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心經課程來到第五堂課 ,談到「度一切苦厄」,談到何謂「苦厄」,在梵文duḥkha,漢傳佛教一般譯為「苦」,英文指suffering,是表示 「不安的」,「心神不寧」,對應為現代描述的「痛苦」、「悲傷」、 「焦慮」、「不滿」、「沮喪」等情緒。「苦」是一種感受,為某事而苦,「厄」指的是困苦災難的事情,我們無法忍受爭之為苦。
這一段敘述,讓我想起這幾年有一本的書,名為《Why Buddhism is True》,這是一本用進化心理學來印證佛學觀點,進而幫助人更認識自我。在書中提到了一個觀點,從進化論的心理學來說,為什麼人類會覺得苦 ?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苦
「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進化是需要活下去的,所以如果讓你一直快樂,而沒有生存意識,那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所以人類的大腦設定,對於一件事情的快樂是短暫的,無法持續很長;相反的對於一件事情的痛苦也是如此,其實也不會永無止境的傷害自己。
像我們喜歡吃蛋糕,吃了第一口後會快樂,越到後面,快樂的感覺越來越少,但因為人類進化論的生存意識,所以我們會記住這個快樂感,當我們心情不好時,腦袋又會出現這個吃蛋糕的快樂感。但原本的這個蛋糕可能無法再度產生這個快樂感,所以又想要吃更好吃的蛋糕,找回那個快樂感,但滿足這個快樂感之後,又開始不滿足這個蛋糕,就一直不斷地輪迴找蛋糕。
也像我們與人建立了一個好的關係之後,感受到那個快樂之後,當習慣後又懷念那個快樂感,但因為現在的關係已經無法滿足自己,所以又想要有更進一步的關係,導致一個永無止境追求的無間道,這不就與佛法中認為苦從貪、嗔、痴(三毒)而來,有異曲同工之意。
心理學如何看待「五蘊皆空」與「無我」
你覺得我們有完全控制意識嗎?其實很多心理學的實驗都說我們無法完全控制。譬如當我們看了挨餓小朋友的照片後,會有比較多人願意捐款,所以那一個是真實的自己,好像都是,也好像都不是。
還記得一部有名的電影《腦筋急轉彎》,說到我們腦袋裡有快樂、憂愁、憤怒等等各種感受,這些其實都是我,也是進化心理學說到,我們的大腦是一種多元模塊,每個模塊都可以接管我們的大腦,輪流坐莊,當事情發生的時候,看誰說贏其他模塊,當贏的這一塊決定時,我們的大腦就會被這個說法給說服,而不只是情感、思考及想法都是如此。
譬如看到車禍,看到開車的人是面惡,這時候腦袋憤怒已經戰贏的時候,就會來告訴我們的大腦,你看這個人面惡,開車就一定是橫衝直撞,所以一定是肇事作惡的人,我們就會進行腦補,所以很多的想法都是腦補出來的。
為什麼我們都會腦補,這就是演化論中說到內建的危機意識雷達,因為在原始的時候,我們為了要求生存,要有危機意識雷達。譬如看到草叢裡有聲音會動,你就會想可能有蛇等等,就會阻止自己去接觸,產生危機意識,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人類需要腦補功能。
這不就是一種迷惑我們的方式,也與「五蘊皆空」與「無我」的觀念相同嗎? 也與「一水四見」的觀念雷同,看到一個事件後,每個人的感受不同,都是相同的原因。
當我們知道這個概念之後,佛陀告訴我們可以透過修行,來戰勝這些模塊,讓誰去掌握說話權,所以《Why Buddhism is True》的作者羅伯特在書中分享,自己學習「內觀」的修行方法之後,就會觀察出來後,呼叫哪一個模塊出來控制大腦,這跟慧知法師在課程中,提醒我們滅苦,不是把苦去掉,而是滅掉根源的三毒-貪、嗔、痴,方法也是很雷同。
我們真的無法百分百同理心
最後課程分享了一個時光隧道的愛情,來分享「關於苦,沒走到那地步,有時候不容易體會」,我常常覺得這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同理心,因為我不是他,再怎麼樣都不可能能夠體會到,這個人所經歷的事與苦,特別是在當老師或顧問給予建議時,其實說得很容易,但真的不是當事人,真的沒這麼容易。
最近因為很多線上課,我們也開始分享一些電腦或軟體的教學課程,在過程中最大的體會,就是其實我們永遠無法體會到,老菩薩對於電腦的恐懼與害怕,面對這麼多按鍵的惶恐與無所適從,不懂ABCD還要來打鍵盤,這真的是很大的挑戰。所以在設計課程時,真的只能用最大的同理心,融合教學方法與心理學來規劃課程這,就是為什麼星雲大師常常叮囑我們,慈悲為什麼這麼重要。
生命的過程不也是如此,常提醒自己要多一點的慈悲,來面對身旁的人與事,特別是親人朋友,因為關係更親近,可能讓我們忘記了體貼,最後想分享一句之前好喜歡電影裡的一句話:「不要嘲笑別人的疤;那只是你有幸無需經歷的傷。」
圖片取自簡報學堂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