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的課程當中,師父特別提到了「一心三觀」,對我來說對於天台宗完全沒有涉略,因此有一點不甚理解,所以在讀書會時,便提出對於「雖空而度,雖度而空」的疑問,讀書會時冠宇與我分享了一個故事,忽然間好像對這句話,有更深的體悟。
冠宇在以前曾接觸過一個道場,非常多的信徒,這時他便跟師父說:「師父很厲害,度了很多信徒來學佛」,師父卻回答:「我哪有度眾,我只是設道場」。我自已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其實眾生本身具足佛性,不一定要我才會被度,因為大家都具有佛性。而我只是創造一個道場,但能不能結這個緣,事實上是眾多因緣的成就,更重要是信徒自己把握因緣成就自己的,這不就是最好詮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的意義,這不也就是「無我」的概念。
記得今年初,跟有度法師提出一個請求,我看到了一本很棒的成長型領導的書籍,不知可否能成立一個五週的讀書會,邀請對象是分團團長及重要幹部,讓大家有機會一起共學與分享,共同精進大家的帶領分團能力。在這一段的時間當中,也因此在課程當中設計安排了許多的小隊活動及得分機制,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增強學習意願,讓小隊能互相影響與激發學習態度,也能分享過去的經驗。
但身為老師多少也還是會被一些無法帶起意願的人或小隊給影響,因為我們總希望最好能夠讓全班都動起來,但還是有一些人不容易帶動,有些人的作業還是沒有做,所以有時候還是會出現一些不好的念頭,像是為什麽青年總是不懂的珍惜機會,還可能是我的課程帶領的能力不夠好,帶領真的是很不容易下次還是要多斟酌一下才好等等雜念。
但後來回想起及思考如何利用這一心三觀的方式,才提醒自己應該要這樣思考:
1. 其實這些青年是來成就我的期望,要不是他們願意相信我有學習心這堂課根本不可能開得成。
2. 若不是師父對我的有信心,師父不會允許這個活動的舉辦,成就這門課程。
3. 收穫最多最有福報的人是我,因為我把書年最多次,青年還接受活動,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分享,讓我有更多的交流與學習。
4. 沒有活躍參與的人,可能是因為工作原因,也有青年還要考研究所,覺得要大考還來報名,這我也太感激了,有時候就是因緣不具足,下一次會更好。
5. 感謝他們給我這樣的機會,才會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也看到自己修得不夠好,還是會退道心,他們其實是菩薩化身來提醒我自己,該要增加自己的不退心。
6. 這次課程當中,有一半的組別其實完成某一週的功課全部完成,且感情也建立起來,但這是為什麼,是因為他們自己的選擇與努力,我只是辦一個活動而已。
7.最後一個感悟是,其實一堂課一本書為什麽有的人收穫很多,有人卻覺得馬馬虎虎,其實關鍵是在自己,一個認真的功課,一個提問一個思考,參與或舉辦一個活動,其實才是自己收穫的關鍵,輸出才是最好的學習。
以上這些想法,不剛好就是應證到師父在課程當中提出的一句話「認真但不當真, 隨緣但不隨便」,這不也提醒著我們關於學佛的心態在於「因緣掌握在自己手上,學習的獲得在於探索與付出」。
這也忽然讓我想起了唯識學的「三量三境」,都是我們這個分別心在作祟,才會老是用自己的常一主宰的我以為就是看到全貌。這剛好也與教育當中常常說到,學習的四個階段「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自己不知道,我知道自己知道,我不知道自己知道」互相的契合,也剛好與我下段觀察到大師寫作的秘訣。
在閱讀師父本次的關於真供養的內容當那頁(第14頁),我忽然觀察到,其實大師就是把佛法當中列出來的這幾項,用白話文說出來,這不也是我們可以學習寫作的方式,也是可能拿來做演講的方式。其實這一些都是佛經中記載的,只是我們常常以為,這看起來就是心靈雞湯文,所以我們若能把經典的內容寫出來,及提出更多實作的方式,這不就是師父這堂「宣說經典講師養成班」的方法嗎 ? 所以有什麼是我們自己沒看出門道,當我們懂的這個門道時,就是知道大師有多厲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