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四樓的天堂心得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部影集《四樓的天堂》,這部片對我來說,我覺得一部很溫和的片,沒有特別激動或是衝擊的,但卻有很多感觸溫溫的,很喜歡《一頁華爾滋》對這部片的形容

四樓的天堂》本身就散發著一股秋天的氣息,不燥熱也不冰冷,時而像微風拂過,來來去去的人們散發出落葉的蕭瑟,也找到了坦然與自適。人體好比一座城市,經絡便為道路與河流般在其中遊走,無論哪裡出了問題,都可能反應於我們的身心狀態上。~
《一頁華爾滋》


這部影集就是以「療癒」為核心,從身體產生的一些狀況,讓大家走到一間隱身在巷弄,位於老舊公寓四樓的私人推拿會所「天堂」;因為身體並不是沈默的,心裡的傷會印記在身體裡,因此推拿師天意,不僅能讓你換了個身體外,還能藉由各種對話,引發出內心的各種問題,用慢火來表現出現在人的生命故事或難題。

因此這部戲試圖以推拿為引,藉由身體的疼痛,帶出不同角色的心理創傷與記憶。角色包括有是職業倦怠下幫助別人卻不知道如何化解自己母親心結的心理師、焦慮的上班族、脾氣火爆的年輕人、疲憊的貨卡司機、總替兒女著想的長輩、偽裝著自己生活的歌手等等角色們暗藏的心事款曲,

在如何藉由治療來讓自己產生迴光映照,不論是否承受不堪的羈絆,或者只是瑣碎不堪加總下產生荊棘,當藉由推拿後,讓障礙現形後,卻也提供自我審視的空間。給自己一些走向出口的機會,揮揮手,暫離那沒有彩度的世界,同時輔以社會運動、劇場藝術的表達,共同探索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讓大家一一重新找回心底最柔軟最溫暖的自己。


為什麼許多人對這部片有感,或許是因為角色們悄悄穿透了觀眾的心,回應了現實世界中的我們,「好好地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戰鬥。」在現在忙碌的生活當中,小病小痛起初不影響正常生活,久而久之便習以為常,到嚴重了才開始懊悔,但其實很多人都知道癥結點為何。譬如劇中司機為了提神而吸毒,女主管要為求效率與升遷將自身逼到極限,Leto 的高跟鞋成為兩面刃等等。更嚴重可能像劇中的幾位主角,像是張琪面對的社會期待與母女關係,宇宙渴望一個家的內心黑洞,小綠的自我保護機制,天意遲遲無法走出過去深埋的陰影,都無形中顯示出這個社會大或小的陰影與傷痕,對我們所造成有形或無形傷害,但卻是沒有人可以避免的。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埋在內心深處,既使協尋諮商心理師,但要說出自己埋到深處的苦,其實真的很不容易,因為脆弱不堪得只能私密隱藏,或者說我們也容易把傷痛用愛的糖衣去包覆著。但當糖衣被溶解後,卻被增強的破壞力量加深了無所適從的創傷,傷痛一一浮現下,可能只剩下默默流下的眼淚。

因此當發現自己心裡有傷時,別急著粉飾太平,將自己武裝得過得很好,反而是該往深處發掘找到為什麼會受傷?那股令人受傷的感受是什麼?知道根本的原因後才有辦法為自己止血療傷,也防止下次再度受傷。


《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說到許多已經發生的事,無法倒帶取消,但你可以處理創傷在身心靈留下的印痕,因此書中提出了一些方法,可以讓我們慢慢地減輕一些心裡頭的創傷,我自己在看的過程中,也覺得與我之前上課NLP神經語言程式學非常的類似與雷同,想跟大家分享一些。

為了恢復自我掌控,你需要重訪創傷。你遲早都需要面對從前發生過的事,但前提是你已經覺得很安全,不會再度受創。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方法來因應被往日感覺和情緒淹沒的感受,就像NLP當中,常常要我們是站在看電影的角度,去看這一件事情。

再來其實其實是談到創傷後的反應引擎位於情緒腦,但我們常想要用理性腦用思考來表達自己,所在再回朔的過程中,要學會去觀察自己的情緒,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試圖讓理性與情緒腦平衡。

在過程當中,也需要學會平靜的呼吸,學會讓身體放鬆,認清自己正處在這個環境中,才有可能解決,這也是禪坐正念的練習方式。

第三個其實要去接受自己的感知,譬如面對內在的空洞——不被渴望、不被看見以及不被允許說出真相所形成的靈魂空洞,譬如像是自己感受到孤單、寂寞,是要能真實的去面對自己的需要。但這時也要理解到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難處,譬如父母親遇到的真實問題,他們也是需要被保護的。因為如果把別人的舉動詮釋為針對我們個人,也比較難理解別人的掙扎、不安全感和憂慮。如果我們無法理解別人生命的複雜度,那麼,別人做的每件事,在我們眼中可能都是在證實我們將會受傷、失望。


每個人在生命的各個階段,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深或淺,都曾受過傷,無論是心理師、推拿師還是一般人都是如此。我們都有著破碎的靈魂,但破碎並不一定就得活得缺憾,就像是天意所說的:「人必然有病,人因病而完整」,或許生命中的傷曾帶來痛,可是每一件事情的存在都教會我們成長。

只有更接近過去,才能真正放下過去。,就如同戲裡幾位角色所體悟到的,除了向外追逐,更重要的是向內照看自己,要學會勇敢面對自身內心的恐懼,或是找到一個舒服自在的方式和自己相處,每一個故事都要我們學會與自己共處,在生、老、病、死的交叉路中時,才能夠發現生命的出口。或許是釋懷、放下、道別或掙脫等等,無論我們選擇什麼樣的方法,心境和生活狀態是會真實的在生命中出現。


怎樣的我才算有成就

 
這週《金剛經-成就的秘訣》第一堂課,這堂課師父一開始就問大家了幾個一連串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問了我們,我們此生為何來走一遭?現在的我們正在追求什麼?那到底什麼是成就?怎麼樣才算達到了。

會受傷的原因是鍛鍊不夠

這個問題不斷地就讓我想起最近看了一部片影集《四樓的天堂》,在這部片中有幾個讓我很深刻的角色,第一位是Nicole,她是一位對自己和他人都非常嚴格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主管,戲中有一段就是她每天早晨都在跑步,但跑到膝蓋就已經痛了,但她認為痛的原因就是自己鍛鍊不足,所以肌肉不夠力,所以要求自己跑得更多,身體當然會爆掉了。

她其實影射就是某一種典型職場女性:把人生很大一部份都投入在工作,好不容易晉升到了中階主管層級,盡心為公司向前衝但被提拔和讚揚的可能都是男性。而她除了把自己逼到生活工作失衡之外,和她一起工作的下屬因為受不了她的咄咄逼人而出走;她的上級男主管也顧忌她的才能而時常刁難,上下夾攻的壓力把她壓扁了,所以心理跟身體都因為壓力過大,而都出事了。




你喜歡的我是台上的我,還是原本的我

第二個角色是劇中的「暗黑女神」歌手Leto,在舞台上的外型是舞台上的她標配是齊劉海、超黑眼線以及超高黑色跟鞋,既使醫生跟她說腳因為長期穿高跟鞋,導致腳踝受傷了,還是要繼續穿超高黑色跟鞋,因為這就是歌迷喜歡她的原因。但再一次過程中,她被直白地戳破這人設泡泡時,她開始焦慮「我不穿高跟鞋就不會唱歌」、「脫下面具後大家會喜歡原本的我嗎」、「原本的我又是什麼模樣」。

雖然我們不是舞台上的歌手,但我們一定都曾為了討好誰為了融入某個團體而戴上面具,甚至在社群媒體上活成另一個人,為那些虛擬的讚數掙扎著,這個環境狀況不知道大家是否也覺得很熟悉?「我用Leto的角色活著,可是我自己好像不見了。大家喜歡的,到底是Leto還是原本的我?」






不斷付出的我

大家可能說以上的兩個成就,是讓自己太在意他人的角度,那再跟大家分享劇中的第三個角色,是一位超愛女兒的爸爸,希望把最好的一切給女兒,,他會上門找天意推拿師,是因為自稱頭痛、問題很多,但推拿師發現,他的職業是卡車司機,為了能開更多的夜車,給女兒更好的生活,他靠吸毒提神,所以身體也爆發了。

為什麼想要用三個故事來舉例,就是想要拉回課堂最開始師父所提出的那一連串問題,什麼是成就?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人天生就有一種好強心,我們總希望將事情做得一切盡善盡美,不要留有遺憾。不過事實是,人生處處有遺憾,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極限所在,如果硬是把不屬於自己的責任、不屬於自己的情緒都強押在自己身上,看不懂成就是需要各種因緣和合,遲早有一天身體會負荷不了,有形顯現於身體上的各種痠痛、不適和疾病,無形則加諸在壓力、焦慮等心理枷鎖上。



有遺憾的人生才是真的

其實「有遺憾的人生才是真的」,但那真的是遺憾嗎?或許那不能稱之為遺憾,那或許稱之為不完美,但不完美不好嗎?也不一定,有時候不完美,反而會造就其他的因緣,不完美存在於生活各處,但也造就其他的完美,或許我們沒有所謂成就的人生,也沒有什麼一定想要的人生,但這不是告訴我們要消極度日,而是放寬心胸用另一種角度學會坦然接受這一切,因為每個生命都有每個生命最美好的地方!

最後在天意師父幫助下Nicole逐漸學會放鬆,也開始抒發自已的情緒,Nicole問師父「這可以治嗎?」天意師傅謙稱自己只是推拿師,但他也問說出關鍵:「問題是,你有想過改變嗎?」

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智慧磨刀石 - 一場辯經的學習之行

 

看到以下這張圖,你有沒有蠻好奇的,這些喇嘛們在做什麼?


這就是【辯經】,【辯經】是佛學用語,是對佛教理論的辯論,是師與徒之間或同修之間相互問答促進佛法修習的一種可行性的方法。其實對於佛法的學習,我們比較常見到的是「受學」、「背誦」、「閱讀」及「辯論」等等方法,但「辯論」比較是我不常見的學習方法。「辯論」其實是一種很不簡單的學習方式,因為不僅只是學習,還要展開問題辯論,提高思辨能力,確保對於佛法的精確把握,還要能夠引經據典,回覆對方的問題,真的是非常考驗對於佛法的認識。

此外在藏傳佛教裡頭的,把《現觀莊嚴論》、《中觀論》、《俱舍論》、《釋量論》和《律經本論》五部經典視為必修的五部大論,讀完後,才能參與更高等級的學位考試。而對我來說佛教的三藏裡的經藏、律藏和論藏中,我對於論藏部分最為不熟悉,或許是因為漢傳佛教是比較強調行門。因此當聽到有「藏傳佛教辯經華語示範及演討會」這個活動的訊息,便非常有興趣想去看看認識不一樣的佛學學習方式。



除了因為藏傳佛教辯經之外,另一個讓我產生的興趣是回想起過往,曾有過一次與佛學院學生一同參與辯論的比賽,收穫非常的多,讓我印象非常的深刻。

記得當時的題目是自利與利他何者為先,而我在那次是擔任自利為先的正方,為了這個題目的準備,花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上網查資料,看看是否有相關主題的論文與文章,當有相同論點的文章所採用的經典,就把閱讀該經典,這也是我開始覺得經典好有趣,也開始產生了興趣。

且當時還要為辯論做準備,所以事前要跟同組的師父與同學一起討論,對方會用什麼主軸作為辯論,所以還在再找應對的故事與經典做為回辯,那次的經驗是非常棒的,不僅讓我開始閱讀佛教經典.也開始對於佛法有不同認識與學習。



這次的參與活動的參與,對我自己有一些收穫,想與大家分享:

1. 顛覆對於【辯經】的觀念:

我原先以為【辯經】就是類似像辯論,但其實完全不是,辯經要依照一定的原則和邏輯,而不是憤怒之下的爭吵。它要求辯論雙方要有清晰的邏輯思維和高度的語言概括能力,表達流暢、簡明扼要、深入淺出、言之有據。通過反覆辯論,消除疑點,達到深刻理解佛教玄妙義理、通達顯乘,融會貫通等目的,而不是你覺得有理,想說什麼就就可以說的。

在說法的過程當中,要有三個項目,就是【有法】【所立法】【因相】,【有法】是【被判斷者】,【所立法】是指【被判斷成什麼】,【因相】是【判斷的理由】,要靠著這三個概念來判斷邏輯。譬如這句話:那個司機是印度人,他肯定會騙人,如果是我們反駁,我們就會說印度人不一定都會騙人吧。

但如果是依照我們剛剛說的概念,司機就是【有法】被判斷的人,會騙人就是【所立法】,被判斷成會騙人,【因相】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印度人。所以就可以反問,只要是印度人就會騙人嗎?然後找出一個反例,就要這樣說:「釋迦牟尼佛也會騙人」,提出者就會說:「何以故」,說的人在說:「因為你剛說印度人之故」。

如果在難一點點的,辯論就會像是 A :「白馬是白色嗎」B:「是的」A : 「所以白馬是物質」B:「為什麼」A : 「因為白馬是白色」A : 「所以白馬不是有情眾生」,而問這個的目的是因為,佛法當中物質有色聲香味觸,色是顏色,但白馬就與有色受想行識的有情眾生觀點相違背。

你有發現到,這是要用很邏輯架構去說明反對的理由,這是很不容易的,當然在這樣的系統下學習思維,就會有很強的思辯邏輯能力。且在實際辯經時,是要非常專注的,除了要專心聽別人所說,且記下來他剛所有說的話中,分析找出問題,還要舉出反例。其目的就是要透過練習進入每一次專注的狀態。


這對於不斷地利用【辯經】來學習經論是很有幫助的,不僅得要讀且懂佛教的義理與觀點,還要能用來辨別世間是否有矛盾之處,就是用這樣的模式來不斷地互相思辨論藏裡的觀點判斷,這對於佛法就會越辯越明,非常有助於增長對於經典的信心而深信不疑,且實踐它。

在藏傳佛教中想成為佛學家,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即善講、雄辯、著書。在寺院修習的過程中,辯論是必修之課,只有能善講、雄辯,才有利於在眾生中傳法、弘法。

2.【辯經】的動作,是有其意義的

在西藏的辯經,是在樹陰之下,由兩人一組或多人一組,經採用一問一答或一問幾答或多問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學心得和所悟佛法,任何有關佛法的題目都可以拿來討論。

辯經的起勢是拍手,每次提問時,先退後幾步,跟著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舉起,用力一拍左手,一個炸雷般的拍手聲便響在了坐著的喇嘛頭上或額前。拍手有兩個作用,一表示我現在向你提問,請你趕快回答並向其致敬;一表示在氣勢上要威懾對手。據說如果被提問者回答不上,那麼提問者可以擊掌或甩念珠以示警,有時也會用手牽弄臂上的佛珠尋求佛祖的支持。

此外,在每一個提問前都要先說一個「底」,那一聲「底」相當於開啟智慧,因為在佛教中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徵,「底」音可以啟請心中的文殊菩薩,開啟我們的智慧。高揚的右手說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後。二手相擊,有三層正意:一為一個巴掌拍不響,世間一切都是眾緣合和的產物;二為掌聲代表無常,一切都稍縱即逝;三為清脆的響聲擊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趨走你的惡念。右手向下後又拉回,是希望通過自己內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難中的眾生救出來。


3.【辯經】可以消除煩惱與憂鬱症

在這次的研討會中,也分享了【辯經】到底有哪一些好處,首先辯經能夠理路的過程來複習所學的,拿出來運用,且能夠養成明辨的習慣。同時也能訓練看出問題,找到關鍵抉擇點,以及將矛盾點清楚呈現出來的能力,提升分析能力進而增長智慧,因此就不會被世界很多的主流觀念帶著走,而無法發現真理.可怕的不是沒有看的,而是看到嗅到卻無法察覺得到。

還有價值的一點那就是發現「疑惑」。為什麽疑惑比答案更重要,可以藉由發現疑惑,會啟發我們對於法與法之間更細微的差別與原因,更能夠深入經藏的觀察與學習,有人說到如果僅僅只是安座修行,那為什麼佛陀要說這麼多的法呢?所以如果無法真正的學懂佛法,就無法真正懂的修行之道。學習佛法如果僅僅靠背誦,而不靠思考,那是無法真正的說服自己,學會改變自心,而在辯論的過程中,不斷地讓自己思考提問,問自己的心,才能夠培養正念正知,進而建立更堅固的信心。

但可能有人會問,會不會造成好辯的習慣,其實真正懂的辯論者,會懂得真正的禮貌與規則,這也是上述解釋為什麼要學那些辯經的規則,此外辯經也會讓人理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不斷地精進,而不是用地位來判斷學習的高低,而懂的謙卑,此外也學會懂的面對當遇到輸的場面時,該如何坦然的面對失敗與嘲笑。


那對於我們平常人為何要學習呢?其中一位講師蔣揚仁欽博士有提到,這會幫助我們當遇到問題時,能真正地看見問題的所在,因為很多的煩惱其實都缺乏真相依據,而只是用我的感覺所產生的錯覺,而無法去突破真正的問題。

譬如沒有就會造成煩惱,那有沒有人沒有錢依舊很快樂,那真正快樂的原因為何?那快樂與幸福之間的關係是因果關係嗎?那追求的是什麼?那問題又是什麼等等?這樣的方式,其實是有助於身心健康,抗拒憂鬱煩惱的,因為看清搞懂真相,才真的能夠觀察到,且能走得出來。

以上是我自己在這次研討會中的學習觀察與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