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週的課程來到了普賢十大願的第四願-懺悔業障,說到了懺悔有多重要,通過CBETA的查詢也能檢索出一萬五千多組,就知道懺悔思想在佛教的教理教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實說到「懺悔」也並不是只有佛教,包含天主教、基督教等等都有懺悔這個儀式,像中世紀非常偉大的古代基督教哲學家奧古斯丁寫了一本《懺悔錄》是跟神懺悔,近代盧梭跟托爾斯泰的自傳也都叫《懺悔錄》,且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我就在想為什麼宗教是如何看人會做錯事?那懺悔的意義為何?哪些行爲需要懺悔?
宗教如何看待懺悔
基督教哲學家奧古斯丁在當時說出了一個詞彙,稱之為「原罪」,也就是指罪的來源,每個人身上都是有善有惡,如果惡是不好的,那為什麼上天創造人時,不能把惡消除掉呢? 基督宗教指出,人類最初跟上帝約定,有一種果子不能吃,結果人類違背了神的旨意,得罪了神,這就叫做「原罪」。
而這樣的原罪,它的來源是人有「自由」可以做選擇。當每一個人都有自由,有自由就可能犯錯,犯錯的時候就是出現所謂的罪過。換句話說,人在自由選擇的時候,可能因為理智不清、意志不堅或情緒干擾而做出錯誤的選擇,甚至有時候是一種偏差的念頭,做一些不該做的事,害人害己;這樣一來的話,就造成了人間的各種罪惡。
基督教宗認為「惡」不是老天所創造的,「惡」是人從他的本質墮落而趨向於不存在的東西,去追求那種會消滅的東西。人的意志本來是好的,但它如果失去了正當的秩序,就變成惡了。
而從佛學的角度來看犯錯,宇宙萬物的本性是「空性」,但眾生由於無始無明的遮蔽,不能見此真相,反生出種種顛倒見解,造出種種惡業,遭受種種惡報,輪迴於六道苦海中,所以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業感緣起」的世界,一切的命運沉浮都是依據「因果業報法則」而流轉。
所以從上述各種宗教方面來看,懺悔的前提就是承認人人皆是善良,皆有佛性可以成佛,相信人也可以做到至善。其次是必須深信因果法則,相信一切痛苦都有其業力根源,願意學習瞭解因果法則,並依照因果法則導正自己的認知和行為。所以華嚴經提到「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此我們懺悔的目的是想要能「改變我們自己的未來」,這不也是一種願。
懺悔的項目
那需要「懺悔」的事情有哪些呢 ? 有沒有什麼樣的一個的參考值,譬如法律,我如果違反律法就是違法,就要被處以刑罰等等,那如果沒有違法就表示我們都是對的,有沒有可能我做錯事或有錯誤的念頭,但卻真的不知道,那該要如何調整呢 ?
所以我認為佛法當中所需要的懺悔可能有三類事情:
第一當然就是「違反戒律」,從上述的善良假設,為什麼宗教都要有「戒律」,就是因為我們的這一顆心雖然是善良的,但因為有「我執」的想法,及我們有一顆「偏見」的心,會讓我們有自私的行為,而不小心作惡。
因為當我有選擇時,我會不小心因為人的許多認知模式的運作思考,譬如可以偷偷放縱一下,可以偶爾做惡一下,但其實會讓自己遇到不好狀況機率提高。所以既然我答應要做這個規範,如果沒有做到,當然需要懺悔改進。
但就有一個提問,守困難的戒律都是違反我們的本性嗎 ? 就像我們上課一樣,為什麼寫作業是比較困難的,既使我們都一定知道,寫作業對我們是有利的,又像是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約讀書會應該比約唱KTV 困難很多吧,雖然我真心覺得讀書會比KTV 有趣很多,所以到底是什麼原因 ?
從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喜歡閱讀甚過於唱歌很多,因為我可以在書中與古人對話,可以知道許多自己未知的事情,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認識這個世界,所以差別就是在於,我們有沒有在這當中獲得歡喜或收穫。
所以我們之所以覺得守戒很難,是因為我們沒有得到,守這個戒律的法喜,就像是過去因為應酬要喝很多的酒,也因為很痛苦,所以現在不要喝酒,反而是非常的開心,所以守不喝酒戒,根本一點也不困難。所以真正最好的受戒,是享受守這個戒律的好;享受寫作業的好,體會到給自己的收穫,所以懺悔的真義,就是享受戒律的好處,故「戒律」是一種養成教育,不是要限制行為,而是要讓生活更好。
第二種我認為是自己覺得內心沒有做好的事情
妙南院長在課堂上分享了一則當初辦理短期出家時,並沒有處理妥當的過錯,因此跟大師認錯懺悔。另一個也是最近聽到故事,覺培法師當初在佛光山辦理活動時,實際參與的人數比預估的人數超過一倍的數量,因此所以師父們在當天都沒有用餐,目的是能夠給更多的信徒用餐,結束之後負責的幾位法師便去跟大師認錯懺悔。
其實這件事情並沒有違反任何的規定,也覺得自己該做的做了,人就忽然湧入那能怎麼辦,眾多的原因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但為什麼需要懺悔呢? 可以幫助我們什麼呢 ? 這讓我想起了《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本書裏,介紹的一個六時書的方法。
作者麥可.羅區引用西藏「六時書」(tundruk)的概念,通過簡單的六時書,來追踪自己一天身語意。找一本小本子,然後每天找六個時段,把時段與時段之間發生的事情記錄起來,好的寫上+ 壞的寫上- ,但不是只記錄下來就好,而是還要加以觀察與調整。譬如我今天中午,除了記錄之外,也發現自己怎麼好像都美有一些好的行為產生,那就在待辦事項當中,寫下要做的事情,譬如跟門口的警衛說聲感謝,送給隔壁的同事一點小餅乾等等,那我們下午就會刻意去做這些事情,去完成自己今天的任務。
所以師父課堂當中,才會不斷的提醒我們,比認錯懺悔更重要的事情是發願實踐行三好。因為過去的是已過去,也無法改變過去,所以我們要去察覺自己過去不好的行為,而是要去創作更好的行為出來,或是不要讓相同的錯誤再次產生。也就是華嚴經中說到「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為什麼創造新的善的行為很重要,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有提到,人每天的活動中,逾60%是習慣,而不是自己主動的決定,而書中習慣的定義,並不是我們常說什麼習慣而已,而是很廣泛的,不僅包含習性反應、思維方式、行爲舉止,還包括像是看待某人某事的印象、面對突發狀況而展現的情緒等,背後也都是習慣在操控。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就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當習慣成形後,人腦便停止全心全意參與決策過程自然產出,所以若是我們要有一個好的自己,不一定要去對抗壞的習慣,而是可以重新去意識與建立一個好的思維及行為,這不就是佛法告訴我們行三好的原因,來進行身心的一種覺察、反思與行善實踐,
這也是師父提到為什麼發願做好事其實是最好的真懺悔的方法。
最後一種我認為是 看不到的過錯的懺悔,那就是煩惱跟痛苦
佛教常說到煩惱,煩惱就是我們錯誤的認知,有煩惱就不清凈、不自在,就會感受無量無邊的苦報。煩惱障就是見思煩惱的總稱。見,是見解,思,是思想,所以見解跟思想錯誤,會帶來許許多多的煩惱。而《百法明門論》把煩惱歸納為二十六個,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 種種煩惱能夠擾亂我們的身心,能夠障礙涅槃,煩惱障的根本是"我執"。
對於未發生的事情該如何懺悔,像是念頭、邪念或煩惱等等,師父提醒我們「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所以我們要用兩種方法來對治,第一體空觀,讓一起煩惱,為如來種。第二種是對治,從行善來對治所造的惡業
這也是雜阿含經中說到:「以能懺悔,正見之故,能淨一切眾生之心,亦能淨於眾生結業、煩惱、罪垢。」
為什麼這個懺悔能夠幫助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我們產生煩惱痛苦時,我應該要去意識到,為什麼我會出現這個煩惱或痛苦,去通過認識並且改變錯誤的認知模式,去消除這個痛苦的認知,才可能進而改變錯誤的行為模式。 因爲是這些錯誤的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使我們深陷痛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剝奪了我們本該擁有的幸福。
記得在非常多年以前,總是很羨慕許多資深青年,都有一些機會能上台授課,而我雖然很羨慕,但自己實在沒有這個本領,所以很認真的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
但在長期努力之下,覺得自己也準備好了,但為什麼還是苦無機會,甚至很羨慕許多資深的青年,有好多的好因好緣,為什麼我努力精進,還是沒有給我機會,甚至出現了忌妒之心。
然而一次在閱讀大師的書籍當中,看到師父說的一段話,凡是有因有緣,如果我們沒有機會,不須怨恨與煩惱,因為我們不知道當初的人家是花多大的努力。而我們就是因緣未成,所以我們更要累積自己的福德因緣,更要努力提升。
就在那個當下,我開始打開自己的心,去跟更多好的老師學習,當看到更大的世界時,才發現自己有多麼的不足,而把注意力投入在學習與提升,與更多人結緣學習,沒想到就開啟了自己的教學之路。
重新回想這一段過程,是我最珍貴體悟的學習,真正的體會到當初的煩惱都是自找的,都是自己的智慧不足對於佛法不認識,才會讓自己的心走入我執。當只有把自己的心安頓好,才是身心自在,把目標放在正確的地方,這也才是真正的懺悔。
所以若我們能依據佛所教導之戒、定、慧三種正確無漏的修學內容,進一步建立及鞏固正確的認知,斷除錯誤的身、語、意,且時時訓練正念與正行所生起的行為,感受到美好,進而更願意行善,才能產生一個正確的循環,當感受到好的回應時,就會願意不斷地實踐。
六祖大師曾說:"懺者,懺其前懣,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誔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複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誔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 所以我非常喜歡大師提出的「慚愧感恩大願心」,一句話就真正的把懺悔的真義說的清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