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從《小王子》中領悟的佛法關係人生 (下)

 

意義不是憑空而來,而是要投入

所謂 「獨一無二」,它指的不是客觀存在於世界的某一事物,而是指內在於某種特別關係中的情感、價值和記憶。所以它只對身在關係中的人才有效,另外更重要的事,只有用心投入,才有機會感受得到,站在外面的人,很可能完全無感。

所以狐貍才跟小王子說:「如果小王子馴服了玫瑰,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就會是世上的唯一」,其實這個關係是主觀的,是真實存在且真正地影響當事人,只有事人才會被打動,才會在彼此共建的關係裡找到存在意義。

生命中真正重要之事,並非單從外在的觀點去是否與眾不同,就算一朵花真的獨一無二地存在於世界上,如果兩者沒有建立關係關係,
唯一於你又有何意義?所以不只是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有事件或是生命的意義,都是要先去用心去建立關係,要用心,要願意投入時間去經營,兩者一起走過的過去,生命因為這樣的相遇而帶來的改變,都是不可重覆,也不可取代的。


https://inmywordz.com/archives/6719  圖片出處


因為馴服生命開始有不同的意義

所以是否是生命的意義,其實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衡量,每個外境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或每一件事情皆是如此,沒有誰與生俱來不同,因為價值是投入而來的,對於每一個人意義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這出一個相當重要的哲學命題,就客觀來說,沒有馴服過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

而且並不是兩個人之間的關係而已,還包括了生命的意義與投入,對於工作或有價值的事情皆是如此。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傾注大量時間和心力在他們認為有意義的事情上,甚至也視為是終生志業,譬如環境、平等、權利福利、社會進步等等。

或許我們思考到底是先投入,才有價值,還是相反過來,其實兩者是並進了,因為有了想法而後投入,發現有了意義,而後更投入,這不也是一種馴服的意義,也因為有了馴服,這件事情開始有了獨一無二有意義的事情。


「正因為你為你的玫瑰花費了時間,這才使你的玫瑰變得如此重要。」



當這些目標成為志業時,也就意味著目標背後承載的價值,已走進自己的生命,並與它們建立起難以分割的聯系,並在最深的意義上,成為界定自我和安頓生命的基礎。與此同時,這種內在的聯系也會產生相應的責任,促使當事人好好守護和實現這些價值。



菩薩利眾生,而不見眾生;此亦最難事,希有不可思。什麼是菩薩?菩薩不是只供在殿堂裡,讓人膜拜的泥塑木雕像,菩薩也是在人間活活潑潑度眾生的人。


「菩薩利眾生,而不見眾生」,菩薩在利益眾生的同時,沒有見到一個眾生可度,為什麼?因為菩薩有平等心,他不覺得我是「能度」的,對方是我「所度」的,更不會覺得自己了不起,對方不如自己,菩薩的心沒有這樣的分別。因為人人皆有佛性,本來都是佛,所以沒有能度的菩薩,也沒有所度的眾生,因此,哪裡能說誰度化了誰呢?

馴服不只人事物,還有自己

所以馴服,不僅僅只是上述馴服他人及馴服志業兩種,還有就是自我馴服
人既是主體,也是客體。自我馴服的意思,就是我們將自己的生命視為需要用心善待和建立聯系的對象。通過感受自己的身體,聆聽自己的內心,愛惜自己的人格,我們慢慢學習認識自己和愛護自己,也更懂得付出與得到。



其實多時候,這個離我們最近的
,恰恰離我們最遠,因為人會自欺、自卑或自我放逐,在在我們真實的人生,學會懂的自己是學做人最難的一門功課卻也是最重要的。因為是所有關系的主體,如果我們不能好好愛自己,讓自己活得健康、正直和有愛,我們也就很難和外面的世界建立起好的關係。

因為既使我們失意於外面的世界或是他人的關係,我們仍然要懂得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論如何變化,我們能夠每天好好欣賞落日,好好細味風吹麥田的聲響,好好在春夏秋冬的季節變換里感受樹葉的不同顏色,然後好好老去。

我的生命,只能由我自己來馴服




從《小王子》中領悟的佛法關係人生 (上)

 

《小王子》書中,其實有很大的篇幅是在述說,小王子、玫瑰與狐狸之間的對談與感受,在這中間的過程當中,其實也與佛法有很多的關聯性,因此試著想在這個文章中來進行分享。


說到愛情,大家可能內心深處,都想要是「不能只求曾經擁有,而還要有天長地久」,但說得容易,其實真的很不容易,因為不只是要兩個人的相處包容與改變,還需要有很多的因緣和合來成就。


如果愛情還在,兩個人會分手嗎


如果愛情還在,兩個人會分手嗎?在書中可以看到小王子眼中認定她是全宇宙最迷人的、獨一無二的花兒,甚至在臨走的一刻,小王子仍然在悉心照顧玫瑰,沒有流露半分對玫瑰的不耐煩。在分手的一刻,玫瑰放下所有驕矜,向小王子表白:「是的,我是愛你的。你一點都不知道,都怪我。」如果兩個人還相愛,為什麼兩個人還會分手。


他和玫瑰雖然都愛對方,但卻相處得很不好,以致彼此誤解,互相折磨。對玫瑰來說,很在乎小王子,也渴望得到小王子的愛護,但卻愈怕失去;愈怕失去,便愈容易在小王子面前自卑。所以只好用與事實不符的方式來表達,但在無形中卻不斷地傷害對方。但在分手前,卻也沒有挽留,因為她沒有能力令小王子快樂,於是只好放手。


其實建立一段好的關係,不論是親情、友情或是愛情,不僅需要情感,還需要聆聽、理解,更需要體諒和分擔。其實學會愛,也是要學習受傷、跌倒、挫敗,這是成熟關係的一段學習之旅。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4421 照片出處



佛法常說到的五蘊指的是「色、受、想、行、識」。所謂的「色蘊」,指的是我們世間存在的有形體,所看的到的或感受的到的。這個部分代表的是我所看見的事情,沒有好壞高低之分。但當我們人看到看聽聞到時,內心就開始去器官去感受到,這就是「受蘊」,開始產生了快樂痛苦擔憂等等感覺。就像小王子與玫瑰之間的互相無法體諒的狀態。


當我們接受感受之後,便出現了「想蘊」,開始去攀緣外境,回憶往事,幻想將來,都是一種想像小劇場,也就是對於外境這件事情,開始在心中推理出概念,再來進行造作動身發語的行為行動。所以玫瑰開始有一些不適當的行為或言語,但那只是一些言不由衷的表達。


當瞭解後,小王子後來有一段教人動容的懺悔:


「當時的我什麼都不懂!我應該根據她的行為,而不是她的言語來評斷她。她芬芳了我的生活,照亮了我的生命。我真不該離開她!我早該猜到,在她那可笑的裝腔作勢後頭,暗藏著柔情蜜意。花兒總是如此言不由衷!可惜當時我太小了,不懂得好好愛她。」


人與萬事萬物是獨一無二的關係


當小王子離開B612後,當見到開滿五千朵燦爛的玫瑰時,他一下子崩潰,經歷人生最大一場危機。這段與狐貍對話,是讓小王子真正成長的契機,因為他學會了「馴服」的真義。


當小王子第一眼見到五千朵玫瑰,是什麼反應?因為他以為他的那朵花兒曾經對他說,她是全宇宙唯一的一朵玫瑰花。可是,光這座花園就有五千朵,每一朵都跟她好像!


小王子在當下被傷害了,因為他第一次知道,原來他的自以為擁有一朵獨一無二的花兒並非宇宙唯一。可是為什麼這樣就會被受傷害,因為他的意義世界會瞬間崩塌,他發覺自己好像活在虛假之中,他的玫瑰其實並非獨一無二。他既不能自欺欺人,一時又找不到別的方式來肯定自己,遂陷入自我認同的危機。在剎那間,小王子失去了活著的意義,因為賦予意義的那個價值背景已不存在。



https://inmywordz.com/archives/6719 照片出處


這段過程不禁讓人思考著,我們為什麼喜歡獨一無二,佛法當中常說到因為「我執」,讓我們以為天下繞著我們轉。很喜歡師父曾經說過:「我們都視每件事都存在,而不存在的是我執」,也就是把現象和事件的意義其實是自身的連結,也是自我的定義。


幸好這時候出現了狐貍,告訴他「馴服」的道理,馴服就是一種建立關聯。狐貍給了一個很具體的說明:


對我來說,你還只是一個跟成千上萬個小男孩一樣的小男孩而已。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對你來說,我還只是一只跟成千上萬只狐貍一樣的狐貍而已。可是,如果你馴服我的話,我們就會彼此需要。你對我來說,就會是這世上的唯一。我對你來說,就會是這世上的唯一……


狐貍這段話,有兩個關鍵詞:「彼此需要」和「獨一無二」。



彼此互相需要,不是單一方,而要眾緣成就


在佛法當中,說到要「三輪體空」,對於「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生起不能起分別與執著。布施者不能有我執,不可以認為我是能布施的人;也不可以覺得你是受我恩惠、受我布施的人;更不可執著自己布施了什麼物品、價值如何。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如此,我們希望我們的投入可以有回報,可以盼望一段關係可以長久,但我們知道,並非強求就會有,因為我們必須意識到每個人獨立完整的個體。你可以選擇,對方也是如此,強求並沒有意義,兩人之間,便需尊重彼此是獨立的主體,同時尊重彼此的選擇。


對於小王子與玫瑰就是如此,並沒有誰比較需要誰,而是「彼此需要」。對於一段關係的發展或建立,不論是越來越好或差,都不是誰單方面需要負責,而是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建立與配合,也需要尊重對方的自主。這種雙重自主性,加上生命的偶然性,使得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在時空的某一點能夠恰好相遇然後彼此馴服的機率是很小的。


在茫茫人海,相遇,並非非如此不可;能相處再一起,是無數偶然中極難得的緣分。緣分之難即在此處,更要懂得珍惜。


關係必有結束,懂得放下


當人生當中開始去愛上任何人事物,就遲早要接受失去的一天,其實有人說如果不想要受傷害,最好方的方法就是不去愛,因為人一旦愛,就會在乎;一旦在乎,就會全情投入;一旦投入,就會生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意;情意一深,當關係經過挫折,人就會身心交煎,會生出無邊無際的煩惱,當然也會受傷。


受傷指的是佛法裡說的八苦,是情感的失落帶給個體無盡的遺憾,不論是失去摯愛造成的遺憾,又或是再怎麼努力也無法獲得的求不得苦,都是讓人感到失落。馴服要求人用心投入全情去愛,人才會變得脆弱,才不得不承受生命中種種不確定帶來的傷痛。但若如此,我們就要選擇不去愛生命的一切人事物嗎?




狐貍順著這個思路,給出一個回答:「放心,我有所得,因為麥子的顏色。」


我的小王子啊,我們不是一無所得,所得就是我們彼此馴服過。你知道嗎?我不吃麵包,麥子對我毫無用處,我對麥田顏色更是一向沒有感覺,但這一切都因你的到來而改變。你走後,每當風吹麥田,麥穗起舞,麥子的顏色就會提醒我,曾經有個金黃色頭發的王子,走進我的生命,和我有過美好的相遇,成為我此生無可替代的唯一。這就夠了。


狐貍繼續說:當然,人總是可以選擇不去愛。但沒有愛的人生,何足以言美好,」


永別會令我們受傷,但這就是要我們就要學會好好接受愛。在世間,沒有認真去愛卻又不要受傷這回事。沒有傷的愛,不是最好的愛,甚至不是真正的愛。


在各種不確定當中,最大的不確定是生命本身,那也就是無常,也就是佛法所說的成住壞空。離別既是必然,離別之苦自也是必然。這樣的事情,每天發生在我們周圍,有一天終也會降臨到我們及我們所愛的人身上。因此我們要學會的是懂得珍惜與放下,珍惜每一天,因為不知道離世的那天何時到來,懂得放下,因為我們知道終究會有那一天的到來。



後續我們再來說關於生命的「獨一無二」


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唯識」唯有當下這一念


記得第一次接觸到「唯識」,是在妙南法師的課程上,「一水四見」的精彩解說讓我對於「唯識」充滿了興趣。後來也有機會聽了幾堂妙旭法師分享星雲大師的《八識講話》便讓我迷上了唯識學,雖然唯識學的眾多名相讓許多人卻步,但我對於唯識的體悟是,這是一本心理學背後的心理學,當理解了之後,很多心理學中的說法,便懂得產生原因。這次慧中法師的七堂唯識學,讓我充滿了期待,期許能更理解唯識學,並且運用於生活當中。


我看見了什麼


在第一堂課中,慧中法師談到了兩大重點,第一是我們看見什麼,師父利用「一水四見」來說明,相同的一杯水但大家看到的不同,藉此來提醒我們,相同的外境,沒有固定的詮釋方法,是由眾生識的結構來決定。因為心識的內容不同,業報侷限也不同,造成我們看到的不同,這也提醒我們自己要反思自己的認識。但這並非否定外境的存在,而是相對於外境來說,我們更應該去關心、轉化我們的心識。



佛陀紀念館 - 張振宇先生 油畫展


這一段話不禁讓我想起最近到佛陀紀念館中去參觀張振宇先生的油畫展,張振宇先生利用「臉書」的方式,將眾生與外界接觸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聚集在臉上,藉此來表達每個人對於這件事情的闡述,也代表著人的心智思想。也就如同當代法國哲學講的「表面的深淵」,臉是一個表面,深藏著無窮盡的深淵、無窮盡的可能性,也就如同於我們的心。相同的一張臉,卻可以有不同的想法,每一個想法也包含著世間萬象,所謂一念三千,可以有善惡,也可以有極樂世界、金剛經之意。

就像這張名為《金剛經》的畫一樣,在畫中,人類各種宗教、民族、時代的歷史元素,整合成一大圖像,讓過去、現在、未來合而為一:可以有基督教、印度教三神、西方哲學三聖,東方哲學家等等。將人類、時空一起放入這張畫中。但同時也可以放入虛擬世界,雖說是虛擬,但真實的人不也花費真實的時間在其中而無法自拔,真實或虛擬已經很難分辨,但「三界唯心」,在那個當下就是最真實的,不論是處於真實或虛擬的世界,完全端看這個人的心。



張振宇先生《金剛經》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課程中第二個重點,便是「熏習」,透過薰習,改變識的結構,重新建構自己想要的生活品質和生命品質。就像是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讓這樣的想法,不斷地去改造自己。


這便讓我想起了很著名的一本書《快思慢想》,書中將人的大腦分為兩種系統,

慢系統管理思考,依賴邏輯做出反應,會比較正確。而快系統管理直覺,依賴習慣快速做出反應。慢系統雖然正確,但是很耗電,所以人類為了省電,就讓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有5%是非習慣性的,而其它的95%的行為都是源自於習慣。這幾乎也就是說,習慣決定了我們的一生。


所以你想要成為一個想要成為的人,並不是把壞習慣改掉,把壞想法去除,而是讓好習慣好想法,不斷一次次的重複性輸入,打造出習慣性,讓它不加思索的就馬上跳出來,就很像是注入到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頭,當遇到事情時,能瞬間的跳出來。所以我們才會常聽到一句話,「想法產生行動,行動養成習慣,習慣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若我們想要讓慈悲、善美在我們身邊不斷地存在,那就是打造出一個慈悲、善美的大腦,當我們看到一件外在的事件時,能馬上出現慈悲、善美的想法,當我們看見,不斷熏習後建構,種入我們的內心當中。


所以慧中法師告訴我們,「唯識」便是提醒我們要去關心自己當下這一念是什麼,如何起心動念。因此「唯識學」是認識自心的一面明鏡,更是修正習氣的最好規矩。不明本心,學佛無益,學了唯識,對人生的順逆、榮辱得失、毀譽等等才能看得透通,也能活得知足、淡定歡喜、自在。



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

如果《小王子》遇到《心經》,走入不一樣的般若人生


謝謝慧知法師結束了十二堂,二十四小時的一系列心經課,歷時了兩個多月,讓我有機會能初步認識我們平時朗朗上口的心經,其實在學習這麼多課程,體悟到要好好初步認識一個概念或學問,其實是需要一段長時間,而非一個兩小時或七小時可以學習到,因為不僅只是聽到知識而已,更要有感想啟發及體悟的過程,更不用說實踐。當課程結束後,才真正的開始而已。面對最後一次的心得,想要有一個不同的內容,來幫助自己進行一個總整理,題目就是「如果《小王子》遇到《心經》,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

小王子【70周年精裝紀念版】



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嗎

記得《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在書中一開頭寫到,在小的時候熱愛創作,曾畫了兩幅蟒蛇吞食大象的作品,並渴望得到大人的欣賞,誰知道大人居然跟他說放下這個嗜好,還是把興趣放在「有用的」的科目上,於是作者就放棄了美好的畫家生涯。這段經歷不僅改變了作者的人生且帶給他很大的影響,甚至他也利用這個方式來評斷,當別人無法看懂他的內心時,就跟他分享政治、高爾夫球等一般「世俗的」興趣。

為什麼大人常常不鼓勵小孩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其實有時候大人會那樣做,是出於善意,認為這CP值不高,就是錢賺不多或是很辛苦,但對小孩來說,其實追求夢寐以求夢想的過程,就是一種快樂生活動力 體驗學習的機會,及自我肯定的基石。就像我們看到小朋友打棒球,不論勝敗如何,那個天真無邪努力向上的臉龐,是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

但追求夢想的過程本來就是一段考驗,不論大人是否支持,在這一路上就會有無數的考驗,而不應該別人的建議,就忘記自己的初衷。就像課程中慧知師父不斷地提醒我們,「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的重點不在彼岸,而是在「度」。就像是夢想最重要的不是得到,而是行動的過程,這就是一種「行深」,做久了就會有水到渠成「時」。

我們常誤為佛法所說的「空」就是一切隨緣,無所求什麼都不要做,但其實佛教的「空」是要提醒我們,一切「無定性」及「無獨立性」。「無我」要我們放下習以為常的自我意識,不要把成不成的原因放在別人身上,因為持續或放棄都是自己決定,覺得自己無法或設法解決,皆是自己的念頭造作而成。所以「波羅蜜多」就是表現出人間佛教的生命觀,學會積極、不放棄、勇於面對所有挑戰。是一種「超越的生命觀」。

 選圖自 http://vamossports.com.tw/?p=22947  翊起運動


永無止盡的能力

小王子離開他的B612後,第一件事就是造訪不同的星球,希望認識新的朋友。在旅途中,他遇到國王、愛虛榮的人、生意人、酒鬼、點燈人和地理學家。這些都可說是現代人的縮影,在作者筆下他們也都是擁有現在思維的孤獨人。

人是社會動物,當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會讓我們跟隨這個世界的主流走,不論是我們的倫理規範、行為模式或思考標準,我們很難完全獨立,因為我們需要在各種社會實踐中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認可。就像是考試時獲得優異成績,工作中追求卓越,在人際交往中博取讚賞。但也因此,我們容易在所有規範中,失去自我。作者讓為孤獨不只是身體更是心靈,不僅僅走不出世界與人連結,也走不出自已。

小王子第一位遇上的是,根本沒有子民的國王,他想像自己擁有無邊的權力,但卻如此迷戀權力,如果沒有人民可以控制,那可以想像宇宙萬物皆聽命於自己。譬如書中說到自己控制了日出時間,因為他知道日出的時間。這段過程不禁讓我想起心經中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假設我們猜對日出的時間,難道真的是我們的能力所使然嗎? 這就是佛法當中為什麼要提到因緣合和,因為成就絕非我們一人之力,是眾所因緣成就,但是成果可能會讓我們誤以為是自己的不凡能力,讓事情成功。


所以權力會讓人感覺到孤獨,是因為在自己思維的世界裡,將人分等級,能力也是分強弱的。因為我們的五蘊思維,讓我們無法用真正的平等對待或欣賞他人,更會把自己的需要及渴望加諸在他人身上,當不滿足時,便會出現猜疑和敵意,便出現的八苦。因此在課程上,師父一直不斷地提醒我們,五蘊是自我意識的來源,也是切苦的發生處。

所以我們要不斷地提醒自己,自我意識影響我們對世間的看法,封閉我們視野
,也造成狹隘的生活模式。所有我們自己為是的觀念想法,可能會遮蔽我的思維或未來無限可能,所以五蘊皆空,就是無我,讓我們學會「解構」習以為常的自我意識。

圖選自  https://sandplay.siterubix.com/  沙遊與夢的隨想


肉眼所看不見的世界

作者在第一次遇到小王子時,幫小王子畫了很多羊,但小王子都不喜歡,直到他只畫了一個箱子,跟小王子解釋因為你所要的綿羊就在裡面,反而讓小王子非常的開心。當我們說到羊時,我們的腦中出現了各式各樣羊的樣子,到底羊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我們看到的世界,是重外表還是重內心,還是我們依照的是我們自己什麼樣的思維。
因此小王子裏頭說到「眼睛是盲目的,要用心去找尋。」也就是心經告訴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師父在課堂中告訴我們:「我們所看到的花草綠葉,都是空性的展現,在真如的空性中,可以展現出各種可能性的奇妙呈現與存在。 在色在裡感受空,在空裡體驗色。」

為什麼心經裡不斷提醒我們這件事情,因為我們處於複雜的人世間,所見所聞有太多事物摻雜著我們對於這個事物既有的想法與偏見,但其實「相由心生」,我們每個人都有發掘事物美麗的能力,也有限制自己發展的想法。

就像我們談到苦厄,我們認爲這是負面的,因為事件的變化,與過去我們所習慣的不同,產生了苦或障礙,才把事情定義為「厄」。但如果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幫助我們成長的契機,所以良寬禪師才會說到:「紅葉落翩翩,表面裡側無分別,皆與人欣賞」。

其實不論是任何的事物,皆有凋零的時候,但都有它的美,也端看人用什麼角度去欣賞,只有到體悟到而轉得轉念時,美便無所不在。就像毫不做作的楓葉,隨著風吹恣意翻飛,任人欣賞,瀟灑而生。這才是學禪之人嚮往的「無心人生」。


  • 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 AR+3D互動遊戲書


追尋真正的自我

小王子有一次遇到一位火車調度員,讓火車裡的乘客移動來移動去,當下小王子與火車調度員有一段很棒的對話:

小王子問:「他們那麼匆忙。他們在找什麼?」

「火車司機自己也不知道。」調度員說。

「他們對自己待的地方不滿意嗎?」

「沒有人滿意自己待的地方。」調度員回答。

「他們在追趕第一列火車的旅客嗎?」小王子問。

「他們什麼也不追趕。」調度員說,

「他們在車上睡覺,要不就打哈欠。只有孩子們把鼻子貼在窗玻璃上看。」

「只有孩子們知道他們在找什麼。他們把時間花在布條縫成的洋娃娃上面,假如有人把他們的洋娃娃拿走,他們就會哭起來.

「他們很幸福。」看守人說。


這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對話,為什麼「沒有人滿意自己待的地方。」因為我們忘記這是一半一半的世界,就像心經提醒我們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我們不能只喜歡生或只喜歡滅,而忘記萬事萬物皆有連續空性的自然現象。有人得到必有人失去。

所以當我們理解了之後,我們才能夠透過空的視角,滿足生命當中好與壞的一切,讓我們可以在諸法「生起」時珍惜,在諸法「滅去」時積極。也才真正的擺脫十八界慣習的模式,找出新的思維,掙脫束縛,生活在自在的世界。


選圖自  https://huaban.com/pins/1620389674/


師父在最後一堂課中問了我們,十二堂課下來,學習或改變了什麼,有什麼不一樣,有更安穩嗎?這就像對話當中,經常忙碌但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我們越來越無法像小孩子一樣,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而容易被很多事物所牽絆著。

所以心經為何提醒我們,「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不論是學佛或是過人生,要知道我們的方向在哪裡,不要執著於相上的修法。也不要只會在火車上睡覺,忘記欣賞身邊的好,也不要顛倒夢想,活在想像的世界裡,

禪宗有一句話叫做「照顧腳下」,就是指仔細檢視「此刻在這裡的自己」,不論色眼看不看得見,要看到此刻的「我」是否是清醒著,不是指生命,還有自己的靈魂是否有動力,還只是軀體而已。只有當真正的自我覺醒,不論去哪裡,怎麼去做什麼,我們都不需要遠求尋找幸福的青鳥,因為它從來都不曾離開過我們,也只有從我們眼中擦去「我執」,讓自己能徹底的覺悟,進而讓自己脫離生死苦海,圓滿每個當下,也才能圓滿我們的生命。

最後再次謝謝師父帶給我們這麼精彩的課程,真正的學習是從下課開始,這堂課帶給我最大的學習,不僅開始看懂心經裡頭想要告訴我的是什麼,也開始懂得品嚐每一字每一句的文字,背後所蘊含的意義,更重要是讓我更體悟到生命中該要學會的事。

https://blog.xuite.net/helenchi/travel/587772046  台中菩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