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一本最知名字數最短的佛教經典,雖然用語簡潔,但卻把佛教的要義及宇宙人生的真理講得極為透徹,但也因為如此,心經也包含了很多深奧微妙的道理,讓我無法真正的理解,因此當得知慧知法師開設「般若心經與人間佛教」系列課程時,便趕緊趕快拿下,果真在第一堂課,便有了很多的體悟。
其實在第一堂課當中,我並沒有寫下多少的筆記,但腦中卻不斷地在打轉,或許剛好與上週閱讀完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書籍《被討厭的勇氣》,當中許多的觀點有很多相同之處,但兩人時間差距了兩千多年,且佛陀之道更為深入,因此特別想在本篇文章,提出我的所學所思及體悟與運用。
慧知法師在第一堂課,大約解說了《心經》的粗略分段,卻讓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心經的結構,能一層一層往內擴展,從包含一切的頭四句話,向內說明色與空的關聯,到空相再到十八界,行般若波蜜多到無罣礙涅槃,到人之利益,真的讓我有很大的收穫。
我們怎麼樣才會自在
從文中開始說起,便說到了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何謂「自在」?在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當中,說到人所謂的自在,是要懂得「課題分離」。關於自己的人生,要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別人對於我們的評斷,我們無法干預,當我們太在意別人的眼光與說法時,我們便會生活在別人或社會的觀點中,而為了獲得到更多的認同,就無法找到有價值的自己人生。
有很多人以為「被討厭的勇氣」是指勇敢做自己,而不要去管別人想什麼,但其實阿德勒認為,人生的終極目標是「接納自我」、「信任他人」及「貢獻他人」。為什麼要接納目前「能力有限」自己,才會不斷「精進」,要用「平靜」的心,接受無法改變的各種因緣,而對於可以改變的事物,抱持改變的「勇氣」學會行動。
將「對自己的執著」,轉換為「對他人的關心」,才能與人建立好的關係,最後一定要透過不斷的「貢獻他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一直找到人生最有價值的自己,其實世界並不複雜,複雜的是自己的心。
觀自在菩薩要提醒我們的事
關於上述的內容,心經用「觀自在菩薩」就很清楚的表達出來,因為「觀自在菩薩」,就是一尊以「別人」的苦難為優先考量的修行人。雖然曾因世間大眾的妄想執念無法擺脫,而繼續不斷輪迴於五濁世間,而起了退心。
但在阿彌佛陀的指引中,成就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能用千種方式及視角,用更多的方便自在來擴大自己。也就告訴我們,生命當中得要學會不斷地放大自己,當自己遇到問題時,是有更多的選擇。
這與阿德勒提出的「目的論」類似的意思,當人若覺得自己可以得到,便能找到千萬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但反過來若覺得自己不行,也會找各種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無法做到。簡而言之,人想做什麼都是可能的,不要歸咎於條件、環境等等理由,把自己困住,所以人生是有選擇的。
也因此人生所有的「幸福」與「不幸」,其實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所以為什麼要用正確地思考觀念,因為這會影響到人生採取的思考或行動的傾向,也就是看影響了我們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佛法才告訴我們「正知正見」與「善知識」真的很重要。
摘錄自慧知法師的課程簡報 |
玄奘大師的取經之路
像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記載,玄奘大師取經之路時,遇到生病的人放下執念協助病人,又或是五天四夜都沒有喝水而無法前進時,不斷默念觀音及心經,堅定自己的信念,之後變出現許多的因緣來成就取經之行,
就好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最有名的那句話,「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其實是因為堅定信念,才能夠讓因緣成就。」
法師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污,慜將向寺施與衣服飲食之直。病者慚愧,乃授法師此《經》,因常誦習。時行百餘里,失道,覓野馬泉不得。下水欲飲,袋重,失手覆之,千里行資一朝斯罄。又失路,盤迴不知所趣,乃欲東歸還第四烽。行十餘里,自念:「我先發願,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今何故來?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於是旋轡,專念觀音,西北而進。是時四夜五日無一渧沾喉,口腹乾燋,幾將殞絕,不復能進,遂臥沙中默念觀音,雖困不捨。啟菩薩曰:「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如是告時,心心無輟。經數里,忽見青草數畝,下馬恣食。去草十步欲迴轉,又到一池,水甘澄鏡澈,即而就飲,身命重全,人馬俱得蘇息。
以上皆摘選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經文
慧知法師告訴我們「犯錯的心」與「開悟的心」兩者等無差別,每一個遇到困難的當下,就是頓悟成長的機會。阿德勒則提到,人生決定於每個「當下」,若對現狀不滿意,應該要有「捨棄現有生活型態」的決心,一旦改變了,你和世界之間所有關聯和行動也會一起改變。
從做節目當中,體悟到的【自在】
最近生活當中,對於這個觀念最有感覺的,應該是開設一個「無事惹塵埃 」的Podcast 節目,起因從過去這幾年,體悟到佛法很多的義理觀念,對於年輕人來說是非常有用的。特別是當人生遇到困難、逆境或是抉擇時,是一劑很棒的強心針與指南針,許多佛法中所提到的修行之道,對於我們人生也都很有幫助。
但或許礙於佛法道理較艱深,又有許多的誤解或不理解,才會讓年輕人覺得有距離,看到星雲大師不斷使用一般語言來教導我們,如何將佛法實踐於生活當中,便開始想自己是否能有什麼行動,來改變這個處境,能用年輕人的語言與生活,讓年輕人對於佛法有不同的認識或體悟,而開始有興趣來學習,便開始有了成立一個Podcast 節目的想法。
但成立一個節目確實沒有這麼容易,可以看我曾經寫過的一篇文章〈想要開設Podcast 嗎 ?你得先想清楚這三件事〉,就知道有那些挑戰得要度過,成立後也知道,自己可能會被許多人的回應或是觀看數字,而內心開始有很多的影響。但因為了節目得閱讀更多的書籍及佛經時,無形不斷地開始覺察,進而實踐如何用更「自在的心」來面對這一些數字與外境變化影響。
譬如剛開始有數字出現時,我學會等待更多的因緣,不急不慌把重心放在觀察大家的反應,來調整節目的內容與方式。面對疫情的發生,我們也學會調整心態與方法,觀察生活中的起心動念,懂得該如何調適自己,種種的一切,就從發心發願,有勇氣讓自己從行動中獲得到的改變。
這似乎也是體悟到慧知法師在課堂當中,不斷提醒我們,其實《心經》相對於阿德勒的思維,是用更高的角度來覺察我們自己的內心與世間萬物因緣觀:先從「觀」來覺察我們的內心與行動,從「行」六度般若波羅蜜之道中,「照」見自己的五蘊內心,進而「度」一切的苦難,所以《心經》用「觀」一字破題,帶領我們走入心的宇宙觀,也就是星雲大師所說《心經》是一條通往自心的道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