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課程筆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課程筆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月13日 星期五

淨土法門第一堂課 - 心理學怎麼看待極樂世界


感謝師父為青年開設了一堂淨土思想的課程,在這幾次的信仰課程當中,不僅僅對於佛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對於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會轉念的功效,真的覺得佛法實在是太棒了。

當得知師父開設這個課程名稱時,原先有一點點的失落,理由就跟師父當初遇到阿彌陀經一樣,過去的我總認為,在佛陀的時代是沒有三時繫念,那都是後人因應所需才有的,那我讀其它佛教經典就好,因為我也不是非常喜歡參與法會。

但轉個念又想到經典裡的一句話:「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我怎麼能有這樣的成見,有了我執或主觀意識、有了分別心,那經典讀再多也沒有用,因此提醒自己千萬不能有「斷器三過」的心態,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極樂世界不是死後要去的地方

課程的前段,師父介紹了極樂世界,而在這一段介紹極樂世界的過程中,總認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說到,他常常被問到「未來十年,有什麼會改變?」但卻沒有人要問「未來十年,有什麼不會改變?」其實他認為後者更重要,因可根據真正不變而穩定的事物,建立商業策略。

2022年12月18日 星期日

《一談就贏談判課》帶給我的學習啟發


身爲一位專業的講師跟學生(超級愛上課),在2022年下半年上了「Color出色溝通講師培訓班」、「決策思考力引導師培訓班」及「一談就贏談判課」,歷經了水深火熱的過程,雖然課程數量少,但收穫真的超級多,也因此對於課程的學習開始有很不一樣的想法。

什麼是有效的學習課程
首先在課程之前,如果在上這堂課之前,沒有讓你感受到超痛苦的知識輸入及輸出作業,那這堂課的效果就有限。為什麼呢?因為在你上課的時候,僅是知識上的了解跟討論,那就太可惜了,因為知識上的學習,其實聽線上影音課程、書本及文章就好,特別現在網路上真的超級多。

學習某種能力,從知道到運用出來是一條很長的路,不僅要知道怎麼運用,到知道什麼時候運用及有效運用出來,如果沒有刻意練習十幾二十次、回饋修正調整,再運用出來,根本別想真正的學會,所以課程上到底要做什麼?
我認爲課堂上要做的事,就是在上實際課程之前,把課前大量學習的知識,與自己過往經驗進行梳理,進行深度運作與連結已知,在課堂上再把這些能力,跟同學進行大量練習,在練習當中不斷地被指導調整,及觀察老師及同學運作,修正調整再運用,深化自己這項能力的神經元,讓它被打開及深化連結,不斷的提取出來。在正確的時間做無可取代的事情,這才是這堂課的價值,而「一談就贏談判課」就是這樣的課程,因此我想要用學習角度,以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這堂課的觀察學習與反思。

2022年5月20日 星期五

ATD人員績效改善證書課程心得

 

讀書有什麼目的?這應該是一個見人見智的問題,有人說讀書幹嘛一定要有目的?就娛樂消遣不行嗎?但作家唐諾說:閱讀如果只是要娛樂,那我們不需要閱讀,因為比閱讀好玩的事情太多了。所以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的內心疑問找到答案。

為什麼組織的績效不彰 ? 我們應該上什麼樣的培訓課程來提升能力?為什麼上完課程後,學員感覺收穫很多,但怎麼回去之後,組織也沒什麼變化?

為什麼類似的課程一而再再而三的上課,但還老是在用一樣的思維在做事情?所以提昇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什麼?提升這些能力真的可以解決組織的問題嗎?

就如何愛麗絲夢遊仙境所說「如果不知道你要去哪裡,那麼其實你走哪裡都可以的。」這也是為什麼自己很喜歡ATD認證系列課程,因為都有很明確定義的要去哪裡,有哪些方法可以使用,帶著我們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這次趁週末兩天的時間,上了ATD人員績效改善課程,這不是一堂只是設計個人績效與改善的課程,而是從系統化的思維,來看整個組織的狀態。當組織績效出現狀況時,知道該如何來做解決。






這堂課帶給我最大的收穫有三個

第一個 系統化模型思維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認知盲區,當組織出現問題時,我們很容易陷入過去的經驗來判斷該怎麼做。所以課程當中,教會我們使用幾種全面性的模型,從多維度的角度來看,組織可能發生的狀況,進而調整改善。

第二個 完整的工具清單

在課程當中,提供了非常完整系統流程,清楚的說明的說明為什麼,怎麼做跟產出有哪些,這是許多西方有多年經驗的專家的精華提煉與設計,從他們的手中有如獲珍寶的感受。甚至課堂最後還有一個完整的實案演練,讓我們更整體化的理解且實際運作一次。

第三個 正確的思維與原則

Wally老師在課程當中,不斷的講授與大量小組活動,告訴我們許多正確的觀念與分析,不僅讓我們超級認真吸收知識外,還要把自己目前遇到的問題相互搭配,不僅只是知識,也不斷地讓我思考工作改善。

這是一堂很適合人資與顧問的課程,也很適合主管從更全面的角度來設定組織績效
,當然更感謝所有的夥伴分享交流及師母的零食大禮包與陪伴。

2022年5月2日 星期一

華嚴經第八週心得 - 再次與普賢十大願相遇

 

最後一份作業,我想幫自己重整一下,這次上完普賢十大願八堂課的學習與收穫。


有人會問為什麼我們要讀佛經,是因為遇上困難才需要藉由佛經來找到生命的答案?這與有人會問為什麼要學佛,是不是因為遇到生命的困難才需要嗎?我們經常看到,許多人接觸佛法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家人的生病或過世,又或是自己在生命困頓時,需要一些依靠時,才會想到要接觸佛教。


所以反過來思考,為什麽生命順遂快樂時,不會想到要接觸佛法。我想很多人可能會想,我現在很快樂,所以為什麼需要佛法告訴我「空性」「無常」,又或是我開心的與朋友去唱KTV,怎麼可能因為我很開心所以找朋友一起去學佛,可能因為學多人認為,學佛並不是一件快樂幸福時,要選擇做的事情?這時我更覺得身為一國的王子 有無限的財富與權力時,怎麼會想要放棄這些所謂的美好,這讓我體悟到佛陀為何要現富貴相,真的是佛陀的智慧所在。


前一陣子認識一位不快樂的朋友,常常跟她聊天後,幫她解開了一些對於人生的疑惑,她那天跟我說,她覺得讀佛經好像很不錯,自己因為家裡是信道教,所以很不喜歡燒香拜佛的感覺,對於佛教也沒有特別的感受。




當下我聽完其實蠻開心的,這表示她可以感受到,我因為學佛所以讓自己更快樂或更知道人生方向,當遇到了問題也知道該如何轉念,我想這也是我在這八堂課當中一個很深的感觸。因為在這八週的平常的時間,總會遇到一些上班時沒有處理好的狀況,讓我一直掛在心頭。


但每當在上課的時候,師父總是會提出一些說法,讓我知道該如何去面對這些處境與念頭,所以每次在上完課之後,都可以感受到心靈上被充電,雖然每週都在懺悔好像也都表示自己努力還有很大的空間,但這就是佛經對我們最大的幫助,就是去改變我們日常生當中,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看待每一個人事物。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讀佛經,有可能是我們在人生茫然時,因聽聞到佛經的一句佛法而心開意解,指引了人生的方向,也讓自己的生活找到皈依處。但也可能是因為一個佛法故事,一句經文之美所感動,因而走入佛法的殿堂!所以其實不論是否有什麼原因和機緣,就這在那一刻,自己的生命已經被這一因緣而改變當下的自己,這不就是讀佛經最好的一個理由。


如何讀佛經


第二個我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穫,就是關於如何讀佛經的方法。過去我們常常聽到「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所以我們要好好的閱讀。把經典打開,一字一句的讀,理解每一句的意思,體會佛陀想說的話,甚至還要知道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等等架構,或是作讀解表等等,這也就是我們常聽到「廣讀」「熟讀」或「精讀」才能真正的「深入經藏」。


所謂「精讀」,是清楚明白經典裡的每一句經義,「熟讀」則是把經文背熟,這些讀法都能讓人增長智慧。如果能精讀一部經,或是熟悉某幾部經,則對整個佛法也就能夠貫通,但有沒有可能是這個原因,讓更多人更不敢接觸浩瀚的佛學,因此對我還說第二個收穫便是經典可以怎麼讀。




最近我在閱讀羅振宇的《閱讀的方法》,提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讀書需要方法嗎?

過往我們學了很多的讀書方法,其實很多本質上都是要應付考試,但有可能就是這樣的原因,讓很多人喪失了對於讀書的興趣與熱情,所以讀書是一件很難的事嗎?「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好像讀書真的就是一個苦差事,所以我們觀察人不讀書,其實好像也不會怎麼樣。


但作者羅振宇提出一個觀點,就是書籍世界應該不是一座浩瀚的寶山,而是應該像一處繁華的鬧市,因為讀書人是在街上逛街,而作者就像是店舖的主人,想辦法吸引這些逛街的人走進來買單成交,所以作者一定要想辦法讓我們有收穫,這不就是「開卷有益」。


所以站在讀書人的角度當中,所謂閱讀的方法,其實就是「讓自己愛上閱讀」的方法,讓自己想辦法把書中對自己有益的部分搬走,這才是真的喜歡讀書。喜歡閱讀這個過程,它是有樂趣的,讓我們一直點燃心中的那一個燈火,所以能持續覺察到閱讀帶來的樂趣,和對自我心性的增進,凡是達成這個目標的,就是好的閱讀方法,也就是要為自己負責的閱讀方法。


所以羅振宇便在書中介紹二十四種閱讀方法,可以有推理、有抽象,也可以從鳥瞰的角度或一字一世界當中,更可以從意義行動到知識影響。我也認為佛教經典其實也可以用這樣的閱讀方法,可以從一句話去深讀,也可以從抄經的一句話去,可以只讀一個章節中去體悟,甚至可以去同理佛教故事中的某一位角色。


就如同上述書中所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並不一定要把經典背熟,或是非得要全部看完,而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閱讀,去找到與自己相應的方法,讓自己喜歡讀佛經,再了解、思惟,並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說的同一句話,每個聽聞者會因為各自的遭遇、理解層次的不同而各自有不同的體會。所以我們閱讀經典無需與別人比較誰對於佛法的義理誰高誰低,而是與佛相遇之後,放下過去,建立起佛法的思維,並在生活之中體證佛所說之法。


重新認識「普賢十大願」


第三個收穫當然就是重新認識「普賢十大願」,以前總是很天真的想著,「普賢十大願」就短短的四十個字,應該兩、三堂課就可以解釋結束,但果然像是斷氣三過一樣,學習經典得先放下我慢,才能真正的學習,不然即使有因緣聽聞佛法,也是徒然無用的!


在最開始,師父讓我認識了華嚴世界、善財童子求法的故事,也終於有機會認識華嚴經,在講經說法當中,又從每一大願中,找到其含義或是更深的意義,也跟師父學習到如何拿別的經典來交叉學習,從資料庫中找尋到不同經典的說法,也可以從經典中查到對我們有什麼益處,如何做到方法,甚至未來我們可以怎麼樣從佛說的,去累積說法的素材。


而在這十大願當中,也讓我真正去認識到普賢十大願的真義,也開始從許多的提問當中去觀察體悟。記得在在學習「常隨佛學」時,我忽然有一個提問,到底「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及「常隨佛學」的差別為何?


這三個法義不都是要我們學會精進,從佛法僧三者當中成為的我們的學習對象,再轉回到我們自身,如何實踐,如何從自身做起,讓佛法傳遞下去,能不斷地為大眾服務,傳遞佛法真義,讓燈燈相續。


所以上完這八堂課之後,我回去重新思考師父在前二堂課想告訴我們的,對於《華嚴經》這部經典,其實就是從佛告訴我們成佛的方法是什麼,我們該要怎麼做,但知道了並沒有用處,而是我們得要實踐出來,但我們可能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只好用善財童子的故事,如何實踐的故事告訴我們他是怎麼做的,這就是一堂佛陀的一場理事圓融的培訓課程。


對於學習佛法來說,「聞」永遠都只是第一階段,能不能在生活當中運用出來,改變自已的生活,甚至到養成習慣,才是最難的地方,也是無法假借他人之手之處。這也就是為什麼師父當初所告訴我們,為何得要寫自己的大藏經,也體悟到澄觀大師提出將《華嚴經》從信、解、行、證方面將全經分成四分,終究「證」還是要回到我們自身,所以從現在流行的話語來說,《華嚴經》其實是一本《如何從發心立願當中,來遇見更好的自己》。


未來或許有可能知道佛法的美好,但卻有退道心的可能,無法心無疲厭,所以留下這些學習心得體悟,在將來的路上,不時回首自己在佛經裡與佛相遇的因緣,是怎樣讓自己感動,回到初發心,再為學佛道路注入動力。

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

華嚴經第七週心得 - 當普賢十大願遇到了原子習慣

 

本週來到了普賢十大願的最後一堂課,最後師父出了一道題目「如果修行是一種習慣的養成,我發願每天要做什麼樣的事情」。看到師父這到題目,馬上讓我聯想到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康納曼博士,在他非常著名的一本書《快思慢想》中提到,把人的大腦分為:反射腦,思考腦,存儲腦。


反射腦的直覺依賴習慣,用習慣做出反應,快速「省電」,但是未必正確。

思考腦的理性依賴邏輯,用邏輯做出反應,更正確但緩慢,並且「費電」。




那麼,直覺和理性,也就是習慣和邏輯,哪一個對我們更重要?行為科學研究得出結論: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有15%是非習慣性的,而其它的85%的行為都是源自於習慣。 這幾乎也就是說,是「習慣」而不是邏輯,決定了我們的一生。


譬如說當我們聽到一件不好的事情,聽完後下一秒馬上有好多的想法與起心動念昇起,而這些想法源自於我們過往的經驗後,所產生的習慣念頭,這就是在唯識學我們常說的,我們過往的經驗在「阿賴耶識」所種下的是什麼樣的善惡種子,當事情發生時,我們種的越多越熟悉的習慣就會產生出來,所以我們應該要怎麼改變呢?


其實最佳的策略,並不是在做的每一個當下來讓好的想法出現,而是把你邏輯上認同的東西,訓練成習慣。 然後用習慣,指導你的一生。比如普賢十大願的「稱讚如來」轉換成每次在做完事情之後,先稱讚他人做得好的地方,再藉由反復練習,把「稱讚如來」寫入反射腦,讓自己能在沒有的意識之下,形成一種習慣行為,這才是比較好的執行方式。


規劃我的習慣計畫


第一步,我開始試圖在普賢十大願當中,寫下一些我想要建立習慣的部分:

1. 稱讚如來 每天要稱讚三個人 (面對面或社群媒體皆可)

2. 隨喜功德+廣修供養 在社群媒體中發一則文,可以是學習心得或看到行為、感想等等

3. 懺悔業障 在日記本中寫出一件今日可以改善之處

4. 禮敬諸佛+ 常隨佛學 每天進行抄經十分鐘

5. 廣修供養   每天做兩件利他的行爲

6. 常隨佛學   每天閱讀學習20分鐘

7. 請轉法輪   每天進行重整紀錄日記本,並計劃明天執行之事

8. 普皆回向   每晚入睡前五分鐘,進行迴向


雖然我們知道如何計畫,但有這麼容易養成嗎?其實也不容易,因為我們現在的思維與行為不也是我們多年累積出來的習慣嗎?所以我們可以如何下手呢?這就讓我想把這本在銷售排行榜上超過兩年的這本書翻出來利用,這就是《原子習慣》


書中作者提提煉出建立習慣的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簡單的步驟:提示、渴望、回應、獎賞,作者稱為「行為改變四法」。提供了一組簡單的規則,讓我們創造好習慣,將其分解為這些基本部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習慣是什麼、習慣如何運作,以及怎麼改善習慣。


提示:讓提示顯而易見   渴望:讓習慣有吸引力 

回應:讓行動輕而易舉   獎賞:讓獎賞令人滿意 


讓提示顯而易見


在有效建立新習慣之前,必須先掌握現有的習慣。聽起來簡單,實際上頗有挑戰性,因為習慣一旦在生活中扎根,多半會變得自動化、無意識。如果習慣一直是不需要動腦筋的,我們就不能期待有所改善。如同心理學家榮格所言:「倘若無法意識到無意識,它就會指揮你的生活,然後你會稱之為命運。」


所以開始建立習慣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去建立一個執行意圖,就是啟動一個通知習慣。就很想餅乾,有時候餅乾就是一個觸發按鈕,提醒你要做這一件事情,既使其實我們沒有很餓,但就會想要去吃。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培養一個習慣,譬如運動,我不能說我想要運動,那是沒有用的,而是要建立一個執行意圖。


「當X情境發生時,我就會執行Y回應。」

「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

「做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當我早上起來看到水瓶時, 記得喝下水瓶裡的水

我會於傍晚五點,在健身房運動一小時。

執行意圖有兩個好處,第一是當行動的時刻到來,不需要做決定,只要照預定計畫執行即可。第二是確切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何達成目標,可以幫助你拒絕干擾你前進、令你分心、讓你脫離軌道的事物。


所以當列出這些這項之後,我們要來進行規劃,如何讓習慣顯而易見。


1. 首先列出一個九宮格之後,把每天要做的事情放在上面,並且依照時間安排。

2. 再將習慣進行執行意圖規劃



以上就是我利用《原子習慣》來進行提到的「習慣堆疊」進行的規劃。習慣堆疊就是先找出自己目前的每日習慣,然後把新的行為堆疊上去。並不是將新習慣與特定的時間和地點配對,而是讓新習慣與目前的舊習慣配對。最後記得不要高估我們的能力,我們要讓它容易被提醒要去執行,


讓行動輕而易舉


為什麼我想要弄成九宮格的方法呢?因為雖然計畫出來了,但與行動是很不一樣的,是一種「啟動與行動之間的差異,行動則是可以產出結果的那種行為。為了想寫的文章構思了二十個想法,那是啟動;實際坐下來寫一篇文章,那是行動。搜尋更棒的飲食計畫且閱讀數本相關書籍,那是啟動;實際吃了健康的一餐,那是行動。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透過不斷重複,一個行為漸漸變得自動化。重複一個行為愈多次,大腦的結構愈會為了更有效率地執行那個行為而改變。神經學家將此稱為「長期增強作用」,意指大腦裡的神經元因為近期的行為模式而增強連結。每一次重複都強化了細胞間的信號傳遞,神經連結變得緊密。神經心理學家唐諾.海伯於一九四九年首次提出這個現象,所以它通常被稱作海伯定律:「同步發射的神經元會連結在一起。」


所以書中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執行關鍵,那就是創造出一個讓正確的事情盡可能輕而易舉的環境。習慣打造的關鍵多半歸結到設法減少與好習慣相關的阻力,增加與壞習慣相關的麻煩。



所以我利用確認方格的方式,讓自己寫完就可以打勾,並且設計在自己使用的APP方便記錄,且利用微習慣的方式,設定自己的執行門檻不要太高,讓自己更有意願的執行。


這樣的紀錄有什麼好處呢?書中有提到習慣追蹤有三個效果:

一,創造提醒你去行動的視覺提示

二,本質上有激勵效果,因為看見自己的進步之後,你就會努力延續紀錄

三,在你每次記下執行習慣的成功例子時帶來滿足感。


此外,習慣追蹤也提供視覺證據,讓你知道你投票給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這本身就是一種令人愉悅的立即內在滿足。但書中也提醒我們一個古德哈特教授提醒我們的一句話:測量只有在引導你、助你看清全局,而不是消耗你心神的時候,才對你有用,每個數字都只是整體系統中的一個回饋而已。


為什麼我想要上述的這樣的方法來替自己養成習慣呢?因為我覺得如果在往更高的視野來看,在學完之後,我覺得普賢十大願的核心,就是要我們從發心立願當中,去看見自己不足要改變的地方,進而精進自己,轉換自己的身口意,而成就出一個更好的自己。其實佛及法永恆存在的,並不會因為我們而有所改變,要改變的當然是自己,而改變自己其實應該是從改變微小習慣做起,才有可能成為我們心中想要成為的那個最好的自己。


我很喜歡《原子習慣》作者所說的這一段話,我們會發現習慣就是通往身分認同轉變的道路,要改變你是什麼樣的人,最實際的方法就是改變你做的事,讓焦點永遠都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所以要成為一個改變的人,在心態上要做兩件事:


1.決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2.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來向自己證明自己是可以做到。


習慣之所以重要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可以讓你得到更好的成果,而是因為可以讓你改變對自身的信念。


這不就如同星雲大師所說,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佛菩薩發了願,正如學生訂了功課表,有了目標、動力,才能循序漸進的逐步實現理想。因此,做人必須要立志發願,立志才有目標,發願才有持續前進的動力。




2022年3月6日 星期日

華嚴經第三週心得 - 我可以不想要成佛嗎


在第三堂課的開始,師父問了一個問題,我們需要告訴自己想要成佛嗎?這個問題便讓我想到了另一個問題,設定目標重要嗎?發願重要嗎?我們怎麼可能成佛,那我們能擁有這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嗎?而這個問題剛好讓我想到前幾天看的一部電影《王者理》。

挑戰夢想

《王者理查》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變的電影,電影內容敘述的是故事聚焦在網壇女將大小威廉絲的父親兼教練查理,描述他從小如何栽培並指導他的兩個女兒在女網上獲得空前的巨大成功,如何跌破眾人的眼鏡,打破種族上的歧視,成為女網上的一代傳奇故事!


這個電影有別於過往常見的運動傳記電影,總是將故事的焦點放在運動員身上,讚頌他們在場上的豐功偉業,但片卻將重點放在兩個小女孩的父親身上,敘述他如何教育這兩位女兒。

當時候的背景是在加州某一個城市,這個城市裡頭大部分的人種都是黑人,所以街上到處都是幫派或吸毒的孩子。但她們的父親查理卻不允許這樣的事情在他們的家庭中發生,他知道黑人要出頭天,不僅僅要有嚴格的家教之外,也要有好的教育,這樣才有機會搬離這個城市,未來有好的前途,才有可能突破種族與貧窮這個限制。

為了要幫助她們倆走進網球這個領域,可以想像這有多困難,當時網球完全就是一個白人運動,網球的花費與技術的門檻相當高,所以當時網壇連一位黑人球員都沒有。然而理查卻從小為他們規劃一個超過80頁的完整計畫,不僅替他們未來人生計畫及如何實踐方式與步驟,居然還包括她們吃飯、睡覺、練習和做功課的時間。



理查不僅對這些女孩的管教非常嚴格,甚至對自己也要求很高,當他不訓練孩子們的時候,他就忙著上夜班,為了要能夠訓練自己的女兒網球能力,自己去找尋所有可以獲得的資源,不斷地提升自己與女兒的網球能力。

而我覺得裡頭最偉大的地方,是理查對於女兒的教育,記得大女兒在第一次比賽結束之後,他的眾女兒們在車上嘲諷對手,理查不僅怒斥把他們丟包在商店門口要他們自己走回家,還再被罰看《灰姑娘》學習「謙遜」。還有一次她們的老師允許她們直呼自己的名字,但理查禁止女兒這麼做,告訴她們尊師重道的精神。

所以他也不僅要求女兒們的技術,還包括要求他們功課品德一定要好,也要他們上教堂有信仰的力量,當每一次遇到困難時,不斷地鼓勵給他們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成為所有黑人女孩的模範榜樣,後來她們兩位真的現今史上最優秀的兩位網球球后之一,這一家人努力實踐夢想,更證明了人性的堅韌,以及世界上沒有不可能。





為什麼要提到這部電影,拉回到師父問的這個問題,我們學佛要發願嗎?我們能說我們想要成佛嗎?我們可以擁有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嗎?

有夢想才知道方向

首先從這部電影當中,我看到了當有目標,我們才知道實踐的方向為何?想當世界的網球高手,有哪些功夫要練習,那些能力要培養,所以要設定一個個可以執行的方案,就像商學院所說的SMART目標規劃,設定之後沒錢有沒有錢的方式,當有了這些一個個不同階級時,才知道要如何去衡量目前的狀況,規劃下一個步驟,這不就是般若攝導萬行的方式。

這讓我想到佛陀的故事,佛陀為什麼要出家?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也承擔著未來濟國安邦的重任,但是他仍然感覺煩惱痛苦,尤其是對生老病死之苦不能解脫,因此出家修行,以尋求解脫之道,即是離苦得樂之道,所以悉達多太子最開始選擇了苦行。但苦行真的一點

根據《方廣大莊嚴經·苦行品》記載,苦行真的是一種很痛苦的修行,就說到吃好了,有的人一天吃一頓兩天一頓甚至半月一頓一月吃一頓,有的人一天吃一小撮,有的人日食一麻一麥一米,甚至有的人乾脆只喝水,最後許多人在修行中被活活餓死仍無法得到解脫。我們不談方法的對錯,但願意這樣生活只為了求解脫,這是一種多麽大的願力,讓自己有力量走下去。




後來當釋迦牟尼佛成佛後,便常常宣講苦集滅道四聖諦,讓我們認識了苦,也知道原因(集),而後佛陀也通過自己的實踐,熄滅自身的煩惱痛苦,實證了何謂真正的離苦涅槃(滅),並且給出了離苦得樂的方法(道)方法。而我們也因為知道了這個涅槃這個目標之後,所以種種的佛門修行方法,無論是誦經、念佛、拜懺、行善、禪坐、發菩提心、弘法利生、慈悲發願等等都必然要導向這個目標,如果不是朝向這個目標,那這個方法可能便有誤,就像是三法印可用以印證各種說法之是否正確。

所以目標給我們一個指北針,告訴我們該往哪裡走,就像是師父在第一堂課當中告訴我們,學習哪一部經典都沒有關係,哪一個法門也都可以,但要先清楚知道這本經典,想要帶我們去哪裡,告訴我們實踐的方法,這樣我們才不會走錯路,才有一個好的GPS能夠帶領我們,也才有正確的執行方法。


你的信念有多強大

第二個當有了目標,才有持續的動力,不斷擁有實踐的力量,因為這是一場耗時非常久的持久戰,中間會有無數的困難與挑戰,就像他們身為黑人,多少白人瞧不起,多少的困難要克服,如果沒有毅力,敢向困難挑戰的決心,那很快會放棄的,所以還要擁有相信自己的信念。

在積極心理學裡有一個理論:ABC理論,A是指adversity——外在發生的事情。在世界上時時刻刻可能碰到各種事件或考驗,逆境是一樣的,但在不同的人身上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C(consequence)就是結果,中間一個關鍵點就是B(Belief),信念。這個信念是什麽呢?就是對事件的解釋。




所以如果沒有目標,我們的行為就容易趨於混沌,不知道方向。而當有了目標之後,我們內心會產生出一套認知體系,重新定義這個目標或是評估這個目標,譬如邀請青年參與活動,被拒絕幾次之後,就會認為青年很難邀約,而很難邀約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活動不好玩,幾次經驗之後,當師父提出建議要邀約時,腦中會出現拒絕的畫面,自然而然就不會想要邀約。這就是一種認知的建立,一種信念的建立,重複久了之後,它就變成一種自動化的認知思維模式。

但ABC理論告訴我們,比目標更重要的是面對目標,由於解釋體系的不一樣,最後的結果可能會是截然不同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結果會反過來餵養自己的解釋體系,這也是心理學說到的自證理論。

像是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一位祖父跟他的孫子說到:「每個人的身體養著兩隻狼,一隻狼是憤怒、嫉妒、悲傷、貪婪及傲慢,另一隻則代表喜悅、愛、希望、謙虛、仁慈、信仰和真理。這兩隻狼總是在互相鬥爭。孫兒們沉思了一會兒,便問了祖父:「那一隻狼會贏得這場鬥爭?」祖父回答:「你們餵養的那一隻。」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需要專注於當下,當兩隻狼出現時,你要有意識的去引導那隻善的狼,久了之後就像是神經元一樣,會自動地跑出來,控制自己的心識,那這個是什麼呢?

習慣的意義

就是課程當中,師父不斷提醒我們那個「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再用簡單一點來說這個是什麼,那就是不用思考,那個自然會做的「習慣」,當習慣了就「心無疲厭」。當我們不介意外在發生的事情,或是產生的結果,而只專注於自己的信念時,那就有「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禪定。

所以雖然成佛是我們的目標,但「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其實成佛不也是一個「果」,所以更重要的應該是「因」,就是我們如何實踐的方法,或許重點不是放在那個「彼岸」,而是怎麼走過去的「渡」,那這個方法是什麼,其實我覺得就是「普賢十大願」。「普賢十大願」其實不是佛陀菩薩所需要,真正的目的,其實是讓我們從這些行動中去養成習慣,養成那個能夠當佛的「習慣行為」,這不就是普賢菩薩要我們從實踐中去莊嚴般若。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查理・蒙格說的一句話:「想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辦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它。」想要成為一位偉大的球員,那就列出偉大的球員應該有的能力與思維,不斷地鍛鍊培養,結果只是一個附屬品。

所以師父在課堂上寫出「成佛,是一種極限運動」,而我想寫上「成佛,是一種養成運動」,自己的習慣得要自己來,不習慣只是一個過程,習慣就成自然了。所以華嚴經來說,就是把佛的能力列出來,然後利用四正勤的方式: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把自己的身語意培養的像一尊佛,那就真的能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