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課程來到了第三堂課,依然講到了「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一句話,這句話聽起來看似很簡單,但卻帶給我很多的想法與體悟。課程最開始,慧知法師用了部落小孩沒有科技的日常,如何來應付現在的線上教學,來提醒我們別用自己的想法來看待整個世界,就像希臘知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我唯一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每一次的學習與實踐,都是在往彼岸的方向前進。
慧知法師之後用了一部影片來跟我們說明「般若在哪裡?怎麼見?」影片中的小男孩雖然在比賽的過程當中,坐了全場的冷板凳,但在他的內心世界,卻在全場的比賽當中,不論是協助茶水、觀察局勢、協助隊友等等行為,都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且在影片當中,還有一點更讓我感動的事,不論自己上場與否,都要不斷地練習,讓自己做好準備。
這讓我想起了進軍大聯盟的日本二刀流大谷翔平,大谷翔平最近在美國大聯盟發光發熱,他厲害的不僅會投,也很會打,最近還成為第一位在明星賽前就有30發全壘打的亞洲選手,有人曾訪問過他從小怎麼精進自己,便出現下面這張九宮圖。當我在重新看這張圖時,便發現這不就是師父在課程告訴我們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當下讓我有一些想法與體悟。
活在「全部的現在」從當下出發,聯結過去與未來
慧知法師在課堂分享一句我好喜歡的話:「般若,就是揉合了理性(空)和感性(人間)的思維,理性是看懂,感性是知道怎麼做,就像是照見五蘊皆空(理性),不能停在「空」,要進一步度一切苦厄 (感性)。」這一段文字,讓我想到了瑞典的心理學家Lindval 所提出的時間延續性,時間可以從當下來審視過去,也視未來於當下。
這是什麼意思? 就是指當我們現在可能處在一種,對於未來有不確定的焦慮或生存壓力時,就跟運動員坐在冷板凳上或受傷等等類似狀況,可能是過去所造成的因,但現在想再多,其實都無法改變過去了,唯一只能專注於當下的念頭與行為。但它的想法也延續到未來,因為未來的成就,又是現在每一個當下的自己,所累積出來的果。所以我們面對於未來要有往後看的視野,但必須把所有的注意力聚焦在當下,保持最好的心態與行為,不需要東張西望,或對於過往非常自責,該學會是不斷修正與前進。
我覺得Lindval 所提出對於時間的六個觀念,就是一種般若智慧的表現
1. 生活在當下——不瞻前顧後,不左顧右盼,不患得患失
2. 嚴肅的對待時間——謹慎、鄭重地思考時間對我們的價值並用好它
3. 反思自己的和其他人的時間視角——認識到自己和他人時間視角異同,換位思考
4. 制定實現目標的計劃——未來視角讓我們的行動更加有序
5. 視未來存在於當下——未來並非遙不可及,它就出現在即將到來的每分每秒
6. 對未來保持積極的態度——既然未來難以預測,那麼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它能讓我們在當下更有行動力
六度是唯一成功方法 ,就是六度波羅密多
當我在重新看這張圖時,發現這不也就是實踐六度波若波羅密多,首先對於自己的球技能力的提升,這一定就是不斷地實踐「精進」與「持戒」之道,該怎麼努力及訓練,對於飲食及身體狀況保持等等。但讓我更訝異的是,居然放上了「運氣」、 「人性」和「心理」。
這讓我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六度」是唯一成功及自在的方法?我想起了一個很有名的理論說到了「影響圈」與「關注圈」,這讓我體會到為什麼六度能夠幫助我們人生這麼大。
圖片取自經理人雜誌 |
我們人處在生命當中,分為「影響圈」與「關注圈」,我們可以改變的事情稱之為「影響圈」,,但我們人之所以有八苦,就是有一些我們可以關注但卻無法改變的,我們卻想要去改變,造成我們的不自在。所以我們能做的方法之一,就是擴大自己的影響圈,且縮小自己的關注圈。
所以當我們人開始學會「佈施」及「精進」,就是一種累積自己的能力與結善緣去讓自己有能力,去用善心來改變讓世界及自己更美好,並且用持戒來養成各種的好習慣。面對無法改變的「關注圈」,我們要學會「忍辱」及「禪定」去挑整自己的心,去接受世間萬物,有很多事情我們真的無法去決定,因為這就是一種因緣和合及世間真理。而當看懂這一切的觀念且實踐時,這就是佛法說的「般若智慧」。
就像運動員當坐冷板凳跟受傷時,該怎麼調整自己的狀況與心態;要成為一名成功的球員該要有什麼樣的精神與努力;需要臨門一腳的運氣時,平時該如何累積自身該有的每一個行為;在有名氣時要有什麼樣的心態與戒律,或是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去改變團隊或社會,這每一項不就是一種修行嗎?
「修行」就像是師父在課程告訴我們的,不僅用理性分析了自己應該要有的能力,進而設計出訓練的方式之外,還有用感知去看懂世間的因緣和合。知道當下的自己該如何調整當下的思考與言行,知道該怎麼往下一步去邁進。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
這讓我想到過去曾經因為喜歡教學,所以期盼自己有上台教學的機會,但等待多年一直苦無機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是錯誤,當時經歷一段心情很沈重的過去。但忽然在星雲大師《金剛經-成就的秘笈》書中,看到一段話,瞬間讓我解開疑惑。大師在文中說到:「成功的人要繼續努力,還未成功的人更要努力,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因緣還沒到啊,如果你知道自己的目標就在前面,那怎麼還停下來呢?有時候只是時候未到,而不應該去否認自己的努力與能力,所以更要去累積因緣及人緣。
就在當下我知道自己應該要做什麼,不用著急得要等待因緣,也走出去舒適圈跟更多優秀的老師學習,果真當自己走出去時,才發現自己的不足,把重心都放在提升自己。再不斷學習中,真的就在一些機會中,保握因緣呈現最好的自己,就開始有好多的因緣陸續成就,實現自己的教學之路。
這段過去對自己的影響很大,我開始學會更正面從容的態度去面對挑戰,只需要專注在自己當下要做的事情與精進自己,不斷結各種善緣就好。因為因緣會有成就的時候,有時候沒有是因為有出現不同的道路,這些是我法控制的因緣和合,所以不需要慌張,因果其實來不會辜負我們的。
這段經驗讓我體會到師父所說的「般若」,就是在自我本性 (緣慮心)與般若自性(靈知心)間游走與對話,逐漸讓二人回歸一人,找回自性。當我們體悟到的時候,我們真的能更從容地去面對萬事萬物,且實踐於生活當中,當自己的心不再無所適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