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日 星期一

華嚴經第八週心得 - 再次與普賢十大願相遇

 

最後一份作業,我想幫自己重整一下,這次上完普賢十大願八堂課的學習與收穫。


有人會問為什麼我們要讀佛經,是因為遇上困難才需要藉由佛經來找到生命的答案?這與有人會問為什麼要學佛,是不是因為遇到生命的困難才需要嗎?我們經常看到,許多人接觸佛法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家人的生病或過世,又或是自己在生命困頓時,需要一些依靠時,才會想到要接觸佛教。


所以反過來思考,為什麽生命順遂快樂時,不會想到要接觸佛法。我想很多人可能會想,我現在很快樂,所以為什麼需要佛法告訴我「空性」「無常」,又或是我開心的與朋友去唱KTV,怎麼可能因為我很開心所以找朋友一起去學佛,可能因為學多人認為,學佛並不是一件快樂幸福時,要選擇做的事情?這時我更覺得身為一國的王子 有無限的財富與權力時,怎麼會想要放棄這些所謂的美好,這讓我體悟到佛陀為何要現富貴相,真的是佛陀的智慧所在。


前一陣子認識一位不快樂的朋友,常常跟她聊天後,幫她解開了一些對於人生的疑惑,她那天跟我說,她覺得讀佛經好像很不錯,自己因為家裡是信道教,所以很不喜歡燒香拜佛的感覺,對於佛教也沒有特別的感受。




當下我聽完其實蠻開心的,這表示她可以感受到,我因為學佛所以讓自己更快樂或更知道人生方向,當遇到了問題也知道該如何轉念,我想這也是我在這八堂課當中一個很深的感觸。因為在這八週的平常的時間,總會遇到一些上班時沒有處理好的狀況,讓我一直掛在心頭。


但每當在上課的時候,師父總是會提出一些說法,讓我知道該如何去面對這些處境與念頭,所以每次在上完課之後,都可以感受到心靈上被充電,雖然每週都在懺悔好像也都表示自己努力還有很大的空間,但這就是佛經對我們最大的幫助,就是去改變我們日常生當中,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看待每一個人事物。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讀佛經,有可能是我們在人生茫然時,因聽聞到佛經的一句佛法而心開意解,指引了人生的方向,也讓自己的生活找到皈依處。但也可能是因為一個佛法故事,一句經文之美所感動,因而走入佛法的殿堂!所以其實不論是否有什麼原因和機緣,就這在那一刻,自己的生命已經被這一因緣而改變當下的自己,這不就是讀佛經最好的一個理由。


如何讀佛經


第二個我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穫,就是關於如何讀佛經的方法。過去我們常常聽到「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所以我們要好好的閱讀。把經典打開,一字一句的讀,理解每一句的意思,體會佛陀想說的話,甚至還要知道序分、正宗分及流通分等等架構,或是作讀解表等等,這也就是我們常聽到「廣讀」「熟讀」或「精讀」才能真正的「深入經藏」。


所謂「精讀」,是清楚明白經典裡的每一句經義,「熟讀」則是把經文背熟,這些讀法都能讓人增長智慧。如果能精讀一部經,或是熟悉某幾部經,則對整個佛法也就能夠貫通,但有沒有可能是這個原因,讓更多人更不敢接觸浩瀚的佛學,因此對我還說第二個收穫便是經典可以怎麼讀。




最近我在閱讀羅振宇的《閱讀的方法》,提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讀書需要方法嗎?

過往我們學了很多的讀書方法,其實很多本質上都是要應付考試,但有可能就是這樣的原因,讓很多人喪失了對於讀書的興趣與熱情,所以讀書是一件很難的事嗎?「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好像讀書真的就是一個苦差事,所以我們觀察人不讀書,其實好像也不會怎麼樣。


但作者羅振宇提出一個觀點,就是書籍世界應該不是一座浩瀚的寶山,而是應該像一處繁華的鬧市,因為讀書人是在街上逛街,而作者就像是店舖的主人,想辦法吸引這些逛街的人走進來買單成交,所以作者一定要想辦法讓我們有收穫,這不就是「開卷有益」。


所以站在讀書人的角度當中,所謂閱讀的方法,其實就是「讓自己愛上閱讀」的方法,讓自己想辦法把書中對自己有益的部分搬走,這才是真的喜歡讀書。喜歡閱讀這個過程,它是有樂趣的,讓我們一直點燃心中的那一個燈火,所以能持續覺察到閱讀帶來的樂趣,和對自我心性的增進,凡是達成這個目標的,就是好的閱讀方法,也就是要為自己負責的閱讀方法。


所以羅振宇便在書中介紹二十四種閱讀方法,可以有推理、有抽象,也可以從鳥瞰的角度或一字一世界當中,更可以從意義行動到知識影響。我也認為佛教經典其實也可以用這樣的閱讀方法,可以從一句話去深讀,也可以從抄經的一句話去,可以只讀一個章節中去體悟,甚至可以去同理佛教故事中的某一位角色。


就如同上述書中所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並不一定要把經典背熟,或是非得要全部看完,而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閱讀,去找到與自己相應的方法,讓自己喜歡讀佛經,再了解、思惟,並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說的同一句話,每個聽聞者會因為各自的遭遇、理解層次的不同而各自有不同的體會。所以我們閱讀經典無需與別人比較誰對於佛法的義理誰高誰低,而是與佛相遇之後,放下過去,建立起佛法的思維,並在生活之中體證佛所說之法。


重新認識「普賢十大願」


第三個收穫當然就是重新認識「普賢十大願」,以前總是很天真的想著,「普賢十大願」就短短的四十個字,應該兩、三堂課就可以解釋結束,但果然像是斷氣三過一樣,學習經典得先放下我慢,才能真正的學習,不然即使有因緣聽聞佛法,也是徒然無用的!


在最開始,師父讓我認識了華嚴世界、善財童子求法的故事,也終於有機會認識華嚴經,在講經說法當中,又從每一大願中,找到其含義或是更深的意義,也跟師父學習到如何拿別的經典來交叉學習,從資料庫中找尋到不同經典的說法,也可以從經典中查到對我們有什麼益處,如何做到方法,甚至未來我們可以怎麼樣從佛說的,去累積說法的素材。


而在這十大願當中,也讓我真正去認識到普賢十大願的真義,也開始從許多的提問當中去觀察體悟。記得在在學習「常隨佛學」時,我忽然有一個提問,到底「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及「常隨佛學」的差別為何?


這三個法義不都是要我們學會精進,從佛法僧三者當中成為的我們的學習對象,再轉回到我們自身,如何實踐,如何從自身做起,讓佛法傳遞下去,能不斷地為大眾服務,傳遞佛法真義,讓燈燈相續。


所以上完這八堂課之後,我回去重新思考師父在前二堂課想告訴我們的,對於《華嚴經》這部經典,其實就是從佛告訴我們成佛的方法是什麼,我們該要怎麼做,但知道了並沒有用處,而是我們得要實踐出來,但我們可能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只好用善財童子的故事,如何實踐的故事告訴我們他是怎麼做的,這就是一堂佛陀的一場理事圓融的培訓課程。


對於學習佛法來說,「聞」永遠都只是第一階段,能不能在生活當中運用出來,改變自已的生活,甚至到養成習慣,才是最難的地方,也是無法假借他人之手之處。這也就是為什麼師父當初所告訴我們,為何得要寫自己的大藏經,也體悟到澄觀大師提出將《華嚴經》從信、解、行、證方面將全經分成四分,終究「證」還是要回到我們自身,所以從現在流行的話語來說,《華嚴經》其實是一本《如何從發心立願當中,來遇見更好的自己》。


未來或許有可能知道佛法的美好,但卻有退道心的可能,無法心無疲厭,所以留下這些學習心得體悟,在將來的路上,不時回首自己在佛經裡與佛相遇的因緣,是怎樣讓自己感動,回到初發心,再為學佛道路注入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