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接觸到「唯識」,是在妙南法師的課程上,「一水四見」的精彩解說讓我對於「唯識」充滿了興趣。後來也有機會聽了幾堂妙旭法師分享星雲大師的《八識講話》便讓我迷上了唯識學,雖然唯識學的眾多名相讓許多人卻步,但我對於唯識的體悟是,這是一本心理學背後的心理學,當理解了之後,很多心理學中的說法,便懂得產生原因。這次慧中法師的七堂唯識學,讓我充滿了期待,期許能更理解唯識學,並且運用於生活當中。
我看見了什麼
在第一堂課中,慧中法師談到了兩大重點,第一是我們看見什麼,師父利用「一水四見」來說明,相同的一杯水但大家看到的不同,藉此來提醒我們,相同的外境,沒有固定的詮釋方法,是由眾生識的結構來決定。因為心識的內容不同,業報侷限也不同,造成我們看到的不同,這也提醒我們自己要反思自己的認識。但這並非否定外境的存在,而是相對於外境來說,我們更應該去關心、轉化我們的心識。
佛陀紀念館 - 張振宇先生 油畫展 |
就像這張名為《金剛經》的畫一樣,在畫中,人類各種宗教、民族、時代的歷史元素,整合成一大圖像,讓過去、現在、未來合而為一:可以有基督教、印度教三神、西方哲學三聖,東方哲學家等等。將人類、時空一起放入這張畫中。但同時也可以放入虛擬世界,雖說是虛擬,但真實的人不也花費真實的時間在其中而無法自拔,真實或虛擬已經很難分辨,但「三界唯心」,在那個當下就是最真實的,不論是處於真實或虛擬的世界,完全端看這個人的心。
張振宇先生《金剛經》 |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課程中第二個重點,便是「熏習」,透過薰習,改變識的結構,重新建構自己想要的生活品質和生命品質。就像是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讓這樣的想法,不斷地去改造自己。
這便讓我想起了很著名的一本書《快思慢想》,書中將人的大腦分為兩種系統,
慢系統管理思考,依賴邏輯做出反應,會比較正確。而快系統管理直覺,依賴習慣快速做出反應。慢系統雖然正確,但是很耗電,所以人類為了省電,就讓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有5%是非習慣性的,而其它的95%的行為都是源自於習慣。這幾乎也就是說,習慣決定了我們的一生。
所以你想要成為一個想要成為的人,並不是把壞習慣改掉,把壞想法去除,而是讓好習慣好想法,不斷一次次的重複性輸入,打造出習慣性,讓它不加思索的就馬上跳出來,就很像是注入到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頭,當遇到事情時,能瞬間的跳出來。所以我們才會常聽到一句話,「想法產生行動,行動養成習慣,習慣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若我們想要讓慈悲、善美在我們身邊不斷地存在,那就是打造出一個慈悲、善美的大腦,當我們看到一件外在的事件時,能馬上出現慈悲、善美的想法,當我們看見,不斷熏習後建構,種入我們的內心當中。
所以慧中法師告訴我們,「唯識」便是提醒我們要去關心自己當下這一念是什麼,如何起心動念。因此「唯識學」是認識自心的一面明鏡,更是修正習氣的最好規矩。不明本心,學佛無益,學了唯識,對人生的順逆、榮辱得失、毀譽等等才能看得透通,也能活得知足、淡定歡喜、自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