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以下這張圖,你有沒有蠻好奇的,這些喇嘛們在做什麼?
這就是【辯經】,【辯經】是佛學用語,是對佛教理論的辯論,是師與徒之間或同修之間相互問答促進佛法修習的一種可行性的方法。其實對於佛法的學習,我們比較常見到的是「受學」、「背誦」、「閱讀」及「辯論」等等方法,但「辯論」比較是我不常見的學習方法。「辯論」其實是一種很不簡單的學習方式,因為不僅只是學習,還要展開問題辯論,提高思辨能力,確保對於佛法的精確把握,還要能夠引經據典,回覆對方的問題,真的是非常考驗對於佛法的認識。
此外在藏傳佛教裡頭的,把《現觀莊嚴論》、《中觀論》、《俱舍論》、《釋量論》和《律經本論》五部經典視為必修的五部大論,讀完後,才能參與更高等級的學位考試。而對我來說佛教的三藏裡的經藏、律藏和論藏中,我對於論藏部分最為不熟悉,或許是因為漢傳佛教是比較強調行門。因此當聽到有「藏傳佛教辯經華語示範及演討會」這個活動的訊息,便非常有興趣想去看看認識不一樣的佛學學習方式。
除了因為藏傳佛教辯經之外,另一個讓我產生的興趣是回想起過往,曾有過一次與佛學院學生一同參與辯論的比賽,收穫非常的多,讓我印象非常的深刻。
記得當時的題目是自利與利他何者為先,而我在那次是擔任自利為先的正方,為了這個題目的準備,花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上網查資料,看看是否有相關主題的論文與文章,當有相同論點的文章所採用的經典,就把閱讀該經典,這也是我開始覺得經典好有趣,也開始產生了興趣。
且當時還要為辯論做準備,所以事前要跟同組的師父與同學一起討論,對方會用什麼主軸作為辯論,所以還在再找應對的故事與經典做為回辯,那次的經驗是非常棒的,不僅讓我開始閱讀佛教經典.也開始對於佛法有不同認識與學習。
這次的參與活動的參與,對我自己有一些收穫,想與大家分享:
1. 顛覆對於【辯經】的觀念:
我原先以為【辯經】就是類似像辯論,但其實完全不是,辯經要依照一定的原則和邏輯,而不是憤怒之下的爭吵。它要求辯論雙方要有清晰的邏輯思維和高度的語言概括能力,表達流暢、簡明扼要、深入淺出、言之有據。通過反覆辯論,消除疑點,達到深刻理解佛教玄妙義理、通達顯乘,融會貫通等目的,而不是你覺得有理,想說什麼就就可以說的。
在說法的過程當中,要有三個項目,就是【有法】【所立法】【因相】,【有法】是【被判斷者】,【所立法】是指【被判斷成什麼】,【因相】是【判斷的理由】,要靠著這三個概念來判斷邏輯。譬如這句話:那個司機是印度人,他肯定會騙人,如果是我們反駁,我們就會說印度人不一定都會騙人吧。
但如果是依照我們剛剛說的概念,司機就是【有法】被判斷的人,會騙人就是【所立法】,被判斷成會騙人,【因相】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印度人。所以就可以反問,只要是印度人就會騙人嗎?然後找出一個反例,就要這樣說:「釋迦牟尼佛也會騙人」,提出者就會說:「何以故」,說的人在說:「因為你剛說印度人之故」。
如果在難一點點的,辯論就會像是 A :「白馬是白色嗎」B:「是的」A : 「所以白馬是物質」B:「為什麼」A : 「因為白馬是白色」A : 「所以白馬不是有情眾生」,而問這個的目的是因為,佛法當中物質有色聲香味觸,色是顏色,但白馬就與有色受想行識的有情眾生觀點相違背。
你有發現到,這是要用很邏輯架構去說明反對的理由,這是很不容易的,當然在這樣的系統下學習思維,就會有很強的思辯邏輯能力。且在實際辯經時,是要非常專注的,除了要專心聽別人所說,且記下來他剛所有說的話中,分析找出問題,還要舉出反例。其目的就是要透過練習進入每一次專注的狀態。
這對於不斷地利用【辯經】來學習經論是很有幫助的,不僅得要讀且懂佛教的義理與觀點,還要能用來辨別世間是否有矛盾之處,就是用這樣的模式來不斷地互相思辨論藏裡的觀點判斷,這對於佛法就會越辯越明,非常有助於增長對於經典的信心而深信不疑,且實踐它。
在藏傳佛教中想成為佛學家,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即善講、雄辯、著書。在寺院修習的過程中,辯論是必修之課,只有能善講、雄辯,才有利於在眾生中傳法、弘法。
2.【辯經】的動作,是有其意義的
在西藏的辯經,是在樹陰之下,由兩人一組或多人一組,經採用一問一答或一問幾答或多問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學心得和所悟佛法,任何有關佛法的題目都可以拿來討論。
辯經的起勢是拍手,每次提問時,先退後幾步,跟著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舉起,用力一拍左手,一個炸雷般的拍手聲便響在了坐著的喇嘛頭上或額前。拍手有兩個作用,一表示我現在向你提問,請你趕快回答並向其致敬;一表示在氣勢上要威懾對手。據說如果被提問者回答不上,那麼提問者可以擊掌或甩念珠以示警,有時也會用手牽弄臂上的佛珠尋求佛祖的支持。
此外,在每一個提問前都要先說一個「底」,那一聲「底」相當於開啟智慧,因為在佛教中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徵,「底」音可以啟請心中的文殊菩薩,開啟我們的智慧。高揚的右手說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後。二手相擊,有三層正意:一為一個巴掌拍不響,世間一切都是眾緣合和的產物;二為掌聲代表無常,一切都稍縱即逝;三為清脆的響聲擊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趨走你的惡念。右手向下後又拉回,是希望通過自己內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難中的眾生救出來。
3.【辯經】可以消除煩惱與憂鬱症
在這次的研討會中,也分享了【辯經】到底有哪一些好處,首先辯經能夠理路的過程來複習所學的,拿出來運用,且能夠養成明辨的習慣。同時也能訓練看出問題,找到關鍵抉擇點,以及將矛盾點清楚呈現出來的能力,提升分析能力進而增長智慧,因此就不會被世界很多的主流觀念帶著走,而無法發現真理.可怕的不是沒有看的,而是看到嗅到卻無法察覺得到。
還有價值的一點那就是發現「疑惑」。為什麽疑惑比答案更重要,可以藉由發現疑惑,會啟發我們對於法與法之間更細微的差別與原因,更能夠深入經藏的觀察與學習,有人說到如果僅僅只是安座修行,那為什麼佛陀要說這麼多的法呢?所以如果無法真正的學懂佛法,就無法真正懂的修行之道。學習佛法如果僅僅靠背誦,而不靠思考,那是無法真正的說服自己,學會改變自心,而在辯論的過程中,不斷地讓自己思考提問,問自己的心,才能夠培養正念正知,進而建立更堅固的信心。
但可能有人會問,會不會造成好辯的習慣,其實真正懂的辯論者,會懂得真正的禮貌與規則,這也是上述解釋為什麼要學那些辯經的規則,此外辯經也會讓人理解,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不斷地精進,而不是用地位來判斷學習的高低,而懂的謙卑,此外也學會懂的面對當遇到輸的場面時,該如何坦然的面對失敗與嘲笑。
那對於我們平常人為何要學習呢?其中一位講師蔣揚仁欽博士有提到,這會幫助我們當遇到問題時,能真正地看見問題的所在,因為很多的煩惱其實都缺乏真相依據,而只是用我的感覺所產生的錯覺,而無法去突破真正的問題。
譬如沒有就會造成煩惱,那有沒有人沒有錢依舊很快樂,那真正快樂的原因為何?那快樂與幸福之間的關係是因果關係嗎?那追求的是什麼?那問題又是什麼等等?這樣的方式,其實是有助於身心健康,抗拒憂鬱煩惱的,因為看清搞懂真相,才真的能夠觀察到,且能走得出來。
以上是我自己在這次研討會中的學習觀察與省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