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3日 星期三

般若心經第二堂課 - 教會我們從「知道」到「做到」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大陸這幾年有一句很紅的話:「為什麼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就是從知道到做到,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實踐」,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改變」,也就是在課堂當中說到波羅蜜多的重點不在彼岸,而是在「度」。

可是改變為什麽這麼困難,生活好好的我幹嘛要改變,不改變也不會怎麼樣,改變保證會讓我更好嗎?我們大腦總是可以輕易找到一堆不改變的原因,其實從腦科學中,似乎也能夠看到這個想法,在《快思慢想》中說到,將人大腦的運作方式區分成兩種,分別稱之為「系統一」和「系統二」。



為什麽從知道做到這麼難

「系統一」代表的是反射性的直覺思考,「系統二」代表的是按部就班分析的理性思考,在我們一天的生活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用直覺在做事,因為直覺可以幫我們省下很多力氣,我們可以回想,每次停下來思考決定,是不是需要花費力氣及腦力,所以大腦就會想辦法避免。

且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心理學中說到的「鎂光燈效應」,以爲大家都在關注著我們,如果我要說要改變但不如理想,那就會很丟臉,那我們寧可選擇不改變。當時間久了,沒有刻意去調整新的行爲或想法,就會不斷地用自己習慣的方式運行,那我們就依然不斷地輪迴中過活。

因此慧知法師所提到「行深般若」,就將般若智慧在生活中深刻的實踐,盡可能的拉近「知道」與「做到」之間的距離,就是「修行」這句話中,其實一直不斷提醒我們改變自身真的是很重要。


摘選自慧知法師講義


做到很難,但長期持續更是難

除了不願意改變到改變這個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更大挑戰的地方就是「精進」,一段不斷練習的過程,每次從錯了到認錯、懺悔、練習到進化成為習慣,並非一個瞬間而是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但在習慣接受速食文化的我們,越來越習慣要當下就看到不同,這從來就沒有這麼樣的容易,同時這不也就是提醒我們這不就是一種好習慣的養成嗎?不僅是考驗我們精進堅持的能力之外,也是學習放下我執壞習慣,跨越就是從不好的習慣到養成出一種好習慣的過程。 

這一段過程讓我想到了「固定寫作」這一件事情,不知道從多久以前,我都想要每週產出一篇文章。然而每一個作家或是講師,最常告訴我們,最困難的事情不是寫出好文章,而是堅持每周寫出來,而不要管文章是否好壞。因為寫文章最大的心魔,就是怕別人覺得自己寫不好,所以就不自在,然後想太多之後,通常這個發願就消失了,當然事情就不了了之,這讓我體悟到師父在課程中說道:「行深兩字,道出人間佛教的實踐性格,讓佛教經典與生命產出交融,不再是書架上的典藏。」(太喜歡這一句話了。)

因此我想是否能將重點放在改變過程,將「般若智慧」放入,重新分析檢視自己的現況,而重新建立一個更好的自己,也就是世俗當中所說的從「自我覺察」到「刻意練習」,並從三種般若放入,就是從「文字(方法)」「觀照(歷程)」及「實相(功夫)」中找到方法。這也是星雲大師所說的,所謂的「波羅密多」,是一種人間佛教所說的生命觀,是一種積極不放棄,一種「超越的生命觀」。

摘選自慧知法師講義


除了從苦痛中學習,是否也有好的方法

慧知法師課堂當中提到,苦痛是修行的方法之一,可以讓我們用環境來讓我們改變,而我也從大師的故事中,想到另一個方法,記得星雲大師曾說過一個故事,以前常常會跟犯錯的小沙彌,因為做錯所以罰抄寫經文或是念佛,但這明明就是好的事情,為什麼要用罰,而不是罰他們不能做,不能念佛,讓他們無法感受這個好,才是一種處罰,所以讓人感受到這個習慣的好而喜歡上,是否也不失是一個好方法。

這不禁讓我想起一本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也有提到,人每天的活動中,逾60%是習慣,而不是自己主動的決定,而書中習慣的定義,並不是我們常說什麼習慣而已,而是很廣泛的,不僅包含習性反應、思維方式、行爲舉止,還包括像是看待某人某事的印象、面對突發狀況而展現的情緒等,背後也都是習慣在操控。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就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當習慣成形後,人腦便停止全心全意參與決策過程自然產出,所以若是我們要有一個好的自己,不一定要去對抗壞的習慣,而是可以重新去意識與建立一個好的思維及行為,這不就是佛法告訴我們六度波羅蜜的方法,來進行身心的一種覺察、反思與實踐。

這就讓我想到之前自己遇到的一個狀況,在公司上班時,有時候會因為電話太多,而心情很容易出現浮躁,而不小心用比較不好的口氣說出話來,當我覺察到的時候,便開始思考能不能建立一個好習慣,來對抗這個狀況。後來我就開始,讓自己在每一通電話的開始,還沒有聽到電話時,就用輕鬆有趣的口氣說話,就主動的把自己的情緒變好,便比較不會有不好的口氣,當發現這個方式有效時,就儘量刻意去練習,讓它成為生活中的習慣。

主動建立好的思維與行動

從這個過程當中,就想到我們該如何讓自己建立好的習慣,去行波羅蜜多呢?在力挺自己的12個練習》有提到一個很棒的方法,稱之為HEA法則 ,想與大家分享:

第一步:啟動階段 (Have): 在平常行動時,讓自己有多一些正面有益的經驗或,不論是從多關注還是刻意創造。因為我們人腦喜歡在意負面的事情,而忽略正面的事情,若我們的引導自己多去關注,就能看到周遭的寶石

第二步:豐富階段 (Enrich): 找到還不夠,還要能轉化到我們的感受,也就是當事情發生的時候,要停留在這種經驗上,不僅是讓經驗變得豐富,且能夠充分感受到這種經驗。目的是讓大腦能夠吸收 促發與敏化,提高大腦製造記憶,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方法可以像是加強時間、強化體驗、拓展感受、體驗新事物。

第三步:吸收階段(Absorb): 刻意去感受這種經驗,是什麼樣的原因讓自己感覺很好,是什麼讓我們感到愉悅,是什麼樣讓我們感到開心,幫助別人或世界的感覺,讓好的記憶不斷地進入到我們的心中後,感受到帶給自己的希望與好處等等,讓這種經驗能長期記憶下來。

以上的步驟並不是要我們緊緊抓住經驗,而是感受到自己的覺察與改變,讓它在我們的身邊,這能讓我們感受到更多的幸福與產生慈悲之心



記得最近家人因為開刀後,生理與心理都會產生一些影響,譬如有一次我們問他需不需要吃什麼樣的東西,他直接就是回答,不吃難道要餓死等死嗎?當下我們會覺得怎麼這樣回話,但我自己不斷地學習感受之下,看到的反而是它內心中的無奈與害怕,所以不由自主會升起更多的慈悲心,反而自己沒有特別的生氣,而是去思考能夠怎麼樣的幫助。這也就是上述所說,運用學習神經心理學,植入到我自己的內心,但發生時會主動的帶到出來,去養成好的習慣。

這也是星雲大師所說的:「慈悲不是拿來審核別人的一種標準,而是拿來不斷地自我實踐的。」這才是一種佛法給予我們的生活般若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