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師父為青年開設了一堂淨土思想的課程,在這幾次的信仰課程當中,不僅僅對於佛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對於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會轉念的功效,真的覺得佛法實在是太棒了。
課程的前段,師父介紹了極樂世界,而在這一段介紹極樂世界的過程中,總認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說到,他常常被問到「未來十年,有什麼會改變?」但卻沒有人要問「未來十年,有什麼不會改變?」其實他認為後者更重要,因可根據真正不變而穩定的事物,建立商業策略。
最後一份作業,我想幫自己重整一下,這次上完普賢十大願八堂課的學習與收穫。
有人會問為什麼我們要讀佛經,是因為遇上困難才需要藉由佛經來找到生命的答案?這與有人會問為什麼要學佛,是不是因為遇到生命的困難才需要嗎?我們經常看到,許多人接觸佛法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家人的生病或過世,又或是自己在生命困頓時,需要一些依靠時,才會想到要接觸佛教。
所以反過來思考,為什麽生命順遂快樂時,不會想到要接觸佛法。我想很多人可能會想,我現在很快樂,所以為什麼需要佛法告訴我「空性」「無常」,又或是我開心的與朋友去唱KTV,怎麼可能因為我很開心所以找朋友一起去學佛,可能因為學多人認為,學佛並不是一件快樂幸福時,要選擇做的事情?這時我更覺得身為一國的王子 – 有無限的財富與權力時,怎麼會想要放棄這些所謂的美好,這讓我體悟到佛陀為何要現富貴相,真的是佛陀的智慧所在。
前一陣子認識一位不快樂的朋友,常常跟她聊天後,幫她解開了一些對於人生的疑惑,她那天跟我說,她覺得讀佛經好像很不錯,自己因為家裡是信道教,所以很不喜歡燒香拜佛的感覺,對於佛教也沒有特別的感受。
當下我聽完其實蠻開心的,這表示她可以感受到,我因為學佛所以讓自己更快樂或更知道人生方向,當遇到了問題也知道該如何轉念,我想這也是我在這八堂課當中一個很深的感觸。因為在這八週的平常的時間,總會遇到一些上班時沒有處理好的狀況,讓我一直掛在心頭。
但每當在上課的時候,師父總是會提出一些說法,讓我知道該如何去面對這些處境與念頭,所以每次在上完課之後,都可以感受到心靈上被充電,雖然每週都在懺悔好像也都表示自己努力還有很大的空間,但這就是佛經對我們最大的幫助,就是去改變我們日常生當中,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看待每一個人事物。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讀佛經,有可能是我們在人生茫然時,因聽聞到佛經的一句佛法而心開意解,指引了人生的方向,也讓自己的生活找到皈依處。但也可能是因為一個佛法故事,一句經文之美所感動,因而走入佛法的殿堂!所以其實不論是否有什麼原因和機緣,就這在那一刻,自己的生命已經被這一因緣而改變當下的自己,這不就是讀佛經最好的一個理由。
如何讀佛經
第二個我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穫,就是關於如何讀佛經的方法。過去我們常常聽到「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所以我們要好好的閱讀。把經典打開,一字一句的讀,理解每一句的意思,體會佛陀想說的話,甚至還要知道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等等架構,或是作讀解表等等,這也就是我們常聽到「廣讀」「熟讀」或「精讀」才能真正的「深入經藏」。
所謂「精讀」,是清楚明白經典裡的每一句經義,「熟讀」則是把經文背熟,這些讀法都能讓人增長智慧。如果能精讀一部經,或是熟悉某幾部經,則對整個佛法也就能夠貫通,但有沒有可能是這個原因,讓更多人更不敢接觸浩瀚的佛學,因此對我還說第二個收穫便是經典可以怎麼讀。
最近我在閱讀羅振宇的《閱讀的方法》,提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讀書需要方法嗎?
過往我們學了很多的讀書方法,其實很多本質上都是要應付考試,但有可能就是這樣的原因,讓很多人喪失了對於讀書的興趣與熱情,所以讀書是一件很難的事嗎?「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好像讀書真的就是一個苦差事,所以我們觀察人不讀書,其實好像也不會怎麼樣。
但作者羅振宇提出一個觀點,就是書籍世界應該不是一座浩瀚的寶山,而是應該像一處繁華的鬧市,因為讀書人是在街上逛街,而作者就像是店舖的主人,想辦法吸引這些逛街的人走進來買單成交,所以作者一定要想辦法讓我們有收穫,這不就是「開卷有益」。
所以站在讀書人的角度當中,所謂閱讀的方法,其實就是「讓自己愛上閱讀」的方法,讓自己想辦法把書中對自己有益的部分搬走,這才是真的喜歡讀書。喜歡閱讀這個過程,它是有樂趣的,讓我們一直點燃心中的那一個燈火,所以能持續覺察到閱讀帶來的樂趣,和對自我心性的增進,凡是達成這個目標的,就是好的閱讀方法,也就是要為自己負責的閱讀方法。
所以羅振宇便在書中介紹二十四種閱讀方法,可以有推理、有抽象,也可以從鳥瞰的角度或一字一世界當中,更可以從意義行動到知識影響。我也認為佛教經典其實也可以用這樣的閱讀方法,可以從一句話去深讀,也可以從抄經的一句話去,可以只讀一個章節中去體悟,甚至可以去同理佛教故事中的某一位角色。
就如同上述書中所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並不一定要把經典背熟,或是非得要全部看完,而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閱讀,去找到與自己相應的方法,讓自己喜歡讀佛經,再了解、思惟,並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說的同一句話,每個聽聞者會因為各自的遭遇、理解層次的不同而各自有不同的體會。所以我們閱讀經典無需與別人比較誰對於佛法的義理誰高誰低,而是與佛相遇之後,放下過去,建立起佛法的思維,並在生活之中體證佛所說之法。
重新認識「普賢十大願」
第三個收穫當然就是重新認識「普賢十大願」,以前總是很天真的想著,「普賢十大願」就短短的四十個字,應該兩、三堂課就可以解釋結束,但果然像是斷氣三過一樣,學習經典得先放下我慢,才能真正的學習,不然即使有因緣聽聞佛法,也是徒然無用的!
在最開始,師父讓我認識了華嚴世界、善財童子求法的故事,也終於有機會認識華嚴經,在講經說法當中,又從每一大願中,找到其含義或是更深的意義,也跟師父學習到如何拿別的經典來交叉學習,從資料庫中找尋到不同經典的說法,也可以從經典中查到對我們有什麼益處,如何做到方法,甚至未來我們可以怎麼樣從佛說的,去累積說法的素材。
而在這十大願當中,也讓我真正去認識到普賢十大願的真義,也開始從許多的提問當中去觀察體悟。記得在在學習「常隨佛學」時,我忽然有一個提問,到底「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及「常隨佛學」的差別為何?
這三個法義不都是要我們學會精進,從佛法僧三者當中成為的我們的學習對象,再轉回到我們自身,如何實踐,如何從自身做起,讓佛法傳遞下去,能不斷地為大眾服務,傳遞佛法真義,讓燈燈相續。
所以上完這八堂課之後,我回去重新思考師父在前二堂課想告訴我們的,對於《華嚴經》這部經典,其實就是從佛告訴我們成佛的方法是什麼,我們該要怎麼做,但知道了並沒有用處,而是我們得要實踐出來,但我們可能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只好用善財童子的故事,如何實踐的故事告訴我們他是怎麼做的,這就是一堂佛陀的一場理事圓融的培訓課程。
對於學習佛法來說,「聞」永遠都只是第一階段,能不能在生活當中運用出來,改變自已的生活,甚至到養成習慣,才是最難的地方,也是無法假借他人之手之處。這也就是為什麼師父當初所告訴我們,為何得要寫自己的大藏經,也體悟到澄觀大師提出將《華嚴經》從信、解、行、證方面將全經分成四分,終究「證」還是要回到我們自身,所以從現在流行的話語來說,《華嚴經》其實是一本《如何從發心立願當中,來遇見更好的自己》。
未來或許有可能知道佛法的美好,但卻有退道心的可能,無法心無疲厭,所以留下這些學習心得體悟,在將來的路上,不時回首自己在佛經裡與佛相遇的因緣,是怎樣讓自己感動,回到初發心,再為學佛道路注入動力。
本週來到了普賢十大願的最後一堂課,最後師父出了一道題目「如果修行是一種習慣的養成,我發願每天要做什麼樣的事情」。看到師父這到題目,馬上讓我聯想到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康納曼博士,在他非常著名的一本書《快思慢想》中提到,把人的大腦分為:反射腦,思考腦,存儲腦。
反射腦的直覺依賴習慣,用習慣做出反應,快速「省電」,但是未必正確。
思考腦的理性依賴邏輯,用邏輯做出反應,更正確但緩慢,並且「費電」。
那麼,直覺和理性,也就是習慣和邏輯,哪一個對我們更重要?行為科學研究得出結論: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有15%是非習慣性的,而其它的85%的行為都是源自於習慣。 這幾乎也就是說,是「習慣」而不是邏輯,決定了我們的一生。
譬如說當我們聽到一件不好的事情,聽完後下一秒馬上有好多的想法與起心動念昇起,而這些想法源自於我們過往的經驗後,所產生的習慣念頭,這就是在唯識學我們常說的,我們過往的經驗在「阿賴耶識」所種下的是什麼樣的善惡種子,當事情發生時,我們種的越多越熟悉的習慣就會產生出來,所以我們應該要怎麼改變呢?
其實最佳的策略,並不是在做的每一個當下來讓好的想法出現,而是把你邏輯上認同的東西,訓練成習慣。 然後用習慣,指導你的一生。比如普賢十大願的「稱讚如來」轉換成每次在做完事情之後,先稱讚他人做得好的地方,再藉由反復練習,把「稱讚如來」寫入反射腦,讓自己能在沒有的意識之下,形成一種習慣行為,這才是比較好的執行方式。
規劃我的習慣計畫
第一步,我開始試圖在普賢十大願當中,寫下一些我想要建立習慣的部分:
1. 稱讚如來 – 每天要稱讚三個人 (面對面或社群媒體皆可)
2. 隨喜功德+廣修供養 – 在社群媒體中發一則文,可以是學習心得或看到行為、感想等等
3. 懺悔業障 – 在日記本中寫出一件今日可以改善之處
4. 禮敬諸佛+ 常隨佛學 – 每天進行抄經十分鐘
5. 廣修供養 – 每天做兩件利他的行爲
6. 常隨佛學 – 每天閱讀學習20分鐘
7. 請轉法輪 – 每天進行重整紀錄日記本,並計劃明天執行之事
8. 普皆回向 – 每晚入睡前五分鐘,進行迴向
雖然我們知道如何計畫,但有這麼容易養成嗎?其實也不容易,因為我們現在的思維與行為不也是我們多年累積出來的習慣嗎?所以我們可以如何下手呢?這就讓我想把這本在銷售排行榜上超過兩年的這本書翻出來利用,這就是《原子習慣》
書中作者提提煉出建立習慣的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簡單的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作者稱為「行為改變四法」。提供了一組簡單的規則,讓我們創造好習慣,將其分解為這些基本部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習慣是什麼、習慣如何運作,以及怎麼改善習慣。
提示:讓提示顯而易見 渴望:讓習慣有吸引力
回應:讓行動輕而易舉 獎賞:讓獎賞令人滿意
讓提示顯而易見
在有效建立新習慣之前,必須先掌握現有的習慣。聽起來簡單,實際上頗有挑戰性,因為習慣一旦在生活中扎根,多半會變得自動化、無意識。如果習慣一直是不需要動腦筋的,我們就不能期待有所改善。如同心理學家榮格所言:「倘若無法意識到無意識,它就會指揮你的生活,然後你會稱之為命運。」
所以開始建立習慣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去建立一個執行意圖,就是啟動一個通知習慣。就很想餅乾,有時候餅乾就是一個觸發按鈕,提醒你要做這一件事情,既使其實我們沒有很餓,但就會想要去吃。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培養一個習慣,譬如運動,我不能說我想要運動,那是沒有用的,而是要建立一個執行意圖。
「當X情境發生時,我就會執行Y回應。」
「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
「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當我早上起來看到水瓶時, 記得喝下水瓶裡的水
我會於傍晚五點,在健身房運動一小時。
執行意圖有兩個好處,第一是當行動的時刻到來,不需要做決定,只要照預定計畫執行即可。第二是確切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何達成目標,可以幫助你拒絕干擾你前進、令你分心、讓你脫離軌道的事物。
所以當列出這些這項之後,我們要來進行規劃,如何讓習慣顯而易見。
1. 首先列出一個九宮格之後,把每天要做的事情放在上面,並且依照時間安排。
2. 再將習慣進行執行意圖規劃
以上就是我利用《原子習慣》來進行提到的「習慣堆疊」進行的規劃。習慣堆疊就是先找出自己目前的每日習慣,然後把新的行為堆疊上去。並不是將新習慣與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配對,而是讓新習慣與目前的舊習慣配對。最後記得不要高估我們的能力,我們要讓它容易被提醒要去執行,
讓行動輕而易舉
為什麼我想要弄成九宮格的方法呢?因為雖然計畫出來了,但與行動是很不一樣的,是一種「啟動與行動之間的差異」,行動則是可以產出結果的那種行為。為了想寫的文章構思了二十個想法,那是啟動;實際坐下來寫一篇文章,那是行動。搜尋更棒的飲食計畫且閱讀數本相關書籍,那是啟動;實際吃了健康的一餐,那是行動。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透過不斷重複,一個行為漸漸變得自動化。重複一個行為愈多次,大腦的結構愈會為了更有效率地執行那個行為而改變。神經學家將此稱為「長期增強作用」,意指大腦裡的神經元因為近期的行為模式而增強連結。每一次重複都強化了細胞間的信號傳遞,神經連結變得緊密。神經心理學家唐諾.海伯於一九四九年首次提出這個現象,所以它通常被稱作海伯定律:「同步發射的神經元會連結在一起。」
所以書中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執行關鍵,那就是創造出一個讓正確的事情盡可能輕而易舉的環境。習慣打造的關鍵多半歸結到設法減少與好習慣相關的阻力,增加與壞習慣相關的麻煩。
所以我利用確認方格的方式,讓自己寫完就可以打勾,並且設計在自己使用的APP方便記錄,且利用微習慣的方式,設定自己的執行門檻不要太高,讓自己更有意願的執行。
這樣的紀錄有什麼好處呢?書中有提到習慣追蹤有三個效果:
一,創造提醒你去行動的視覺提示
二,本質上有激勵效果,因為看見自己的進步之後,你就會努力延續紀錄
三,在你每次記下執行習慣的成功例子時帶來滿足感。
此外,習慣追蹤也提供視覺證據,讓你知道你投票給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這本身就是一種令人愉悅的立即內在滿足。但書中也提醒我們一個古德哈特教授提醒我們的一句話:測量只有在引導你、助你看清全局,而不是消耗你心神的時候,才對你有用,每個數字都只是整體系統中的一個回饋而已。
為什麼我想要上述的這樣的方法來替自己養成習慣呢?因為我覺得如果在往更高的視野來看,在學完之後,我覺得普賢十大願的核心,就是要我們從發心立願當中,去看見自己不足要改變的地方,進而精進自己,轉換自己的身口意,而成就出一個更好的自己。其實佛及法永恆存在的,並不會因為我們而有所改變,要改變的當然是自己,而改變自己其實應該是從改變微小習慣做起,才有可能成為我們心中想要成為的那個最好的自己。
我很喜歡《原子習慣》作者所說的這一段話,我們會發現習慣就是通往身分認同轉變的道路,要改變你是什麼樣的人,最實際的方法就是改變你做的事,讓焦點永遠都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所以要成為一個改變的人,在心態上要做兩件事:
1.決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2.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來向自己證明自己是可以做到。
習慣之所以重要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可以讓你得到更好的成果,而是因為可以讓你改變對自身的信念。
這不就如同星雲大師所說,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佛菩薩發了願,正如學生訂了功課表,有了目標、動力,才能循序漸進的逐步實現理想。因此,做人必須要立志發願,立志才有目標,發願才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金剛經與唯識學課程
心經課程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