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你的衣服很好看耶,你是去哪裡買的啊?我每次找半天都找不到這麼好看的衣服,能不能推薦我 」
2023年9月7日 星期四
超越「你很棒」:讓你的讚美更有深度與真誠
2023年8月21日 星期一
把我的時間還給我 - 《生時間》教我們時間管理的四個步驟(下)
當我們像雷射般,將專注力放在了【精華】,感覺真的是棒透了,但通常沒有這麼容易,因為各式各樣的東西。會想要吸引我們的專注力。
2022年8月9日 星期二
《什麼都能賣出好價錢》提升銷售能力
這幾年常常會說到,對於每間公司都是服務業,也沒有專門科技公司,因為每間公司都要懂的利用科技,來幫助自己的公司。對於業務其實也是,不是只有銷售產品才叫業務,我們每天要說服上司與同事的想法,要說服另一半跟小孩的行為,靠行動獲得比較好的服務,這不就是業務的工作嗎?
所以在《什麼都能賣出好價錢》這本書中,其實不單單只是說道業務這個工作,而是銷售自己的這個概念,書中大致分享兩個面向就是,對內要提升自己,對外要銷售自己,而銷售自己也分為線上與線下。
#銷售自己
在銷售自己的部分,最核心的概念就是,我們其實賣的不是商品或服務,而是賣自己這個品牌,而客戶想要買的是更好的自己,譬如當一個人換到一間公司去,而客戶也願意轉過去。其他公司知道自己離職,趕快來邀約工作,又或是朋友願意結你這個朋友,這就是一種成功銷售自己這個品牌的概念。當知道這個核心概念時,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2022年1月8日 星期六
該如何來做年度目標
去年2021年我給自己的定義是 〈堅持的一年〉,為了練習自己輸出的能力,這一年Podcast 《無事惹塵埃》 做了41集,部落格文章寫了 45 篇,讀了72本書,也拿到一些認證跟上了許多超棒的課程,許多設定的目標也完成不少,唯一美中不足應該是在運動的部分。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疫情的影響,郊外跟健身房都無法參與,也剛好自己在年底的幾個月,因為工作上的狀況非常的忙碌,但整體上都還算是滿意。
回首自己這幾年的規劃,其實執行的部分都還不錯,歸納幾個原因,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一個全面完整的計畫心智圖表,讓我知道自己應該往哪裡走,再拆解成執行的步驟,才有辦法執行完成。
第一步 先設定你今年的價值與專案
最開始時我會把這張圖拿出來,開始思考在這個部份,今年如果要增強的話,有哪一些方面需要提升,很喜歡這張圖的原因,是因為它很平均告訴你,人生有那一些事情你應該要注意,因為人生有很多都是很重要,不會只有工作這件事,身體健康要維持,我們有重要的家庭與朋友要聯繫,也需要有休閒活動讓自己放鬆,也還有滿足自己人生的夢想要實現,所以第一步我會寫下,我想要完成的事情。
譬如對我來說,前年我想要開始挑展百岳,我就會在健康的地方寫上百岳這個任務,我就寫上了今年想要挑戰五座,上網觀察最簡單的會是什麼,原來是合歡群峰,可以一次挑戰三座,所以它就會成為我今年想要完成的目標,我就會思考四~六月也許會有這個機會,這樣自己會知道,在前三個月試著要去安排。
所以書中提醒我們,我們可以每三個月做一次,找到這三個目前想要做的事,你覺得目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之後,並且把它寫下來說出來跟做出來,你才能把自己專注在你覺得重要的事情。把時間利用與個人的價值觀更契合的事情,我們也才會覺得每天的人生有意義。
第二步 把自己的目標設計出關鍵指標及執行方法
所以你不能寫下我想要有健康的身體,而是要有可測量的依據,譬如我能在半年後去跑馬拉松的半馬,然後我每週實際要做的事練跑10公里,每天喝2000cc的水, 11點前入睡的方式來讓你的目標實踐。這樣會讓你的日子井然有序,且知道自己利用1~2小時的時間,是朝向你最重要的目標前進。
第三步 讓一件事情完成最高效益
所以我就會在每三個月前,把活動的大致行程規劃好,進行安排讓自己的體力與精力達到有效的使用,並且確定當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什麼,才不會讓自己想無頭蒼蠅的非常忙碌。
最後為什麼說是信仰,在《1%的選擇開始,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其實就提到他們做很多的調查顯示出來,人聲中哪些面向會覺得有意義,那就是家庭 愛 朋友 信仰與對他人生活上的改變。有人說就是信仰貫穿一切,信仰讓我們相信自己,且更有力量投入更有意義的人生,當面對挫折時,更有信心的能度過,你會從中慢慢知道自己這一生為何而來。
最後來做個總結,每年年初我們都設下許多目標,但其實不是目標多寡決定成敗,而是要從人生價值拆分到一整年的專案,再從專案中,設計到該如何讓每天每週去落實,再從每月季的關鍵指標中,去優化與調整。生命就、是由一連串小行動、 小選擇、 小決定讓我們慢慢前行,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隨著時間流轉,將會彙整成一個轉淚點,到了年底回頭看,你才會發現原來自己走了這麼長的路。
時間雖然免費,但卻無價;你無法擁有它,但你可以利用它;你無法保有它,但你可以花費它;一但你失去它,就再也找不回來 ~ 哈維 麥凱
最後跟大家說聲~~ 新年快樂
2021年7月22日 星期四
面對無法發揮的職場,我們可以怎麼辦
首先說到老是遇不到好的主管,我想應該是沒有人這麼幸運,老是遇到不給機會的主管,有時候連續的不好也是要有運氣的。那這個問題有沒有可能不是遇不到,而是自己創造呢?小J回答怎麼可能是自己創造呢,又不是我叫他們這麼做?那反問小J都怎麼跟主管說呢?哪還有機會說得很詳細,每次一開口,我就知道主管們的反應了,就直接聊別的話題了。所以有可能這個是你自己的感覺?
你的想法創造你的眼界
這段對話總讓我常思考,為什麼我們對於一個訊息產生時,這麼快的就可以產生反應。在進化論的角度常說,人在原始時代,為了生存所以要求我們對於週遭事物得要迅速做好壞判斷,馬上懂得逃離可能有危險狀況的現場,所以當我們看到主管的反應時,我們腦中會出現警示燈,告知我們這可能有危險了,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避開。
而進化心理學裡也有說到,面對大腦這樣的快速且自動的印象,是人類演化的過程中,早已是大腦中的內建裝置。這樣的裝置也有幾個特色,第一是完全自動化產生,記得在《Why Buddhism Is True》分享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就是當我們看連續兩個詞時,如果第一個詞的意思與第二個詞的意思有相似的特性時,我們就更容易說出口。如果第一個詞與第二個詞意思完全不搭配時,我們會需要更多的時間唸出口。譬如陽光與熱情就有相關,那如果陽光配上失敗時,我們唸出來的速度會比較慢。
除了上述所說會完全自動化產生外,這些印象或想法,其實也會被過往的故事、經驗不同而有所不同的累積。譬如如果我們曾經被騙過一次的話,可能下次腦中就會出現這樣的想法。此外這些印象及想法,也完全是主觀性的,例如曾經有做過調查,一所大學的老師,認為自己的表現在前百分之20%表現的,有超過六成的老師,這也顯示出我們的對於自己的表現很容易高估,因為這完全是主觀性。
根據上述所說的三種特性,其實就是提醒我們,對於生命當中很多的意義看法,都是帶著有色的眼鏡來觀察世界,我們自己會主動賦予周圍事物意涵,是惡是善是好是壞,我們就是充滿著有色眼光來看這個世界。所以可能在小J現在的意識當中,曾經有過的經驗或印象,都是不願意放手的主管,這也就是為什麼說,這可能是小J不斷自己在創造這樣的環境。
正念一種覺察的功夫
這樣的一個循環,總是讓我不斷想起佛法中的五蘊及八識的觀念,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意義,不斷的灌輸在自己的腦中。幸好佛法提醒著我們「色即是空」的概念,是色但也是空,可以成為A也可以成為B,可以由意識去創造及改變。
但這也讓我思考另一個問題,到底在智者的心中,一個無色的世界是什麼,是完全不會想,還是會停留在那一個階段,又還是會主動會化成那個積極正向的判斷,這不也是另一種我執,不執著會不會其實也是一種執念。
我忽然腦中出現最近一個美國知名的學習-正念(mindfulness)的學習法,這是一種藉由練習,讓自己儘可能地做一個觀察者,體察自己的情緒,分析自己的這些情緒狀況,試圖把自我跟這些情緒意念分離出來的方法。
以小J的例子來說,當出現主管不願意給予表現的想法出來時,就應該要暫停一下問一問自己,這個當下出現了哪些想法?目前出現了哪一些的情緒,為什麼會有這一些的情緒想法,能不能幫這個情緒取個名字等等的方式,來覺察自己的念頭。
甚至之後還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出現,是因為什麼樣的行爲才有這樣的想法,我的想法是否是錯誤的,這些會造成我自己哪些不好的影響等等。就是試圖用一個觀察者的角度分離出來,而不要讓這些情緒或想法去影響自己,而是察覺到它的存在,進而化解它。
![]() |
節選自慧知法師講義 |
我真的不是對的
我覺得這個方法的原理,就是慧知法師在課堂當中,告訴我們唯識學的概念。對於自己的第六意識,抱持著一個存疑或觀察者的心態,來質疑自己的想法,對於外境是否有誤會。對於小J來說,也許他的第七末那識,認為主管都是這個樣子,所以,所以他的第六主觀意識都會主動去搜尋,主管有那一些行為與我內心的那個主管吻合。所以就會開始自編自導,所以要改變的方法就是從第六意識當中,去分別出來,那個老是誤會主管的我是錯誤的。
其實我會對於這個方法有興趣,最大的原因是有時候,在工作當中,很容易會被客戶所說的一些話語,而影響的自己情緒,進而有可能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回應。雖然自己知道這是意識在作祟,而且別把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怪罪在客人的身上,所以才會開始去尋找一些能幫助自己的工具。
而正念冥想就是自己目前在練習的方法之一,藉由不斷的去鍛鍊自己的覺察力,當下能夠馬上察覺出自己的情緒後,將自己與察覺分離出來,甚至我也曾經有過與自己的情緒對話,試圖的去化解。這其實就是將兩者分離出來,不要去否認它的存在,但要與它保持距離,不要被影響了,甚至更進一步用更好的意念去改變,將這些好的循環種在自己的第七及第八意識當中,進而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相信主管也是對於大家都是相同的態度,但有的人覺得這是一個好主管,但有的人卻覺得這是一個阻礙自己的主管。我想對於小J來說也是如此,首先要化解的應該不是與主管爭辯自己的能力,而是,覺察到自己這一顆分別的心在造作,先放下成見,把主管當成一個值得學習的好對象。
2021年4月4日 星期日
主管,我到底該怎麼做 -《麻煩主管,請不要再找我碴》
所以當時呼聲最高的吳起就非常的不悅,跑去請教田文幾件事:
吳起問到:「統帥三軍,讓士兵敢打敢拼,讓外國不敢入侵,這方面是您厲害呢,還是我更厲害呢?
田文坦率回答:「我比不上您。」
田文依舊坦率回答:「我比不上您。」
吳起又問:「鎮守河西,讓秦國不敢東進,讓三晉的其他兩國稱我們為大哥,是您厲害還是我更厲害呢?
田文還是那句話:「我比不上您。」
吳起又問:「鎮守河西,讓秦國不敢東進,讓韓國和趙國拿我們魏國當大哥,這方面到底是您更厲害呢,還是我更厲害呢?」
田文還是那句話:「我比不上您。」
吳起覺得田文不論是在軍政、民政、財政、外交之種種國家大事,樣樣不如自己,所以吳起很不服氣,繼續問田文說:「您既然樣樣都不如我,憑什麼是您做了總理,而不是我呢?」
大家可能會覺得田文應該會被吳起弄的惱羞成怒,卻沒有想到田文竟然好整以暇,反問吳起:「現在剛繼任國君太小,容易被各國欺負,大臣們心思活絡,老百姓對新政府缺乏信任。這種特殊時期,您覺得,國家總理的位子,是您合適呢,還是給我更合適呢?」
吳起沈默了好半天,終於接受了現實。
在新任國君太小剛上任時期,其實國家最重要是要先求穩定,再求發展。如果馬上在國政人事上大刀闊斧,就很容易引發崩盤。所以我們不難理解,像吳起這種優秀且進取的人,一旦上位為了想要證明自己,一定會採取一堆新政,可能導致人心惶惶,把國家不穩定的局面變得更不穩定。
且人們對吳起還會有一種擔憂,生怕他這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狠角色,一有機會就會篡位。所以這時候求穩定,而非發展時期,反而要找有老成持重、德高望重的人來鎮住場面,資歷反而會比能力更重要。
這個故事讓我們想起了職場的狀況,有時候在收到主管考績的時候,就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明明我比他厲害且更有貢獻,為什麼他的考績比我好,為什麼是他升上了主管這個位置?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書中指出主管在裁定考績時的依據有四種類型:
1. 公平型:這類型主管打考核計分、權重比例完全參照公司的標準制度,平時就會把我們的表現記錄起來,年終時就一條條拿出來進行評分。所以當我們有這類主管時,得清楚知道計分板裡有哪些項目,也可以直接請主管建議,就知到有哪一些具體的行動可以做。
2. 權重型:這類型主管在乎的是實質貢獻而非達成與否,他會從成本、效益、時間…等來做衡量,所以不是多就好,而是知道權重。所以遇到這類型的主管是,得要注意到公司或部分的策略,來依照比例來規劃投入時間和心力。也因為這類主管比較少會主動關懷,所以我們得三不五時來一下,跟他高調談論,工作進度和策略思維,讓他對你有好的印象。
3. 感覺型:這類型主管看起來像是憑藉感覺在打考績,看似沒有標準但其實還是有一些原則,像是他們是在工作上比較會抓大放小,不太在乎細節,所以大好大壞的工作表現就是他打考績時的依據。所以我們得要製造一、二個優異絕佳的工作成果外,準備打考績前一個月的工作表現、團隊合作、出缺勤也都會停留在他的記憶中並作為依據。
與其把時間和心力放在抱怨、計較主管的不公、或看不慣的地方上,倒不如嘗試摸索找出主管的好球帶,投出好球取得好成績,不是更實在嗎?
看完本篇摘要之後,是不是有一個大概知道的方向與行動方法,讓我們來實踐。這就是我想要推薦給大家的一本新書《麻煩主管,請不要再找我碴》,裡頭一共有27篇像這樣的文章,都是我們最害怕及不擅長與主管溝通的問題,譬如報告一直被改怎麼辦又或是怎麼把想法說給主管聽,且不僅僅只是告訴你原則是什麼,還有實際操作的口訣與實作方法,讓我們更有方向與主管建立一個好的關係。
而其實卡姊也是我的好友,所以當她告訴我,她的新書即將上市的時候,但想要把重點整理出來,可是自己抓不出時間時,我便自告奮勇的幫忙整理資料,既使當時我還有兩週,我自己的書就要交稿了,原因就是我知道這本書的內容對我幫助很大,因此我便做出如上方這樣的小卡圖片,把該當節的內容整理出來。
這一份卡片一共有17張,如果你有興趣的話,索取圖卡連結在這:
2021年2月9日 星期二
自律不會讓你成功,讓你成功的是自由 - 《恆毅力的七堂課》
和菜頭一聽當然就知道是筆名,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何許人也,但我喜歡他的文章,總是很敢說真話,卻也有不同的見解。他在自律的文章中提到,當一個人成功減肥時,我們總是會誇讚這個人很自律的去控制食物及固定運動,所以才能夠成功;但當人很自律卻沒有成功減肥時,就表示這個人沒有自律,所以「自律」是以成功論英雄,想想好像真的是如此。
何謂自律
我非常喜歡他在文章中對於「自律」的解釋:自律不是自我約束和自我壓抑,自律並不真實存在,自律是一個人因為內心得到自由,對外顯現出來的樣子。我想要減肥,並不是因為別人或是社會輿論壓力,是我自己想要做,稱為「意志上的自由」。
因為要減肥所以認真做研究,找出好的方式,這是「理智上的自由」。在減肥的過程中,可以隨時停止或繼續,這是在「行動上的自由」。我不被任何東西所綁架,我之所以做這件事情,純為是因為我想要做,我知道這個對我有益,這是一種內心自由。因此當我真心想要改變的時候,其實並不是瘋狂地找一堆方法來自律對抗自己的內心,反而要去沉浸在快樂地當下,所有需要努力堅持自律的事情最後都會失敗。
我很喜歡閱讀,所以買了不少的書,也因為自己閱讀的速度算快,所以幾乎每年都會看完約一百本書。記得上次被訪談的時候,主持人問我為什麼可以堅持保持閱讀習慣,當下我反問主持人,為什麼一個人固定打電玩,怎麼都沒有人問他是如何堅持這個習慣,所以刻版印象就是讀書很痛苦,電玩很好玩,但我就是真的很喜歡讀書跟玩電玩一樣有趣。所以要養成讀書習慣,請先真心誠意的喜歡讀書或覺得對自己真的有益,而不是所謂的找尋各種堅持或要求的方法。
追逐別人的目標,只會帶你到不屬於自己的終點
Chasing other's goals will only take you to places you don't belong.
追逐目標的方法
可是有時候我是真的很喜歡或很想要做,但就是無法戰勝自己固有的行為模式,那有沒有什麼樣的好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實現? 在《恆毅力的七堂課》這本書中,作者給我們提出了幾個建議,讓我們更有機會完成目標。
一. 步步為營
我們要學會區分夢想、目標和步驟:夢想指的是長時間完成,目標是拆成一項一項,步驟是需要每天或固定要做到的事情。先把清單寫出來然後再開始行動,不要專注夢想,要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用來完成目標和步驟,在完成目標和步驟的基礎上,不斷反思和優化行動。
記得去年我想要完成台北大縱走,那是一條台北都會長距離健行路線,長92公里,這個就是我的夢想。而這條路被分為7段路程,就是我的目標,所以我只需要每個月完成一段。為了要有體力及能力,所以我每周固定運動四天,這就是需要的步驟。
二. 找出為什麼
先試著把想要做這件事情的動機寫下來後,再找出幾條最重要或最有吸引力的,當遇到想要放棄時,不妨拿出來再重新多看幾次,讓自己看見美好,補足能量。
如果你看到別人早起,自己也想一樣,通常這個很快就會放棄了。再找為什麼的理由時,記得不要只有理性,而也許要有感性的部分。
三. 更有吸引力
把一件事變得有吸引力,可以讓我們不停地做下去,最近常聽到的詞就是“遊戲化”,當我們在做完事情之後獲得獎勵的時候,更容易堅持目標。譬如我為了要讓自己跑步更有成就感,所以我就找了一個網站,可以記錄我的資料,還可以有一些里程徽章可以拿。在得到APP裏頭也都不定時舉辦挑戰活動,也會讓我擁有更想要完目標的動力。
四. 找到好夥伴
常聽到一句話:「一個人可以走的快,但一群人才走的遠。」所以我們需要找到夥伴一起來做。第一種夥伴是一起向前的,譬如我最近在練習寫作,便找了一位跟我有相同目標的朋友互相約定及監督,每個星期最少都要產出一篇文章,利用這樣模式,便會想辦法達成。另外一種是可以在社群中找到榜樣的力量,讓自己有動力不斷的往前。譬如身旁有許多老師好友,每年都會固定出書,這就讓我有前進的動力跟他們看齊,當自己產生退心時,能與他們聊聊天。又或是張貼文章時,有許多人願意給我一個正向回饋,這些無形中都能給我力量,所以真的要找到一群好夥伴一起向前行。
能改變一切的不是希望本身,而是人們為了希望所做出的改變。
Hope doesn't change anything, but the changes that people are willing to do for hope can change ever
比自律更重要的,是去找到我們內心的自由及渴望,我們的任何行為,都應該源自個人意志想法,而不是外界或他人的要求,才有力量的持續做下去。在達成目標的時候,也才會發自內心的真正快樂,也才能達到真正的內心自在。
如果人生是迷宮,心就是地圖。心愈堅定,路愈清楚。
If life is a maze, then your heart would be the map. The steadier your heart is, the clearer the path.
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
想要開設Podcast 嗎 ?你得先想清楚這三件事- 《開始Podcast》
第一次接觸Podcast節目
「敏迪選讀」像是一個「手機裡的國際新聞台」,跟你分享最近重要的國際事件。我自己會很喜歡的原因,除了主持人聲音好聽,也會用輕鬆、幽默詼諧的口吻,讓你不由自主聽完較硬的國際事件,且還會很認真的告訴你這個國家過去的恩怨情仇及事件發生的起因,及她所觀察到的面向及觀點。若再搭配「敏迪選讀」的APP進行每日閱讀,對於國際觀會有相當大的提升,除了讓我極力推薦給身旁好友,也讓我萌生想要開設Podcast節目的想法,因此開始去研究「敏迪選讀」這檔節目,讓我對於開設Podcast節目有一些不同的啟發。
思考1 : 成立節目很容易,堅持下來才是真功夫
在《開始Podcast:千萬收聽製作人教你內容規劃、主持、上架指南》就有提到2018年在Anchor節目平台上發布超過9集的節目只有16%,所以作者提醒我們在製作節目之前,自己要先想清楚下列的一些問題:
1. 我是否足夠喜歡這個主題,讓我一直花時間找內容堅持下去 ?
2. 我是否願意用閒暇的時間來做研究,討論這個主題,甚至晚上做夢都會夢到?
3. 你的節目可能需要一年後才會有一點點的成效,在中間的過程當中,你可能因為時間不足的原因,而要放棄掉一些喜歡的活動,你還會願意堅持下去嗎?
1. 思考節目的更新率及所需要花費的時間
2. 根據上述的時間規劃,你要如何分配生活中的時間給Podcast
3. 列出來你覺得會在Podcast中的學習收穫,並想辦法獲得。
在Podcast上非常知名的百靈果,從直播街坊到主持廣播節目,花了五年的時間才熬出頭,中間歷經很多酸民的酸言酸語。主持人凱莉也分享過去的她不愛讀書喜歡往外跑,現在每天都要花時間大量閱讀,也要花時間去同溫層外去聽不同的觀點。「拼命的動力是無止盡的好奇心」這是敏迪所分享的,而我們也得找到自己堅持的方式。
堅毅並非來自於你能做什麼,而是來自於克服了你曾認為辦不到的事情。
Strength doesn’t come from what you can do. It comes from overcoming the things you once thought you couldn’t.
思考2 在廝殺紅海中,得要有自己的特色與風格
《百靈果》在節目一開頭,都有「華語界最自由的雙語國際新聞」這句話,就是要告訴聽眾,他們不怕說錯話,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是他們的特色之一。另外一個超人氣節目《股癌》主持人謝孟恭,也是用以輕鬆幽默的口吻,解析財經時事與投資市場,透過每日閱讀大量國內外財經與趨勢報導,再消化成自己的觀點。
觀察在這三個節目當中,其實都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 「高質量,講人話,有風格」,這也是要經營Podcast得清楚的一件事情。我很喜歡敏迪分享的一個觀點「今天拿槍射靶,是因為看見了靶,所以才拿槍射,不是因為我們手上有把槍,就隨便射,」若沒有看見市場需求跟痛點,就會消失在每月新增上百檔節目的紅海中。
所以《開始Podcast:千萬收聽製作人教你內容規劃、主持、上架指南》書上的第一章,就很清楚地提醒我們在開設節目之前,請好好的思考下列問題:
1. 為什麽想要做Podcast ,其他的社群媒體平台不行嗎?
2. 為什麼你的聽眾要選擇你的節目,而不是別人的節目?
3. 你讓聽眾留下來聽的節目的原因,什麼是別人所沒有的?
思考3 放下得失 學會調整 莫忘初心
《開始Podcast:千萬收聽製作人教你內容規劃、主持、上架指南》書上說到,當遇到負面回應時,最先要區分建設性的批評與辱罵,當遇到辱罵時要告訴自己原來自己的節目是有影嚮力的,但得學會繼續調整。且其實正面的回饋還是比較多的,只是我們容易受少數不好的影響,但說起來很容易,其實並不是如此,因此一直得要找到做節目的初衷。
讓敏迪一直堅持下去最初的初衷,就是希望台灣聽眾能夠學會思考判斷,她認為台灣之所以有這麼多的立場對立,就是不把事情看懂、看得深,就開始下評論。就像一個國際新聞,應該要先資訊收集後,深思熟慮再下判斷,也不去看背後的歷史背景與原因,就被媒體帶著走。喜歡她提到的:「整個台灣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誰過的不好,你可能也過得不好,所以從國際事件見微知著、反思自身。
「如果你不愛你做的事,你不會帶著信念與熱情去做它。」
參考文章:
沒底線又嗆聽眾,百靈果、股癌為何盤據最紅Podcast前三名
她用鄉民角度看國際新聞 《敏迪選讀》真身曝光
Podcast強檔《敏迪選讀》,怎麼讓人聽懂硬梆梆的國際新聞?
參考書本:
開始Podcast:千萬收聽製作人教你內容規劃、主持、上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