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生活隨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生活隨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

旅行抉擇:自由探索還是安逸旅行團

 

      許多人會認為,旅行就是要自助旅行,才會有比較深度的感受。而當你願意放下對自由行的執著,選擇參加旅行社的行程時,你會發現這樣的選擇帶來的便利和收穫遠超出你的預期。我想分享我去義大利旅行的經歷,這段旅程對我的生命產生的啟發。




自助旅行 vs  旅行社行程

很多年前,我和家人決定一起在義大利度過新年,於是我開始了行程的安排工作。我意識到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籌劃自助旅行,於是放棄了這個想法,轉而尋求旅行社提供的行程。

一開始,我找了大約七八家旅行社提供的義大利行程,第一步是將其中景點較多的幾個行程刪除。這麼做的原因是,旅行社安排的行程幾乎都雷同,時間也被安排得非常緊湊。如果再有其他行程,往往會導致一些行程或自由時間的縮減,這完全是在趕行程,我決定將這些行程刷掉。

2022年2月28日 星期一

「會動的文藝復興」藝術大展參觀心得(下)

 

認識文藝復興

說到文藝復興的起源有人說是用來反宗教人文主義的,但為什麼這麼多的作品都是畫宗教畫的,其實文藝復興是自己主導、重新樹立自身權威的一次努力。

在中世紀的時候,教權是非常大的,甚至勝過於王權,有了君權神授這個王牌,還可以換掉君主。但到了十四世紀之後,風水輪流轉,法國國王腓力四世通過成立三級會議和最高法院,向貴族讓權。得到了貴族的支持後,國王就不怕教皇了,甚至還囚禁了教宗遷到亞維儂,這就是亞維儂之囚。後來教宗跑回羅馬之後,又發生三個教宗在崗,產生「三教宗鬧劇」的折騰後,教會人設崩塌,老百姓根本不當羅馬教廷一回事。

到了1453年的東羅馬帝國滅亡,此時教廷抓緊機會,重新打造人設,以古希臘、古羅馬傳統自居,試圖贏得民心與威望,這就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原動力。所以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命令拉斐爾在梵蒂岡宮簽字大廳的墻壁上把古希臘哲學家都畫出來,拉斐爾一口氣畫了57個。這就是著名的《雅典學院》。




那你可能好奇,那問文藝復興到底復興了什麽呢?對於教會來說,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只是資源,而怎麽把它和基督教的神學進行整合,達到重振權威的目的,這才是要關注的事情。過去13世紀的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把古希臘思想和基督教神學整合起來,寫了一本《神學大全》,把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與基督教的神學進行了整合,成為了當時的正統。可是過了這麽久,亞里士多德那套不管用了,那就換了柏拉圖,因此重責大任放到了馬爾西略·費奇諾身上,他也是美第奇家族讚助成立的柏拉圖學院的院長,他寫了一本《柏拉圖主義神學》,這樣你再回看《雅典學院》有沒有特別有意思呢?

其實當你越知道越多訊息時,就會越來越認識文藝復興這個時代所要傳達的理念,也會知道為什麽文藝復興是藝術的一個分水嶺。他在宗教及歷史上的意義,在藝術方面從幾個畫家當中,就可以以看出成先古典學派什麼,後續又如何引響巴洛克時期等等,是不是都讓我們大開腦洞,不僅很有意思,也能讓我們學習很多。


環境影響心情

第二個我們提到的是環境,這次的環境確實是不太大,可以看的空間算小,若於到人多的時候,更是在通風及欣賞上並不太舒服,所以會建議最好早上能去參觀,通常人潮差不多都在一點進場。在加上現在展覽的會場都不大,為了能夠放入更多的展覽作品,現在越來越多的展覽,都會利用科技的方式,高解析度來進行播放,但因為是使用螢幕,所以其實長期之下會讓人看得很不舒服。



這次540°環場投影沉浸式體驗也會有這樣的感覺,雖然移動會讓人有不一樣的欣賞方式,但其實也是會讓人覺得頭暈,所以千萬要注意身體的狀況,此外另一刻可惜的地方是AR,只有三個地方出現,且在運用在並沒有這麼舒適,確實有點可惜。



反過來這樣的環境其實也有一個優點,如果你去過國外展場你的知道了,因為那些都是真跡,所以環境要求很嚴格,不能拍照不能靠近,每年有超過百千萬人的參觀人數,所以像是羅浮宮的名畫《蒙娜麗莎》,不僅要排隊很長,還只能遠遠一看,還要被要求快速通過,相較於雖然不是真跡,但能夠好好的看一眼,其實也是很幸福的。

另外像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富盛名的濕壁畫傑作,莫過於藝術巨擘米開朗基羅於梵蒂岡博物館「西斯汀禮拜堂」創作的穹頂畫《創世紀》,如果你有機會去現場看,你就會知道這副畫的壯觀,畫面面積達14x38.5平方公尺,因為在屋頂非常的高,你要看時還要仰著頭,也因為遠所以其實不會看很清楚,根本看不久還會超累,所以在這次的展覽中,你會看到很詳細這九幅畫的內容,但也因為如此,所以其實感受不到壯觀的感受,覺得這就是無法兩全其美,所以其實我在當下的感受,其實可能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這幅畫到底哪裡能稱之為經典之作。相同於穹頂體驗,其實真的都更有更的美好

其實生命就是如此,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感受到不同的感受,享受當下其實就是最美的事情。





很難搞的米開朗基羅

對我來說,收穫最多的真的除了又能有機會,好好的放大畫作,體會跟觀賞幾位大師的作品,對於他們的呈現真的讚嘆不已。但我想讓我最感動的,其實就是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及《末日審配》為什麼呢? 我想可以想從米開朗基羅的故事說起。

米開朗基羅在藝術上巔峰造極,被稱之為神級人物,像是聖母蓮子 大衛 《創世紀》及《末日審配》,但那米開朗基羅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呢?在《米開朗基羅傳》說到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他,可以說是個有強烈自卑情結,性格孤僻,脾氣火爆,有強烈的攀比心理,極度珍惜自己羽毛的人,有極度匠人精神的人,來剛大家說幾個故事就知道。

很多人作畫是老闆說什麼就畫什麼,看你是要畫要站要做都可以,做出來之後,老板你看看滿意不,不滿意我改,改到你滿意為止。,但米開朗基完全不是這樣的人,你要畫大衛是吧,可以,但其他老闆你都不能管,也別多嘴,這個雕像是從我手裡畫出,我自然會對它負所有責任。品質我把關,但是一旦做出來,你就全部接受,我堅決不改自己的創意,這是他出了不近人情的傲慢。




在最著名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創世紀》中也是,整整畫了4年多,期間他沒讓雇傭他的教皇看過一眼,直到最後畫出來後,教皇才知道這和當初讓他畫的完全不是一個東西。他總是會用自己的水平做出超出雇主期望的作品。

《創世紀》是個濕壁畫,他上一次畫畫還是20年前做學徒的時候,可以說這是他第一次畫畫。不過沒關系,一通百通,雕刻這麽難的事情他都能信手拈來的,畫畫對他來說簡直太簡單了。不過畫畫雖然簡單,但是他這個畫畫的姿勢卻是高難度的。西斯廷教堂頂部是一個幾乎沒有遮擋的矩形空間,18米高,相當於你一眼可以看到六層樓的天頂,長40多米寬13米多,他要在這麽一個高度創作一張500平方米的畫。每天都要仰著頭,舉著胳膊,這個姿勢整整保持了4年,最後他的脖子徹底廢了,以後看書他都得仰著脖子看。

要是其他的人被迫接了這麽一個活,肯定是應付差事,但米開朗基羅在這幅畫中融入了大量的心血。在這幅畫中,他畫了《聖經》開始的九個故事,就是神的起源,神是怎麽創造的日月草木,神怎麽創造大地和水,怎麽創造亞當,怎麽創造夏娃,然後亞當夏娃怎麽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園,然後是後面的諾亞獻計、大洪水、諾亞醉酒等等。這九個大畫在整個天頂最中心的地方,然後又在幾個邊邊角角畫上了12個先知和女祭司。整個天頂畫一共畫了343個人物。

在這幅畫快要畫完的時候,聽說拉斐爾正在他隔壁畫那幅著名的《雅典學院》。因為所有人都不知道畫出來是什麼樣子,但是拉斐爾實在好奇得不行,有一天就偷偷溜進教堂,躺在天花板下看了整整一夜,最後回去把米開朗基羅的形象也畫進了《雅典學院》里,他承認米開朗基羅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你看,米開朗基羅就是極度珍惜自己的羽毛,只要經過他手上的事,不管是情願還是不情願,都會極力做到最好,他永遠都是對自己的作品負責。

米開朗基羅的最後幾個特點,自卑情結、脾氣火爆和性格孤僻,這幾乎是大多數偉大藝術家的標配品質。他做《大衛》用了3年,畫《創世紀》用了4年,畫《最後的審判》用了7年時間,建造墓地教堂用了15年,要是一個正常的人,也忍受不了這樣單一又高強度的工作。好在米開朗基羅他是極少數藝術生涯超長的人,他在20多歲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頂級的雕刻和繪畫技巧,雖然這一生大多時候都受著身體病痛的折磨,但是也活到了89歲,也就是說他有整整70年的藝術生涯。我們從他的作品當中就可以看出,偉大的藝術家不是只有天賦就可以練成的,還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生命。

有人說為什麼他會這麼樣認真,或許因為他的個性,也有可能因為它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信徒,米開朗基羅再度為西斯汀禮拜堂祭壇牆面繪出《最後的審判》,這幅耗時 6 年的作品描繪善惡有報,畫作中最為人熱烈討論的,正是米開朗基羅將以自己的容貌畫在 12 門徒之一巴托羅謬殉道時手中提的人皮上,顯示他追隨使徒殉道的決心。在他將近70年之久的創作生涯裡,很多的作品都是人對神的思索與回應,最後的生命更是向著十架基督的禮讚。





我所體悟的信仰

所以對我來說的思考是,什麼是信仰,信仰並不能單止是宗教,而是對於一種信念,願意把畢生的心血奉獻在這個地方,既使身體有損傷也沒有關係,譬如對於環境保護,民主自由等等,這也是一種信仰,一種價值。

所以我們需要信仰嗎?有的人會說其實我沒有信仰也很好啊?其實我們要能夠證明沒有信仰也很好也是有很多例子,但可能是這個人的幸褔。但在人生過程中,沒有太多的壞疑,但我覺得信仰帶給人最大的力量,就是當我們人生當中有很多懷疑的時候,信仰會給我們一個方向,會讓自己不會那麼害怕,知道自己的目標與價值在哪裡。

哲學的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在哪裡,我要去哪裡,信仰帶給我們最大的力量就在這裡,從現實世界走向信仰的這一點,你的所作所為突然就有了意義,你的肩頭上突然也就有了使命。之前你很難回答我在做什麽”這種問題,有了信仰之後一切都不證自明。

就像是如果我是一個信仰終生學習論者,有人都在看著自己的生命流逝,都會感到空虛和無聊,但相信終身學習這件事情,給了自己的生命一種肯定,它不再是白白浪費,也沒有了太多空虛和無聊,而是換來了充實、自信和幸福。在他的理解之中,身而為人活在這個世上,不斷學習和提升這件事情要遠遠高於自己的存在,這樣就不會把重心放在自己的世界當中,最後都很難避免內心的枯竭,自己的追求只是帶來更多的迷茫、焦慮和不滿足。

像這一些藝術家他們不也是,他利用畫作幫助自己呈現出一些價值,他相信他自已所做的一切都能幫助這個世界,他不也花盡一生的心血做這一件事情,你會說很傻嗎?有人會說這也不太重視現實了嗎?但其實凝視現實是一件相當吃力的事情,人們覺得一切都好不過是因為太過忙碌而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凝視。但總歸會有那樣的時刻,人會在凝視現實的時候感覺空無一物,不知道自己忙忙碌碌究竟是為了什麽。如果你有了一些信仰,會不會為自己的生命增加一點重量與方向。

喜歡和菜頭寫的一句話:「信仰可以是對一個人、一件事、一個理念,並非是宗教所獨有。你選擇了怎樣的信仰,決定了你會如何度過一生。我們可以從這裡開始去找尋你的信仰,為自己的生命增加一點重量。



2022年2月27日 星期日

「會動的文藝復興」藝術大展參觀心得 (上)

 

228連假的第一天,特別跑去看了「會動的文藝復興」藝術大展,為什麼會特別想去看了,我想是四年前的義大利行。那時候因為那一年的春節很長,便安排與家人一同到歐洲去旅遊,那時候選擇了媽媽一直最想去的義大利。因為媽媽很不喜歡旅行社的拉車行程,所以當時花了很多的時間挑選旅行社與行程,特別找了一個有很多自由時間的旅行社,距離也很適中的行程。

但因為行程很多自由時間,也想搞不好之後不會有機會再去義大利,所以那時候在行程之前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把歐洲從希臘雅典的時間到近代歐洲的歷史、經濟、建築及藝術等等主題好好讀了一些,這樣才知道如何安排這次的義大利行,也才知道要欣賞什麼。也就是那一次讓我好好認識了這一段的時期的歷史故事,也更喜歡上了歐洲的藝術,所以當時去義大利時,便觀看了許多的藝術作品,也知道該如何欣賞這些作品。因此這次聽說有這個全球首展「會動的文藝復興」藝術大展,便特別的期待前往參觀。

這一次「會動的文藝復興」藝術大展主打了幾個特色:集結文藝復興時期300年最代表性的畫作,包括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與波提且利、卡拉瓦喬、喬托、提香等24位大師200幅畫,委託獲得美國葛萊美、泰利獎等國際大獎的製作團隊以原寸仿真、AR介紹及540°環場投影沉浸式體驗,搭配立體環繞音效等不同手法,提供觀眾兼具藝術性、教育性、娛樂性和社交性的多重享受的藝術饗宴。
此外也把「世界文化遺產」聖母百花大教堂穹頂的巨幅濕壁畫「末日審判」,透過數位多媒體的方式10公尺近距離欣賞百花大教堂紅磚大圓拱頂的壯麗宏偉,以及濕壁畫「末日審判」構圖繁複精細,採用透視法讓穹頂無限伸延的視覺震撼。




我們與畫的距離

我自己對於這個展覽的分數是打在7~8分左右,我覺得應該蠻多人應該會落在5~7分,那這之間的差距在哪裡呢?我想主要有兩個部分,一個是與作品的關聯度及環境的舒適度。

首先說到作品的關聯度,我建議除非你真的是藝術專家,否則還真的一定要租導覽的說明。在現場的導覽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書本一種是導覽機,我認為書本有一定程度的內容說明,但缺點是你真的很難有機會在畫前面,好好的邊閱讀邊欣賞,除非你有超級速讀能力,所以租導覽機還是會比較好的選擇。

第二個關鍵在於你怎麼欣賞,我自己是在參觀之前,又再次把之前閱讀的一些課程內容,再重新閱讀溫習一次,讓我自己對於文藝復興的背景重新喚起,再來閱讀幾位這次主要展覽的畫家多特色,哪一些有代表性的名著及這副畫你要欣賞什麼。

譬如在展場當中,你進來看到的第一幅畫是《雅典學院》,這幅畫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但為什麼會想把這幅放在第一呢?其實《雅典學院》不只繪畫技巧精湛、更是最能代表文藝復興精神的一幅畫作,為什麼呢?因為文藝復興精神所追求的就是復興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明榮光,要讓學術、藝術領域再次繁榮,而最好的學習藍本正是畫中在雅典學院裡高談闊論的古代先哲們。




那這幅畫有什麼含義呢?畫面正中的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腋下夾著他的代表作《蒂邁歐篇》,是幾位哲學家的對話形式,試圖去闡明宇宙萬物的真理,手指著天,強調著理念和原型。亞里士多德手里拿著他的代表作《尼各馬可倫理學》,手指著地,強調知識來源於經驗。拉斐爾安排了兩個細節,宣示了柏拉圖對亞里士多德的勝利,那為什麼要凸顯勝利呢,後續再跟你說明。

第一個細節是,台階上躺著豬一樣的第歐根尼,擋住了亞里士多德的去路,暗示了消極出世的第歐根尼對積極入世的亞里士多德的詰難。第二個細節是,拉斐爾把柏拉圖畫成一個白胡子老頭,把亞里士多德畫成40歲左右的中年人,這讓亞里士多德在氣勢上就輸了。

此外拉斐爾因為並不知道古人的具體樣貌,於是把畫中的古希臘哲學大師都畫成了與自己同時代各領域大師的形象。畫面中間的白發、長須、右手指天的老者是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用的是達·芬奇的形象,可見拉斐爾對達·芬奇的崇敬;柏拉圖身邊站著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人物形象用的是布拉曼特,文藝覆興時期傑出的建築家,他向教皇舉薦了拉斐爾,也是拉斐爾的同鄉。

此外這幅畫放在哪裡呢?這其實是教皇宅邸的四個房間,若我們到梵蒂岡博物館參觀西斯汀天頂,這四個房間就在必經之路上。這段時間他基本上以每三到四年畫完一個房間的速度,為教皇的宅邸創作壁畫。這些壁畫記錄了拉斐爾風格的演變,是其繪畫藝術的縮影。




再另外舉一個我很喜歡的畫家波提且利,他最有名的一幅畫《維納斯的誕生》這幅畫的題材來自哪裡呢?來自於波利齊亞諾一位詩人:

她航行在白色波濤的海面上
一個超過人類面貌的年輕貞女
強壯的西風之神將她吹向塞浦路斯海岸
在藍天下,她出生的貝殼裡

當你看完這首詩之後,再看這一幅畫,是不是有不同的感覺,此外若你知道波提且利是文藝復興的另類畫家,譬如文藝復興是一個講求寫實比例的畫風,而你看維納斯的比例是否有覺得不一樣,為了人物的和諧,甚至可以犧牲掉當時非常流行的正確性。此外身赤裸的古希臘女神形象,這還是古羅馬衰亡後的第一次,也是基督教文明中的第一次。

這裡頭有一些故事導覽可能會說,但其實有很多並沒有說,因為每一個導覽約兩分多鐘的時間,其實並不可能跟你說太多,你也記不住,但是當你越知道這幅畫的故事背景等等相關資料,你就對於這幅畫有越多的收穫與感觸,這也是一個藝術作品與你之間的距離,也是你與這位作家的距離。




畫倒底好在哪裡

第二個關係是你如何欣賞畫作的方法,對我自己來說,導覽我通常都會聽兩次,舉一個譬喻,如果我看到上方這一幅畫阿洛菲尼夫婦,這也是展覽當中的一幅畫,我在聽之前都會先看一下這幅畫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可能你會注意到後方的鏡子,下方的鞋子等等,然後思考一下有沒有什麼可能的含義,或是這個畫帶給你什麼樣的感覺。


思考完後我會再先聽一次導覽,聽聽看有沒有說到什麼。譬如在導覽時說到,兩雙鞋子內外代表的男主外女主內,橘子代表財富,小狗代表忠誠等等,這是一幅結婚神聖的儀式,他也利用了鏡子來呈現出兩個證人,充分的利用透視法。此外這位畫家范·艾克也是當時剛發明油畫時,少數運用上更為成熟的畫家,因為比起以前用蛋彩畫,油畫比較沒這麼容易乾,所以就更能在疊加上更為運用。當你第一次聽完之後,再次的欣賞,然後我還會再聽一次,看看是否有沒有注意到或漏聽的。也因為這樣,我參觀的速度其實很慢,但我卻覺得收穫非常的多,也才覺得這是一場物超所值的參觀與學習。

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智慧磨刀石 - 一場辯經的學習之行

 

看到以下這張圖,你有沒有蠻好奇的,這些喇嘛們在做什麼?


這就是【辯經】,【辯經】是佛學用語,是對佛教理論的辯論,是師與徒之間或同修之間相互問答促進佛法修習的一種可行性的方法。其實對於佛法的學習,我們比較常見到的是「受學」、「背誦」、「閱讀」及「辯論」等等方法,但「辯論」比較是我不常見的學習方法。「辯論」其實是一種很不簡單的學習方式,因為不僅只是學習,還要展開問題辯論,提高思辨能力,確保對於佛法的精確把握,還要能夠引經據典,回覆對方的問題,真的是非常考驗對於佛法的認識。

此外在藏傳佛教裡頭的,把《現觀莊嚴論》、《中觀論》、《俱舍論》、《釋量論》和《律經本論》五部經典視為必修的五部大論,讀完後,才能參與更高等級的學位考試。而對我來說佛教的三藏裡的經藏、律藏和論藏中,我對於論藏部分最為不熟悉,或許是因為漢傳佛教是比較強調行門。因此當聽到有「藏傳佛教辯經華語示範及演討會」這個活動的訊息,便非常有興趣想去看看認識不一樣的佛學學習方式。



除了因為藏傳佛教辯經之外,另一個讓我產生的興趣是回想起過往,曾有過一次與佛學院學生一同參與辯論的比賽,收穫非常的多,讓我印象非常的深刻。

記得當時的題目是自利與利他何者為先,而我在那次是擔任自利為先的正方,為了這個題目的準備,花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上網查資料,看看是否有相關主題的論文與文章,當有相同論點的文章所採用的經典,就把閱讀該經典,這也是我開始覺得經典好有趣,也開始產生了興趣。

且當時還要為辯論做準備,所以事前要跟同組的師父與同學一起討論,對方會用什麼主軸作為辯論,所以還在再找應對的故事與經典做為回辯,那次的經驗是非常棒的,不僅讓我開始閱讀佛教經典.也開始對於佛法有不同認識與學習。



這次的參與活動的參與,對我自己有一些收穫,想與大家分享:

1. 顛覆對於【辯經】的觀念:

我原先以為【辯經】就是類似像辯論,但其實完全不是,辯經要依照一定的原則和邏輯,而不是憤怒之下的爭吵。它要求辯論雙方要有清晰的邏輯思維和高度的語言概括能力,表達流暢、簡明扼要、深入淺出、言之有據。通過反覆辯論,消除疑點,達到深刻理解佛教玄妙義理、通達顯乘,融會貫通等目的,而不是你覺得有理,想說什麼就就可以說的。

在說法的過程當中,要有三個項目,就是【有法】【所立法】【因相】,【有法】是【被判斷者】,【所立法】是指【被判斷成什麼】,【因相】是【判斷的理由】,要靠著這三個概念來判斷邏輯。譬如這句話:那個司機是印度人,他肯定會騙人,如果是我們反駁,我們就會說印度人不一定都會騙人吧。

但如果是依照我們剛剛說的概念,司機就是【有法】被判斷的人,會騙人就是【所立法】,被判斷成會騙人,【因相】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印度人。所以就可以反問,只要是印度人就會騙人嗎?然後找出一個反例,就要這樣說:「釋迦牟尼佛也會騙人」,提出者就會說:「何以故」,說的人在說:「因為你剛說印度人之故」。

如果在難一點點的,辯論就會像是 A :「白馬是白色嗎」B:「是的」A : 「所以白馬是物質」B:「為什麼」A : 「因為白馬是白色」A : 「所以白馬不是有情眾生」,而問這個的目的是因為,佛法當中物質有色聲香味觸,色是顏色,但白馬就與有色受想行識的有情眾生觀點相違背。

你有發現到,這是要用很邏輯架構去說明反對的理由,這是很不容易的,當然在這樣的系統下學習思維,就會有很強的思辯邏輯能力。且在實際辯經時,是要非常專注的,除了要專心聽別人所說,且記下來他剛所有說的話中,分析找出問題,還要舉出反例。其目的就是要透過練習進入每一次專注的狀態。


這對於不斷地利用【辯經】來學習經論是很有幫助的,不僅得要讀且懂佛教的義理與觀點,還要能用來辨別世間是否有矛盾之處,就是用這樣的模式來不斷地互相思辨論藏裡的觀點判斷,這對於佛法就會越辯越明,非常有助於增長對於經典的信心而深信不疑,且實踐它。

在藏傳佛教中想成為佛學家,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即善講、雄辯、著書。在寺院修習的過程中,辯論是必修之課,只有能善講、雄辯,才有利於在眾生中傳法、弘法。

2.【辯經】的動作,是有其意義的

在西藏的辯經,是在樹陰之下,由兩人一組或多人一組,經採用一問一答或一問幾答或多問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學心得和所悟佛法,任何有關佛法的題目都可以拿來討論。

辯經的起勢是拍手,每次提問時,先退後幾步,跟著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舉起,用力一拍左手,一個炸雷般的拍手聲便響在了坐著的喇嘛頭上或額前。拍手有兩個作用,一表示我現在向你提問,請你趕快回答並向其致敬;一表示在氣勢上要威懾對手。據說如果被提問者回答不上,那麼提問者可以擊掌或甩念珠以示警,有時也會用手牽弄臂上的佛珠尋求佛祖的支持。

此外,在每一個提問前都要先說一個「底」,那一聲「底」相當於開啟智慧,因為在佛教中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徵,「底」音可以啟請心中的文殊菩薩,開啟我們的智慧。高揚的右手說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後。二手相擊,有三層正意:一為一個巴掌拍不響,世間一切都是眾緣合和的產物;二為掌聲代表無常,一切都稍縱即逝;三為清脆的響聲擊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趨走你的惡念。右手向下後又拉回,是希望通過自己內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難中的眾生救出來。


3.【辯經】可以消除煩惱與憂鬱症

在這次的研討會中,也分享了【辯經】到底有哪一些好處,首先辯經能夠理路的過程來複習所學的,拿出來運用,且能夠養成明辨的習慣。同時也能訓練看出問題,找到關鍵抉擇點,以及將矛盾點清楚呈現出來的能力,提升分析能力進而增長智慧,因此就不會被世界很多的主流觀念帶著走,而無法發現真理.可怕的不是沒有看的,而是看到嗅到卻無法察覺得到。

還有價值的一點那就是發現「疑惑」。為什麽疑惑比答案更重要,可以藉由發現疑惑,會啟發我們對於法與法之間更細微的差別與原因,更能夠深入經藏的觀察與學習,有人說到如果僅僅只是安座修行,那為什麼佛陀要說這麼多的法呢?所以如果無法真正的學懂佛法,就無法真正懂的修行之道。學習佛法如果僅僅靠背誦,而不靠思考,那是無法真正的說服自己,學會改變自心,而在辯論的過程中,不斷地讓自己思考提問,問自己的心,才能夠培養正念正知,進而建立更堅固的信心。

但可能有人會問,會不會造成好辯的習慣,其實真正懂的辯論者,會懂得真正的禮貌與規則,這也是上述解釋為什麼要學那些辯經的規則,此外辯經也會讓人理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不斷地精進,而不是用地位來判斷學習的高低,而懂的謙卑,此外也學會懂的面對當遇到輸的場面時,該如何坦然的面對失敗與嘲笑。


那對於我們平常人為何要學習呢?其中一位講師蔣揚仁欽博士有提到,這會幫助我們當遇到問題時,能真正地看見問題的所在,因為很多的煩惱其實都缺乏真相依據,而只是用我的感覺所產生的錯覺,而無法去突破真正的問題。

譬如沒有就會造成煩惱,那有沒有人沒有錢依舊很快樂,那真正快樂的原因為何?那快樂與幸福之間的關係是因果關係嗎?那追求的是什麼?那問題又是什麼等等?這樣的方式,其實是有助於身心健康,抗拒憂鬱煩惱的,因為看清搞懂真相,才真的能夠觀察到,且能走得出來。

以上是我自己在這次研討會中的學習觀察與省思

2021年11月28日 星期日

哆啦A夢是有情眾生嗎

 

這次有機會參與了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所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這次的學術會議的主題是「人間佛教與全球化」。從這個會議當中,有幸聽到很多的學術專家,分享了很多全球化的議題,譬如像是經濟化、人工機器人、環保、新冠疫情等等相關議題,其實也都再再地表示,佛法並不是到深山當中修行,不管人間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問題,而是要能夠走入到人間中。因為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佛陀的說法,皆為針對人的現實困境與心靈需求提出建設性的見解,並給予療癒為目的;繼而啟發人之善言、善心、善行。



而在這次的研討會當中,我對於幾個主題很有興趣,因此想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個就是AI機器人的話題,我們經常聽到很多人會討論AI機器人如何取代我們的工作,更嚴肅一點的話題就是AI機器人會不會有可能有自己的意識,進而開始與人類對抗發動戰爭,有沒有覺得這個不就是好多電影的情節。


但另一個很有趣的發現,電影比較喜歡這種走向,但是動畫片的機器人卻都是非常的體貼與溫馨,甚至老是拯救被搞砸的人類,譬如歷久不衰的《哆啦A夢》,又或是第一名暖男《大英雄天團》的醫療機器人杯麵,都是讓人愛不釋手的機器人。如果針對以上這兩類的機器人,如果有機會成為人類的話,你會投下贊成或反對票。


哆啦A夢是有情眾生嗎?


這個就是其中之一的分享論文所討論的主題-《機器人兼具慈悲心是否可能》,在這份論文當中最開始介紹到,將機器人分成兩種,一種稱之為AGI 機器人(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指的就是一個具有完全類似人類思想的機器,且具有人類智能與行為能力,就像是哆啦A夢。另一種就是ASI 機器人(Artificial Specialized Intelligence),運用在比較特別的範圍,譬如AlphaGo。





在文章當中提出幾個很有趣的問題,第一個就是AGI 機器人我們能不能稱之為「有情眾生」,佛教對於人類的分析,一般會用心識意識或是身口意造作,以及是否有業報相續的角度來看,但對於機器人好像不能用這樣的角度來看。所以這裡有從一個反過來的角度來思考,對於AGI 機器人來說,一切都是藉由過往的行為進行學習,所以應該負責的人會是設計者還是機器人本身,那他的心識意識或是身口意造作,是該由自己負責嗎?


如果我們把機器人也開始視為人時,是否也應該要賦予機器人的責任與道德規範?那在機器人的設計系統時,是否也該放入道德倫理系統,那該如何學習,又該用什麼樣的標準?但當機器人又像哆啦A夢你是否又有不同的標準?


該負責的是機器人,還是設計師


這同時間牽扯到另一個關於機器人的倫理道德,常被人拿來討論的問題。譬如自動駕駛系統如果造成出錯,那誰應該要負責任,當如果需要抉擇的時候,譬如如果自己車子閃車,可能造成駕駛受傷,但可以避免一場多人的受傷車禍時,誰又該為這個決定負責?


但如果你熟知倫理學的話,可能會知道倫理學當中包含各種不同的規範性架構,譬如自我主義、義務論、德性倫理學等等,那應該用哪一種標準,當在道德規範或價值衝突的時候,引用某些模型或案例來仲裁這些衝突。


所以在這篇論文當中,從佛教存有論上,還是認為機器人無法承擔業果與受報,因此還是無法視為有倫理行為者,雖然機器人能表現出人類的情感與感知,也能夠影響他人內在心靈狀況如貪嗔痴,譬如哆啦A夢喜歡銅鑼燒,因此佛法上目前還是無法認為。





再來拉到機器人的效益與慈悲新的觀點,雖然如同我們前面所說的,許多科幻小說與電影的描繪,造成機器人是否有破壞性的焦慮,但其實論文中,要我們從輔助性或中道的觀點來看,才不會造成過度極端。目前較多的觀點還是認為,人工智能可以成為社會公益的催化劑,但對於整體的社會福祉有益。但有一個前提是機器人的設計或研發,是要以提升人類福祉而非自身商業利益為導向,像是照護機器人。


以上這一段便讓我想到在大陸地區非常出名的賢二機器僧,穿着橙色僧袍、一臉稚氣的賢二在中國是一個萬人迷,作為一個機械人,賢二對自己的技能進行了拓展。他的胸前有一塊觸摸屏,用來回應求教者的問題和陳述,不僅僅只是面對面,在微信裡頭也能與他對話,也是非常幽默的對談(見照片)。




這裡的人們對信仰的追求正日漸迫切,而近年又對人工智慧產生興趣。但是動漫中心負責人賢帆法師表示,他們不打算將機械人投入商用,他的開發屬「公益性質」。而且僧人們似乎也沒有開展特許經營的打算。賢帆法師對《新京報》說,目前只有一個機器僧,還說,「我們這不是商業的行為,只是想用更現代化的方式傳播佛法。」


另外一個是照護機器人,就有一點像大英雄兵團裡的杯麵,他的城市當中,能藉由生物學中的趨於一致的概念,讓機器人的學習能力,在具體生活中與人的感知與情緒能力一致,當它具備感知他人時,進而產生同感,進而引發慈悲心的主張,則這僅稱之為「眾生緣慈」。


這讓我想起了一部動漫《紫羅蘭永恆花園》故事描述金髮少女薇爾莉特.伊芙加登以代筆者「自動手記人偶」的身分,為各地的委託人工作,將對方的思念化作文字的同時,一步步理解在戰場上重要之人對她所說的「愛」。但她一開始是個需要他人命令,沒有自主意識的女孩。之後在與基爾伯特的相處過程中,慢慢學會言語以及文字。



當機器人遇到公益


一開始擔任郵差的職務,但出於想了解基爾伯特失蹤前對自己說的「我愛你」是什麼意思而轉為擔任「自動手記人偶」的工作,替他人寫信傳達思念。因成長的背景,使得薇爾莉特一開始並不懂的戰場上以外的事情,但透過一次次的代筆委託工作及各式各樣的人相遇之後,逐漸學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以及情感,也稍微理解「愛」是怎樣的情緒。

然而在佛法當中的慈悲有三種不同的類型,「眾生緣慈」是以眾生為對象,見眾生知苦樂而生起的慈悲。另外兩種是「法緣慈」及「無緣慈」。所謂的「法緣慈」指的是因了知一切法無我,因同理眾生還沒有了證無我而生起的慈悲心。及為遠離差別之見解,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之慈悲的「無緣慈」,這又是更高等級的智慧與慈悲不二的觀念。

利用這樣的激盪,讓我們再重新的思考,面對於未來的機器人發展,是很棒的思維。





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

讓你誤會大的「佛系防疫」

最近台灣疫情嚴重,人人擔心受怕,而新冠肺炎延燒至今,全球已有超過1億六千萬人確診與至少350萬人死亡。疫情衝擊的不只是健康性命,還包括了忐忑寂寥的人心,因此這篇文章想提出一個「佛系防疫」的想法。

如果說到「佛系防疫」你想到的是什麼?隨遇而安?又或是無所謂或無作為疫情就會自己消失?其實「佛系」這兩個字一直被誤會很深的,「佛系」是這三四年出現的詞彙,大致意思是指怎麼都行、看淡一切、無欲無求的一種生活態度,但真的是這個意思嗎?先讓我們從菩薩身上找答案。

說到地藏王菩薩讓人想到的,應該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觀世音菩薩其實也早已成佛,但為了救苦救難,所以又到了我們娑婆世界來行菩薩道,度化世人;普賢菩薩發十大願,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發下十大願行,做為修行法門,期能圓滿佛果。從上述的三位菩薩中,都不光自己要擺脱人世苦難,還要去救助別人,這難道是「隨遇而安」或「無所作為」嗎?因此佛教不是只有恬淡退讓的一面,更有精進修行、度化世人所精進努力的一面。

因此關於「佛系防疫」,是想提出來的是運用佛教的觀點,來提醒我們現在可以怎麼做,來一起進行防疫動作。那可以怎麼做呢,想到了在《增一阿含經》序說:「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人尊說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禪智慧力如月初,逮度無極觀諸法。」發心求大乘的菩薩,以六度為主要修行方法,那我們能不能用這樣的方式來做,以下就想針對各項來進行說明。雖然一般在說明六度時,常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但為了方便說明,便想要換另一個順序。


持戒

佛法所說持戒,指的是持守不犯戒是修行的基礎,解脫的根本。《大智度論》說:「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恐怖中,戒為守護。」,其實持戒不只是守戒律-「攝律儀戒」,離惡防非外,也還有「攝善法戒」及「攝眾生戒」,就是修習一切善法,才能利益救濟一切眾生。

就在台灣發佈了第三級的疫情警戒開始,都希望大家能待在家中,也因此各種梗圖也陸續出現,博大家一笑,就是提醒大家若沒必要,就不要出門。雖然大部分的民眾皆遵守,且路上確實人越來越少,但還是看到一些新聞提到,有些人依舊用方法來聚集在一起。這便讓我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人依舊不願意待在家中,我猜測原因可能是存在這樣的心理:我不可能這麼倒霉會得到,我得到的機率依然很低,這便讓我想到心理學的一個觀念 - 鄧甯-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鄧甯-克魯格效應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會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優秀。因此,人們常常會低估他們不知道的事情,也因此我們容易低估發生事情的可能性因此我們應該遵守國家提出的防疫做法,不僅少出門禁止群聚外,也要記得出門戴口罩、勤加洗手、消毒、進入須登記等等作法。有一位資深的護理師就鼓勵大家擁有一個,出外每一個都是患者的心態,才會提升我們的警戒心。

最辛苦的莫過於醫療人員,不論是最前線或是支援,我看到許多身為醫護人員的臉書中,都提到每天都忙碌都幾乎沒有吃飯或去洗手間,但還是有多民眾不斷的抱怨。
或是他們也不敢回家,擔心會讓家人受到感染。其實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存著最大的感恩之心,因為有他們,我們才能不用擔心受怕。

戒律或許讓我們每個人造成不便利、無法滿足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當有更多人能夠待在家裡,我們就是在幫助那些必須出門工作的人,讓他們在外時可以更安全,我們就是在幫助免疫力較脆弱的族群降低感染風險。唯有「我們」每個人一起拉開社交距離,才能降緩病毒散播速度,才能保護珍貴的醫護人員和醫療資源。讓我們一起挺醫護_我們的健康才有人顧,你我待在家,讓醫護回家。




布施

所謂的「布施」指的是「布己所有,施與眾生」,這是攝受眾生的第一步。布施不僅僅只是財務上的布施外,佛法中還說到「法施」及「無畏施」。「法施」施是指以佛法化導眾生,使其得度。「無畏施」是指精神力量的布施給予苦難者以精神上的慰藉,使他遠離恐怖畏懼;或者自己持戒忍辱,不侵犯他人,使對方免於畏懼。而布施的可貴就是能夠去除怨害,廣結善緣,得到富貴安穩。

疫情發生之後,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上大家總動員,貢獻自己的力量。資訊人員在網路上設計出各種方便的APP或是網站,供大家使用。所有老師們因應這次停課,皆轉為線上教學,許多的老師及家長不知道該如何使用還在摸索,許多的老師及團體,就成立社群,提供許多好的線上教學的方法及軟體,也開設很多免費的線上課程供大家學習。我們也看到凱撒飯店成為專責防疫旅館,耳鼻喉科醫生停業轉為協助篩檢,許多提供大家在家各式各樣的單位,也都提供優惠,就是讓大家能在家防疫,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提供自己的力量,或許我們也能想一想,在我們的身上,我們能提出什麼樣的協助。

這次的疫情可以讓我們仔細檢視了自己擁有多少的資源與幸運,不用擔心經濟狀況,有一個安全的住所,身體健康狀況也是好的,然而這些並不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我們可以遵行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減少自己成為傳染源的機率、可以用各種線上方式關心和支持別人、可以想出各種具有創意的方法分享資源和知識、你可以幫助年邁的族群採買讓他們減少被感染的機會、你可以過濾假消息分享更正確的資訊、你可以提供一個空間好好接納另一個人的情緒,傳個訊息、打通電話、視訊,多一些的關心,來做更多連結,多講講話、彼此陪伴….等等,都是最好的佈施之道。




忍辱

「忍辱」在佛法當中,指的是加諸於身心的苦惱、侮辱、迫害等。忍辱分為三種1.耐怨害忍:受他人的怨憎惱害,而能忍耐。2.安受苦忍:對疾病、天災的逼害,能夠安忍而不退失修行道心。3.諦察法;忍又作觀察法忍,即觀察諸法不生不滅的真理,心能安住不動。

在面對這個全世界的大災難,怕染病而死的死亡恐懼時,便開始出現了許多人類最糟糕的一面。新聞報導著各種搶購物資消畫面,大家怪罪責罵海外回國的留學生或工作的人、責怪確診的人與家人、放寬機師防疫條件的人、跑去萬華喝茶的人等等。

但想一想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評價和指責人的衝動,在這些行為底下,是內心劇烈的恐懼。心理學當中說到,當人深陷恐懼,就會啟動防衛機制,就像穿上盔甲拿著刀劍,開始互相攻擊。當恐懼掌控了我們就開始責備、謾罵、攻擊人,把心中的恐懼宣洩傾倒在別人身上,試圖去找出誰要為此負責。

而這時候的我們,其實應該要帶著同理心去看待這些人與行為,首先面對不要去怪罪罹病者,畢竟疫災的發生,並非是罹病者犯錯所造成的;他們也是這場疫災的受害者,也不要去騷擾或怒罵罹病者及其家屬,那對於對抗災害並沒有幫助。

疫情讓世界充滿混亂與失控,改變我們的生活和人生規劃,讓我們有恐慌焦慮的想法,一定有很多情緒出現,但情緒就是情緒,並沒有對錯與好壞。當我們覺察到這些想法,我們與想法之間可以停頓,多了力量可以做選擇要如何回應。

有恐懼但不需要成為恐慌、憎恨、或是暴力攻擊事件,防疫讓人與人之間被迫拉開距離,但是不需要成為排擠或羞辱他人。而這一切都來自於我們的選擇如何做回應我們可以用善良、關懷、勇氣來做回應。






禪定

禪定,指令心專注於某一對象,而達於不散亂的狀態。《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說:「靜慮能生智,定復從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為根本。」禪定除了能止息內心的妄念之外,並且可藉由禪定而啟發智慧。

前面一段我們說到察覺到許多負面和焦慮的想法,這些都很正常,因為我們的大腦是「負面取向」,在過去演化的過程當中,為了幫助我們求生存,大腦會花許多力氣偵測危險和為最壞的結果做準備,這就是為什麼會在只有一點點資訊下,我們就會自己編造故事和負面結論。

所以當危機發生,每個人都深陷劇烈情緒中時,面對許多被限制或強制的行為,
我們要如何選擇如何做回應呢?《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這本書中建議我們幾個方式。

首先我們因為開始擔心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因此我們可以幫助自己回到「當下」。可以練習觀察自己的身體感受,並且替這些感受命名。為什麼要這麼做,作者告訴我們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拉回到當下,去觀察自己的情緒。並且可以思考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自己在乎的是什麼?且可以抱持著好奇心去傾聽情緒要告訴我們。當思考多一點之後,我們就可以決定接下來該怎麼做,可以怎麼做。這其實也是一種禪的概念,去覺知自己的感受,不要被情緒帶著走。

就像是美國克麗斯廷‧涅夫 (Kristen Neff) 提出了「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的概念,比起強調要快樂或正向,更重要是能夠接納自己的各種感受,才會懂的溫柔的自我疼惜,也懂得更同理的去對待他人。

面對相處更多時間的家人,我們也可以在家分一些一起或是分開的時間,到衝突的時候,從自己做起很重要。多數人只要發現自己的需求受到尊重,就能好好傾聽對方的想法,進而輕鬆找出解決之道。

面對因為小孩在家自學而覺得壓力很大,也可以轉念一家人的快樂回憶,但至少可以創造有趣的經驗。這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刻,小孩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此外讀取可信賴的官方新聞、建立每天的固定行程。還有,不要全天候看新聞




精進

精進意思是勇猛勤策進修諸善法,依照佛教的教義,在修善斷惡,去染轉淨的修行過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進。

在群組中收到了一封檔案,內容寫著在家可以做的120件小事,可以學會靜心觀察、運動放鬆、可以重拾美好的事情、可以書寫抒寫、可以獨處對話、可以閱讀或學習、
可以享受一件事、可以完成想完成但沒有時間做的事,可以有無數的事情可以做。

天下雜誌在去年出了一個專題:一個人好孤獨?最焦慮空虛的年代,尤其需要學習「獨處」,其實在新冠疫情打亂一切計劃的忙碌和未知中,不妨可以讓我們力使力、主動出擊,在獨處的時光裡,重新研發出更好的自己重拾身心靈的安頓。

「獨處」不是只一個人,而是指刻意專注在自己身上,享受平靜而不被打擾,可以預防自己陷入孤獨的負面情緒。《療癒孤寂》的作者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就說到「懂得獨處,是一個人成熟轉化的必經過程。」因為我們能在獨處中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天賦才能,就能分享給其他人,在社會互動上產生正向能量。

在手機不離身的現代生活,習慣了行程滿檔的生活,不妨可以讓試著自己放下科技的生活,利用時間讓自己的心放鬆下來,可以學習去回顧過去一年感謝自己,並且對於未來做一些規劃,或是享受生活精進自己,又或久違的自我相遇,好好地對話,都是一個很棒的時間運用,讓自己成長成熟。



般若

常見翻譯成智慧,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因此稱為般若。僅在徹悟諸法實相,離一切虛妄而得解脫,更重要的是菩薩以此無所得的般若大方便,廣行六度萬行,而能「一切捨不取施想;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行於精進而離身心;修禪而無所住。」不著一切而具足一切,以完成佛道。

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生命是就各式各樣的經驗所組成的,痛苦與喜悅、失去與獲得、悲傷與快樂,這些就是生命的真理,所以我們可以去學習試著去容納這些不同。或許我們並沒有親人以此好離世,但我們也在歷經一些失去與無常,失去了過往的正常、本來的生活作息和型態、失去工作或人生的安全感與掌控感。

但這個世界本來就有失去與哀傷,讓我們理解到愛與失去、快樂與悲傷,都是生命的一部份,我們要練習的是讓自己可以同時容納這些經驗與感受。能去辨認情感時,這也是一種認識自己的方式,也理解世間萬物的生老病死的現象,我們都在學習失去的藝術,練習活在當下然後對於還沒精通失去的藝術,我們可以對自己和別人都能多一點寬容,且也因因為失去,我們才理解到那些平凡的生活時刻,是如此的珍貴。

我們每個人各自是獨立的個體,但是在這次的疫情中,讓我們體會到沒有誰是獨立的個體,這個世界是我們的,當理解這個道理時,才不會區分「自己」和「別人」,因為我是我,也是我們。當我幫助你,就是在幫助我自己;當我愛護地球,也是在幫助我自己。「我」的概念並不只存在自己的身體裡,而是存在人群連結裡、存在這個地球上。

「我們並不在同一艘船上──我們正在經歷同一場暴風雨,但是我們各自在各自的船上。」全世界都在經歷新冠狀病毒肺炎這場暴風雨,但是我們各自在不同船上──有人的船是豪華的渡輪、穩固又充滿資源,而有人在獨木舟上即將被風雨翻覆。當我們有許多資源,在能力範圍內分享資源能多幫助人,因為只有當我好好照顧你,也是在照顧自己,願我們都能從我恩的腳度來來對待自己、他人、生態和這個地球

達賴喇嘛告訴我們:「世界無常,而這場疫情有結束的一天。」,關懷有助於生存,憎恨會摧毀幸福,體悟到這個世界的相互依存性,並且展現同理心。唯有篤實與真誠的心,保持心靈的平靜,一定能走過人生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