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0日 星期日

華嚴經第六週心得 - 「請轉法門」的體悟

 


本周課程來到了普賢十大願的「請轉法門」跟「請佛住世」,師父在課程中分享了很多請佛陀宣說佛法的典故,想到了佛陀在涅槃前,與阿難尊者的一段故事


佛陀與阿難尊者獨處,佛告訴阿難:「修行人修持四神足,常憶持不忘,可隨心所欲常住世間超過一劫。阿難!佛已證得四神足,可任運自在地住世超過一劫,為這娑婆世界破除癡闇,並且饒益一切人天。


阿難尊者當下默然聽著,並沒有回應。於是佛陀重覆提示了三遍,然而阿難尊者受到天魔障蔽,心識晦闇,無法領悟佛陀其實意有所指,始終未把握因緣請佛住世。佛陀深知因緣如此,便告訴阿難時候不早了,於是尊者便恭敬地頂禮世尊之後退去。


雖然佛已涅槃,但過去佛、現在佛及未來佛皆可邀請,一切菩薩、羅漢、善知識皆可請轉法輪,但從阿難尊者的故事,讓我思考「請轉法門」及「請佛住世」困難嗎 ?


假設今天我知道一位很棒的講師,也知道他對青年很有幫助,但卻有很多的不確定很容易讓我們止步,我可能會想邀請了會不會沒人想報名,那對老師會不好意思;老師的作業大家延遲交,或遲到早退不珍惜,對於上課時間方法意見一大堆等等,就是這些念頭容易讓我們起了退轉心,所以願意承擔就是一種了不起的功德,因為既使知道會遇到很多的困難,仍然願意挑戰困難,那請佛住世的功德一定是在發起眾或當機眾嗎 ? 


在佛法當中,提出說法會上有四類大眾


(一) 發起眾,指安排佛陀說法者,就是活動的發起者。

(二) 當機眾,對於佛所說的道理已經明白,但很懂得問問題,尤其當別人有不明之處,代表發問,令大家都明白

(三) 影響眾,本來已明白道理,道德和學問也可能比講者還好,但作為一種擁護、支持及影響,影響其他人來參與。

(四) 結緣眾,初時來聽,不能明白,但可以種下善根,或許過些時日,再來聽講,自然得到明白。


或許我們都不曾想過,不一定要在一堂課上提問、發問才有貢獻或功德,甚至完成作業、支持或甚至是參與都是一種「請佛住世」「請轉法門」的方法,因為我們都是給予講師或是主辦者一個信心與鼓勵。



為什麼要轉法輪


那為什麼我們需要轉法輪 ? 佛等眾生來請轉法輪 ? 從佛光大辭典中提到,以輪比喻佛法,其義有三 :


(一)催破之義,因佛法能摧破眾生之罪惡,猶如轉輪聖王之輪寶,能輾摧山岳巖石,故喻之為法輪。


(二)輾轉之義,因佛之說法不停滯於一人一處,猶如車輪輾轉不停,故稱法輪。


(三)圓滿之義,因佛所說之教法圓滿無缺,故以輪之圓滿喻之,而稱法輪。


法輪是佛教的象徵,「輪」有輾碎的意思,以法為輪可以輾碎邪知邪見,得多聞智慧。轉法輪也可以去除「我慢」,唯識論說


云何為慢?恃已於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這提醒著我們,為什麼我們要不斷的精進,為什麼我們要請佛住世,就是「我執」經常佔據著我們自己的心,當我們內心只有自己的看法時,就會束縛在自己的知見裡,無法看清自己的內心,更別說讓自己進步,也會忘記為何要轉法輪。


我常覺得這就像是我們佛光青年的幹部制度白象、善財或天馬等等幹部階級,有很多的青年一直以來都已考上白象為目標,但考上了之後下一步又是什麼呢 ? 有些青年也會因為下一個階段的考核越來越困難,越來越多的青年起了退心,會不會也讓我們忘記考試的初衷為何。


記得很多年以前考上了天馬幹部,內心總還是嚮往的最後的那一哩路「金獅」,但要考上金獅就是要交出一份論文,所以這就開始了每年不管這樣,就是要想辦法寫出一份資料出來。

記得在寫前三次時,雖然都交出去了且沒有任何的成果時,其實內心還是很開心的,開心的當然不是成果,而是那個願意完成承諾的自己,且真的寫得很不怎麼樣,但會發現自己一次次的進步,其實這就是一種最好的禮物,且在寫作的過程當中,越會發現自己對於佛法的不足。

後來在一次因緣際會之下,在覺培法師的邀請之下,寫了一份從桌上遊戲應用於佛法教學,因為這是要投稿於期刊當中,所以真的是卯盡全力在寫,且也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看了很多的佛學書籍及佛學的論文,也閱讀的很多桌上遊戲及教學的論文,才終於如期交稿與發表,也把這篇論文發表出去。

回頭看這一段,收穫其實非常的多,當然在寫論文時苦不堪言,還常常問幹嘛要寫,不寫不就是一種享受嗎,幹嘛要罪受。但回頭一看其實真的很感謝那個撐下來的自己,除了獲得到一種成就感之外,也從中讓自己學習到很多的知識與技能,且越覺越覺得自己在佛學及教學上有更多的不足,所以就想找更多的課程或書籍來提升自己,後來其實我根本也忘記當初的目的是要考金獅,而是不斷的在挑戰突破自己。

這一段的經驗讓我重新去看「請轉法門」跟「請佛住世」,其實精進是自己的事情,如果自己不想,佛菩薩們說再多的道理或故事,我們也只是聽聽。佛菩薩們早已具備了慈悲心,即使我們沒有求法,佛菩薩也會想要告訴我們真理,佛為什麼要等我們的來請轉法門呢 ? 

請轉法門的考驗


我覺得這是佛陀想讓眾生知道自己該先擁有一個求法的精神,知道佛法的珍貴及得來不易,我們才會有想追求的心,太容易獲得的我們是不懂得珍惜,這也是攝受眾生、度化眾生的方便。所以我們要學會恭敬心,還要有強烈的乞求的心,這樣得來的法我們才懂得珍惜。

所以佛是恆時存在的,在一切處、一切時中普遍存在,但法是要透過我們祈求,我們的願心才能體現出來的,也就是當我們發這個願,法才也會出現,這就是一種法輪常轉的意欲所在。

最後師父在課堂當中,問了我們為了佛教我們能做什麼,讓我延伸對於普賢十大願的另一種想法,十大願的目的其實是為了那個更大的願。譬如觀音菩薩未來創造一個自己的淨土,所以需要做到「請轉法門」或「懺悔業障」等等才創得出來。因為我想要成為一個能帶領分團的幹部,所以我知道我的能力不足,所以我要「請轉法門」精進自己;我要懂得「請佛住世」跟善知識或佛光幹部們請法;我要懂得「懺悔業障」修正自己的行為,種種的行為就是為了成就那個所發的願。


記得幾年前,佛光會剛推動「生命教育十堂課」,當時因為講師不多,且要走入校園,面對的可不是善良的佛光人,而是真的會不客氣的青年學子,所以師父常會想要由青年去帶青年,也或許是因為青年的語言,比較相近比較有說服力。


但當時青年講師並不多,所以我們常常一人一星期講好幾場,恨不得有多一點的分身,在那個當下,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曾許下一個願,如果我能講一百場,就有足夠的經驗值,就能用這樣的經驗值,去分享給更多的講師,就能有更多的講師去校園弘法。


就是這個願開始讓自己對於校園演講有不同的使命,去一段段修改自己的演講內容,如果有一段故事說不好,那就換到適合的故事為止;去學習簡報的製作,來吸引年輕人的注目;去蒐集更多適合的故事,讓演說更有影響力等等。


在那個有願力的當下時,就是為了法而來,有沒有床座其實根本不會注意到,而面對的困難似乎沒有那麼討厭,會知道那都是每一個成長的資糧,告訴自己該要怎麼樣調整,那就沒有容易教或不容易教學生之分,因為「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


也因此我自己的體悟是,十大願是為了成就自己當初更大的願,所以又拉回過去師父曾提問的一句話,我不想佛可以嗎,或許當沒有了這個願,可能就沒有十大願的動力了。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