我們個人,也比較難理解別人的掙扎、不安全感和憂慮。如果我們無法理解別人生命的複雜度,那麼,別人做的每件事,在我們眼中可能都是在證實我們將會受傷、失望。


每個人在生命的各個階段,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深或淺,都曾受過傷,無論是心理師、推拿師還是一般人都是如此。我們都有著破碎的靈魂,但破碎並不一定就得活得缺憾,就像是天意所說的:「人必然有病,人因病而完整」,或許生命中的傷曾帶來痛,可是每一件事情的存在都教會我們成長。

只有更接近過去,才能真正放下過去。,就如同戲裡幾位角色所體悟到的,除了向外追逐,更重要的是向內照看自己,要學會勇敢面對自身內心的恐懼,或是找到一個舒服自在的方式和自己相處,每一個故事都要我們學會與自己共處,在生、老、病、死的交叉路中時,才能夠發現生命的出口。或許是釋懷、放下、道別或掙脫等等,無論我們選擇什麼樣的方法,心境和生活狀態是會真實的在生命中出現。


怎樣的我才算有成就

 
這週《金剛經-成就的秘訣》第一堂課,這堂課師父一開始就問大家了幾個一連串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問了我們,我們此生為何來走一遭?現在的我們正在追求什麼?那到底什麼是成就?怎麼樣才算達到了。

會受傷的原因是鍛鍊不夠

這個問題不斷地就讓我想起最近看了一部片影集《四樓的天堂》,在這部片中有幾個讓我很深刻的角色,第一位是Nicole,她是一位對自己和他人都非常嚴格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主管,戲中有一段就是她每天早晨都在跑步,但跑到膝蓋就已經痛了,但她認為痛的原因就是自己鍛鍊不足,所以肌肉不夠力,所以要求自己跑得更多,身體當然會爆掉了。

她其實影射就是某一種典型職場女性:把人生很大一部份都投入在工作,好不容易晉升到了中階主管層級,盡心為公司向前衝但被提拔和讚揚的可能都是男性。而她除了把自己逼到生活工作失衡之外,和她一起工作的下屬因為受不了她的咄咄逼人而出走;她的上級男主管也顧忌她的才能而時常刁難,上下夾攻的壓力把她壓扁了,所以心理跟身體都因為壓力過大,而都出事了。




你喜歡的我是台上的我,還是原本的我

第二個角色是劇中的「暗黑女神」歌手Leto,在舞台上的外型是舞台上的她標配是齊劉海、超黑眼線以及超高黑色跟鞋,既使醫生跟她說腳因為長期穿高跟鞋,導致腳踝受傷了,還是要繼續穿超高黑色跟鞋,因為這就是歌迷喜歡她的原因。但再一次過程中,她被直白地戳破這人設泡泡時,她開始焦慮「我不穿高跟鞋就不會唱歌」、「脫下面具後大家會喜歡原本的我嗎」、「原本的我又是什麼模樣」。

雖然我們不是舞台上的歌手,但我們一定都曾為了討好誰為了融入某個團體而戴上面具,甚至在社群媒體上活成另一個人,為那些虛擬的讚數掙扎著,這個環境狀況不知道大家是否也覺得很熟悉?「我用Leto的角色活著,可是我自己好像不見了。大家喜歡的,到底是Leto還是原本的我?」






不斷付出的我

大家可能說以上的兩個成就,是讓自己太在意他人的角度,那再跟大家分享劇中的第三個角色,是一位超愛女兒的爸爸,希望把最好的一切給女兒,,他會上門找天意推拿師,是因為自稱頭痛、問題很多,但推拿師發現,他的職業是卡車司機,為了能開更多的夜車,給女兒更好的生活,他靠吸毒提神,所以身體也爆發了。

為什麼想要用三個故事來舉例,就是想要拉回課堂最開始師父所提出的那一連串問題,什麼是成就?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人天生就有一種好強心,我們總希望將事情做得一切盡善盡美,不要留有遺憾。不過事實是,人生處處有遺憾,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極限所在,如果硬是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不屬於自己的情緒都強押在自己身上,看不懂成就是需要各種因緣和合,遲早有一天身體會負荷不了,有形顯現於身體上的各種痠痛、不適和疾病,無形則加諸在壓力、焦慮等心理枷鎖上。



有遺憾的人生才是真的

其實「有遺憾的人生才是真的」,但那真的是遺憾嗎?或許那不能稱之為遺憾,那或許稱之為不完美,但不完美不好嗎?也不一定,有時候不完美,反而會造就其他的因緣,不完美存在於生活各處,但也造就其他的完美,或許我們沒有所謂成就的人生,也沒有什麼一定想要的人生,但這不是告訴我們要消極度日,而是放寬心胸用另一種角度學會坦然接受這一切,因為每個生命都有每個生命最美好的地方!

最後在天意師父幫助下Nicole逐漸學會放鬆,也開始抒發自已的情緒,Nicole問師父「這可以治嗎?」天意師傅謙稱自己只是推拿師,但他也問說出關鍵:「問題是,你有想過改變嗎?」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如蝶翩翩》帶我們看到生命影響生命的價值 (下)

在觀賞這部片時,讓人最感動的莫於許多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也讓我重新思考其實人人都可以成為菩薩。爺爺在參加完朋友的一場葬禮之後,表示自己為什麼參加沒有流淚,因為人老了會習慣生離死別,但卻在朋友一封信當中,才體悟到賣船這麼久,卻從來沒有完成過自己人生的夢想,搭著船去冒險,就離世了。

這段話給爺爺很大的震撼,也因此在得知自己得還阿茲海默症之後,開始跑去學芭雷舞,既使被大家看不起也無所謂,因為爺爺對采祿說:

我活了這麼久才明白,人生只有一次不是兩次,老實說我不怕被反對,我真正害怕的是,我某天想做卻做不了,或是記不起自己想要做什麼,所以我很珍惜現在這一刻。

人人擔心無常,但生命的不可知,其實才是人生的常態,無常才是正常,如果接受了才能夠面對生命不會恐懼,而開始懂得珍惜當下能做的。這也是我們也常看到人生遇到了無常,開始學會的轉念之後,生命開始有了意義,開始為社會或為人類而服務。





在劇中,三兒子聖官因為是一名外科的醫生,卻在一次病人喪命手術中,體會到人生面對生命的無奈,而不願意回到手術台,只想替這位病人拍紀錄片。但在得知父親得到阿茲海默症之後,藉由替父親拍攝學芭雷紀錄片時,才體會到死亡是無法避免的,而醫生的價值是能幫助別人延續時間,讓病人有時間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便開始重新找回人生方向。

佛法,並不是用來印證生死輪迴的真假,而是要你相信,並且珍惜每一刻的時光。也學會開始放下自己的恐懼或慾望,把注意力放在別人需要幫助的地方,學會知足感恩,沒有恐懼慾望,才會開始學會心無罣礙,邁向自在的人生。




相差五十年的三角關係

當采祿開始教導爺爺芭雷時,爺爺常常不斷讓采祿知道,可以輕視他,覺得跳不好跳不來,但不能輕視他對芭蕾的真心與認真,也開始讓采祿學會要非常認真的面對自己的芭蕾人生夢想,但也因為過於認真,面對受傷還是強迫自己練習。

這時老師奇昇主,便勇敢地告訴采祿自己的因受傷而被強迫放棄跳舞的人生故事,讓采祿學會到其實懂的放下就是一種勇敢,堅持其實是用理性去評估,而不是用意氣或情緒,當你懂得放下這次這次失敗的因緣,去累積下一次的成功,懂的調整才是一種智慧,也才能煩惱中解脫,發願心也是要懂得量力而為,才不會力不從心。

也因為爺爺不斷悉心的照顧采祿,讓他感受到家庭溫暖時,他也勇敢去面對自己內心的害怕,那就是父親的那一塊親情隔閡,開始願意主動打電話或主動的提問或邀約父親,才開始讓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好。因為面對於人與人之間,若要更近一步,最好的方法其實是化被動為主動,利用四攝法的「同事」、「愛語」「利行」等等行為來化解彼此之間的孤獨,千萬別用為什麼他不動而要我先動的想法來要求他人,只會造成彼此的傷害而已。

勇氣,並非外在的剛強,而是內在的強韌與堅毅,懂得懺悔懂得放下自我就是一種最大的勇氣,也能夠讓自己走出來,就像是采祿、爸爸與好友三者的彼此關係相同,別認自己活在怨恨或懊悔當中,就是懂得妥協




奇昇主的再次人生

老師奇昇主其實一直被過去的包袱所束縛著,不願放下過去,走入教學這一個方向,雖然看似瀟灑,但其實是這一種束縛,一種不願意接受事實的逃避。但花雖美,總有凋零的一天,但也會有再生的一天,現在的美戰時的美,不要執著於想要永久保存,當懂的這個道理時,就會發現原來凋謝不也是一種美,不然陷入無限貪愛,也跌入無限苦惱。

幸好奇昇主開始懂得幫助別人在舞蹈當中找到人生,不論是學生或是爺爺,一次次幫助他們在舞蹈的人生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去發揮表現,也開始從一次次的幫助他人當中去找到成就,找到人生未來的方向。

人究竟常常煩惱的是什麼,不是自己的恐懼就是自己的慾望,但當人開始懂得付出,懂得把注意力幫在協助他人身上,就會懂得知足與惜福,少了慾望,從內心升起的願心與願力,會引領自己從此煩惱解脫,心無罣礙。



你相信自利利他嗎

爺爺在生命當中,總是這麼樣溫暖的對待每一個人,但這樣的付出從來就不賄白費,當爺爺的失智症開始發作後,全家及身旁的每一個人都不段用自己的方式在陪伴與協助,甚至不斷地去鼓勵爺爺完夢,讓爺爺最後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夢想。

可以看得的,爺爺在生命當中,不斷地用四攝法去對待每一個人,用布施的方式與人對談與關心。從愛語當中讓人生起信心。說好話,以鼓勵代替責備,使他改過;以柔和安慰語,使他有力量;以慈悲讚歎語,使他有信心;以增進善法語,使他的心境更加的提升。

「利行」中去幫助他人成就諸事,以誠懇、歡喜的心去做利益他人的行為,就能夠成就許多好因好緣。「同事」是指以對方熟悉的立場來與他共事、相處對他的需要,設身處地為他設想,以此隨順的善行,會讓人在黑暗裡見到光明,在無助中得到幫助,在徬徨時得到依靠,在苦難時得到救濟。



為什麼要廣結善緣,和光同塵,與人為善,待人接物,皆為福田。是故諸菩薩為利樂眾生,以精進行,披大功德鎧,利他自利,同一切有情,共證菩提!從爺爺身上可以看到當我們懂得積極的面對死亡的態度當中,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也只有當承認生命很脆弱時,才能學會珍惜與尊重。



讓《如蝶翩翩》帶我們看到夢想與愛(上)

記得會接觸到《如蝶翩翩》這部影視劇,是因為在看完遺物整理師時,無意間連結到的,也是被許多觀賞者譽為人生必看的漫畫,藉芭蕾舞這個題材,從兩位差異很多的主角,分別為迎接挑戰的70歲爺爺及徬徨不安的23歲青年,兩人在名為「芭蕾」的夢想中相遇,歷經掙扎、挫敗,到自我重生,讓我們重新正視深藏內心的嚮往、勇敢踏上追夢之旅。

這部影集是改編自同名的漫畫,在看的時候感受到並不是一個很大的題材,卻從幾個人物當中,將親情、友情及師生情刻畫的細緻,從幫助身旁的人當中,看到自己。,據說看完的人99%都會哭泣,許多人也說是在人生迷惘時必看的一部劇。

內容描述了將一生奉獻給家庭、從沒嘗試過自己想做的事的70 歲退休老人的沈德出,因參加完友人的葬禮後,深刻體會人生已開始邁向盡頭。想起了深埋在心中小時候的夢想芭蕾。而因緣際會之下,遇到才華洋溢,卻因負傷而陷入挫折的青年李采祿,看似毫無共通點的兩人,因許多小事件而激起意想不到的火花,讓兩個人在互相成長與圓夢。




「夢想」究竟是什麼?「我」又是什麼?

夢想在這部影集中是最大的主軸,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夢想,但卻又非常的不同,有一位對於芭蕾雖有天賦,但太晚學習且對自己沒有自己的23歲青年李采祿,另一位是退休郵差沈德出,沒有條件但是非常努力,」對於夢想都是藏在內心當中。

除了兩位男主角外,還有不知道自己夢想為何的孫女沈恩浩,把因傷而把夢想寄託在學生的明星老師奇昇主,有夢卻不敢追夢的李采祿好友金世宗,對於喜歡運動但卻為了家庭而犧牲的大兒子沈聖山,及渴望走出家庭走入執掌的大媳婦,又或是二女兒聖淑有著一個體貼的老公,但卻一直在堅持選上選舉夢想的路上不段前進。還有一位放棄人人羨慕外科醫生跑去拍紀錄片的三兒子。看到這麼多的茫然,那究竟什麼是夢想的「我」?

在這些人的身上你會看到西方心理學常說到的佛洛伊德的理論三個我的理論,有滿足基本需求的「本我」,有依照需求及遷就社會的「自我」最後是接受規範,而遵循道德與良知的「超我」,看似每個人都用不同的型態在適應與對應調整出來的我。但在佛法當中,卻讓我想到了「無我」,也就是不論什麼樣的形態出現,但其實都一直在變化著,也就是一種無可限量與發展的我。




生命的開始或許就從找到目標開始

所以找到自己其實是一段往內探索自己的連續過程,對於自己的內心真心的渴望當中,去找到自己喜歡及有意義的事情,並沒有誰是完全相同的。但在追求的過程當中,會遇到很多的挑戰,及天生限制及後天的障礙,那是無法改變的,但就是知道自己的條件,卻能夠找到更適合自己。譬如戲中知道自己沒有跳舞才華的沈德出,雖然知道自己無法但卻不斷地努力鍛鍊讓自己有機會站立一分鐘,及從輪椅舞者體悟到的美找到最有自信最美的自己,讓老師們對於他們的演出稱之為永生難忘。

又或是因受傷而無法再次站上舞台的老師奇昇主,受傷已是事實,自怨自哀可以是一條路,但投入教學幫助他人也幫助自己,不也是一個選擇。佛法常告訴我們有很多境況是無法改變,但是要「放開」而不是「放棄」,持續走下去,都會有一個不同的道路。

面對於夢想,如果很幸運的擁有上天給予的天賦或找到自己的路之後,但其實下一步伴隨而來的一定就是苦,因為這又是一條從發現自我到堅持完成,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就像是劇中的男主角。如何去面對「苦」還是「補」,端看自己的想法,所以心經才會說到「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面對困難,你可以看成是考驗,也可以看成是找麻煩,當然也可以看成是成長的助緣。


恐懼是因為對於自己的信心不夠,對於現實不明瞭,弱勢對自己有信心就能從容面對。所以劇中才說到:「當你很熱切地去做某件事時,就會散發出耀眼光芒,我是透過爺爺才得知這個道理。」這也是一種自信。

那如果不知道夢想為何怎麼辦,就像是劇中的孫女,從小到大都被父親指揮者往那裡走,進大公司才是唯一的道理,我想從李采祿跟她的一段段話當中就找到的方式

「妳做什麼事時感到最幸福?只要找出那個就行了,我沒辦法告訴妳那是什麼,因為知道自己做什麼事最幸福的人,只有你自己。」

「要找到什麼時候最幸福,比我想中困難很多,但有一點我能確定,回家的路上我抬頭看了天空,天空既清澈又蔚藍,光看也覺得心情很好,有種時間往天上流逝的感覺,我想幸福或許就是,這麼微小又具體的事也不一定,而不是去追求不切實際的夢」

不斷地走著走著,慢慢你就會找到,最怕的是你連走的勇氣都沒有


愛是一種慈悲,也是一種減法

在觀賞這部片時,你會在裡頭看到許多的愛,有親子有夫妻也有師生之間的情誼,但一樣的愛與付出,卻有天壤之別的差異。

佛法中說到其實愛其實就是一種慈悲,而「慈悲」指的是當對方需要愛時,我能力所及而樂意付出,而不是決定於我喜不喜歡,若不能做真正的慈悲,會因為控制的慾望,而導致讓彼此的傷害更深,在劇中你就會發現祖孫三代給予的愛就是最好的案例。

爺爺在劇中是一位最溫暖的人,因為不論是對於三兒子放棄自己的事業整天無所事事,卻始終相信從沒有質問過,既使是自己的老婆常常要求他去盯著三兒子時,也只是把食物給他而已。而對於孫女沈恩浩,成長的過程當中,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每一段的追求其實都是自己父親的要求,但爺爺卻是從頭到尾都是給予放手且支持的角度面對每一個人。

記得孫女沈恩浩再一次面試考核當中,被主管利用而被羞辱,爺爺只有站在支持的角度去安慰自己的孫女,且說了這一段話:

「在人生路途上跌倒不是很好,走康莊大道多棒啊,不過,跌倒也沒關係,膝蓋破皮了又不會怎樣,這不是妳的錯,妳撐過去了,也大聲頂撞的很好,你昨天真的很棒」



而後孫女在新電台工作時,還默默地打電話去電台點歌,用這樣的方式去鼓勵她。還有一次大兒子也是因為成為公司的代罪羔羊時,而買了一個棒球手套送到公司去給他,說了這一句話就離開了:「我依然是你的野手,秉持你的信念,盡情的投球吧!」

相較於其中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那就是當全家人知道爺爺去學芭雷舞時,老婆大兒子及二女兒的反對意見,也讓感到訝異。反倒支持的都是媳婦女婿或孫女,這其實並不是一種愛,而是一種自我以爲的愛。

「別給孩子們添麻煩,你就在家裡看電視,在家附近散步,優雅地老去就好。」這一段話帶給老爺爺多大的壓力與失落。

愛其實是減法,是一種付出,是減除一切給對方的煩惱、壓力、期望和佔有,而不是想給對方大多感情或物質,反而讓人有更深的牽掛,所以善用愛的減法,讓關係更加歡喜自在。

就像是最後爺爺的妻子在得知爺爺的狀況之後,說的一段話:

當你說工作40年,有一半是我的功勞的時候,我真的好欣慰,我們在一起這麼長一段歲月,你現在跳的芭蕾,其中有一半也算我的我夢想,不要變軟弱,不要離開我,待在我身邊,一定要完成你想做的事,

愛不是一種索取,而是一種付出。




2021年10月3日 星期日

《魷魚遊戲》可以成為修行道場嗎

本週來到第二堂課中,慧中法師提到關於「百法」的部分,關於百法我們可以如何學習,因此就聽了滿紀法師的《大乘百法明門論》的十門課。不聽則以,一聽真的就會上癮,在裡頭是一部非常豐富的人類心理學,把我們的心與境之間的關係說的很透徹,我們為何會這樣想的方式,對於善或惡的念頭,是因為什麼樣的境界,對我們的影響與決定,都很清楚的說明。


但我們可能會想,為什麼要知道這一些,不是只要修好每一個當下自己的心就好了嗎?就如同唯識所說的唯有當下這一念,我覺得是但也不是。是的原因「心」是造業的主體、根本,就是分別及認識的根本,故佛法說到:「識者心也,由心集起綵畫,為主之根本,故唯心有分別了達之根本,故論稱唯識。」 

但也因為我們沒有這麼厲害的能力,對於心可能不了解,也有可以根本察覺不出來,所以我們可以反過來從境中,去思考這個境對我的影響,讓我的心變成什麼,而反過來修我自己這顆心,這也就是「轉識成智」。所以唯識就是智、識、境三者之間關係的修行,不要讓自己被境所困住,而是從識中修行自己,讓自己依照智慧來行事。 

因此唯識中有兩本書來告訴我們如何修行,從《八識規矩頌》來知道自己的心運作方式,進而檢討自己的心,又或是從《大乘百法明門論》來看到自己所運到的境候,再轉過來修自己的心。因此唯識花了很多時間對於心與境之間的研究,才能夠讓自己看到進而對的選擇,成為一個自己真正想要成為的人。

摘錄自慧中法師上課簡報


認識大乘百法明門論 

有人會說修行那可以把自己關在深山裡頭,利用禪定來讓自己心定下來就好,但其實那有一點像是一個杯子裡有雜質,但你不動時雜質會沈澱在下面,那杯子雖然看起來乾淨,但其實只在因為在杯底,雜質依然沒有清除。

因此要去除的方法,可以用筷子去攪動杯子裡面的水,讓雜質出現之後,看清楚再把它撈起來除掉,這才是真正讓杯子乾淨的方式。而筷子其實就是大乘所說的,萬種人、事、緣及境,當我們遇到了不同的人事物碰撞當中,來反觀自己內心有那些習氣、煩惱、執著,進而知道自己那些好的優點缺點需要修改或持續,進而利用外觀諸緣來永斷煩惱。

這就像是影劇《魷魚遊戲》中,你以為自己是一個顧好兄弟之情的人,但當兩個人當中只能存活一人時,任何欺騙陷害的心就湧現,不擇手段讓自己活下,而看到自己的內心。又或是一個以爲自己是一無事處,生活沒有意義的人,但當朋友有難時,卻像一個菩薩一樣,犧牲自己成全他人讓別人存活。

所以利用外境來看自己的真實的內心進而修行,便是唯識當中利用「境」來讓自己修行的方法。但是你想想這個外境可能有千萬種之多,數也數不完,所以古代的高僧大德,便從自己所領悟歸納中,去找出一百個我們最常遇到的狀況,也就是百法,這便是《大乘百法明門論》的基本道義 

因此這個部分,並不是先有理之後才有事,而是先有了事才整理成理,就像是從經驗中進行學習修改。但也不是說就是這百種方式,因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就是提醒我們,歸納出來只是方便我們學習,更重要的是將虛妄的心識,轉為如實的智慧,以泯除二執,達到真如無為的境界。 



《魷魚遊戲》能成為修行道場嗎?

最近《魷魚遊戲》非常的火紅,常在想為什麼像這一類的生存遊戲總是非常的熱門,或許原因就是從反面的遊戲設計來,激化人性對立,突顯出社會現象,如果是一部不斷告訴你要善良做好事的戲劇,反而是減少話題性,較無法被人關注或炒作。 

戲劇對人的影響一直有一種投射心理,也就是藉由劇情或是角色,來反映了人們在現實生活的壓抑和憋屈,對於世間的不滿足或是抱怨,因為自己無法改變,所以便渴望在戲劇當中被滿足。 

而《魷魚遊戲》其實也像把主辦方看成是一個社會巨獸,把每一個遊戲想成是人生中的一道道關卡,把參賽者看成人生遇到的各種類型隊友,來隱喻出工作或是生命中許許多多我們無法改變的事件,又或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但這樣的環境可以改變我們,成為一個修行的道場嗎?

從《大乘百法明門論》當中來看,我們可以從每一個思考來,來觀察自己的想法,進而來找到自己的改善提升自己。除了這本書之外,其實在心理學家阿德勒《瞭解他人就能認識自己》當中,提出了個體心理學的書籍,也是提出相同的觀點。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訴求分為表面和根本的訴求,表面的訴求只是停留在對於行為的簡單解釋,但行爲背後的根本訴求才是所謂的人性,就像是《魷魚遊戲》的韓美女一樣,她看似到處展現出很多想找人愛或依靠的行為,用利益價值來評斷他人,但其實內心是滿滿的孤寂,想要滿足害怕。

阿德勒認為人成長過程中透過感知、回憶、感受和思考,群居生活法則的約束和個人價值實現的渴望,相應形成了性格和情感的特徵,主導了個體行為,所以性格並不是天生的。這也就是人性很複雜且會不斷地改變,是因為這是人自己的價值觀在對自己、家庭、社會交織的關係事件中的各種反應。 

我們對於曾經發生過的事情,造成結論或學習觀點,再影響到自己的價值觀,進而影響到自己下一次的行為,所以每個人的人性其實是個體成長的學習和實踐的動態演化。因此我們可以藉由觀察別人的行為習慣當中,來看見自己的習氣,進而對己做一些可以的改變行為來提升自己。 

這也就是佛教裡常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人世間萬事萬緣萬境其實處處都是我們可以修行的道場 。所以下一次,想利用《魷魚遊戲》的事件,來寫出一些《大乘百法明門論》的心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