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人生意義何處尋

這次邁入了心經的第十堂課,好喜歡慧知法師替這堂課下的標題【無風無雨也無晴】,這次的內容談到心經的 :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段話一共有十二個無,無五蘊及無十八界,也無明無老死。是無非無,即非無,是名無,所以到底是有還是沒有,截至目前我的體悟是,要說也可以,說沒有也可以,因為兩者本來就是同時存在,當就可以沒有,當沒有也就沒有,這真的很像是繞口令,但這就是般若的智慧,沒有的東西用說出來,真的是很困難,但用說出來不好嗎?比說出來更重要的事,是到底為何要說及怎麼說,這就是菩薩的慈悲之心。

從兵馬俑的褪色到無量壽的真義,提醒我們成住壞空本來如此,但在對的時間用在對的地方,對的時間集結成該有的樣子,做該做的事創造出意義,才是我們該要重視及珍惜的。

摘選自慧知法師講義

面對一場無常的學習

「謝謝你,陪伴了我們十年,如果有一天,菩薩來找你,記得要乖乖跟菩薩走,下輩子如果投胎成為人,得要好好修行。」這是這一陣子我天天與家裏生病的狗說的一句話,就在撰寫的今天,牠結束病痛跟著菩薩走了。

雖然心有不捨,但也沒有到非常難過,我想可能是這四~五個月的時間從帶領戲劇《天橋上魔術師》的讀書會到《般若心經的十二堂課》中,讓我更加體會的「時間不是讓人屈服害怕,而是理解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道理。」這也是我在天橋上魔術師,最喜歡的一句話。

在心經課程當中,師父也不斷地提醒我們,有生必有死,有死又有生,過去的一切,也不會因為消失而抹滅,結草成茅庵,離散歸原野,皆為「色即是空」「不生不滅 」的道理。

也因為越來越能體會這個道理,我早就做了一集podcast節目,名為【總不能等到面臨死亡,你才決定要好好珍惜】,除了想要紀念小狗之外,也想分享給大家,更是想要不斷重聽來提醒自己,記得珍惜我們身邊一切的人事物。

過去剎那之存在,非當下未來之存在;未來剎那之存在,非當下過去之存在;當下剎那之存在,非過去未來之存在」當我們得知,生命流逝的每一秒,都無法再次出現時,就懂得認真度過,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也都是全新的意義,開始不在遙遠的過去,每分每秒都是全新的開始。其實我們時每刻都在經歷生與死,因為每一個剎那,都是重新開始的契機。



我們在十八界裡頭嗎

課程的第二段提到了十八界,謝謝慧知法師提醒了我們,比起探討有無的十八界,更重要是提醒我們,要學會覺知自己住在哪裡,是否住在「習慣」「偏見」及「分別」之心裡,是否被十八界來限制自己的看法與思維,甚至是藉口或阻礙,才是制約了我們的人生發展,這也就是「無明」。「無明就是無法清楚明白、不懂空性的執著。從生活中慢慢練習無十八界,破無明,可逆轉十二因緣的輪轉。 

摘選自慧知法師講義


這段話讓我想起了在前兩個星期,在LINE群組傳一段對話,一間宮廟表示「由於今年父親節剛好碰到鬼門開的日子,請告訴你的家人,當天不要說父親節快樂,也不要買蛋糕、也不要慶祝,建議可以提前慶祝」。有民俗專家也表示,因為關鍵在於「跟祂們炫耀」,因為好兄弟們已經沒有生命,卻要在他們面前展現歡樂喜慶不就等於是去招惹祂們嗎?何況更是赤裸裸的炫耀,容易會招惹到不開心的好兄弟們。

當看到這段話時,我開始有了一個疑問,農曆七月的習俗到底是從何而來,在網路上找到了一篇類似論文的文章,提出了「中國古代有無鬼月」的查證觀點。孔子曾在禮記中記載,農曆七月是農作結束把農作物獻給天子,及修水堤城塞的大好時機,所以在春秋時期並無鬼月之說。

到了佛教傳來中國之後,結夏安居則明訂為農曆的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因此七月十五又稱「佛歡喜日」。這天除了僧人解除安居的結界,接受十方善信供養的好日子,盂蘭盆節指的就是七月十五這日。

到了宋朝則有提到《東京夢華錄》:「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金犀假帶、五綵衣服
……及印賣《尊勝目蓮經》……自過七夕,便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也無鬼月之說。

到了明代頒布的皇曆中,七月初一適宜的事情有婚姻、會友、上樑、豎柱、裁衣、沐浴、動土等等,幾乎諸事皆宜。依此從各種歷史記載,中國並無此習俗,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韓國及日本也無資料,因此由歷史證據可知「鬼月」其實是現代產物,是這幾十年來流行此說法。

那中元節的意義何來,佛祖鑑於目蓮救母之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做「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恩情。梁武帝崇佛,因此盛大舉辦「盂蘭盆」法會,長養救渡鬼道眾生的慈悲心。則民間上行下效,結合儒家孝親觀念,藉以迴向功德來懂得慎終追遠的感恩之情。



為什麼想要說明上述這一段,就是觀察大家其實對於農曆七月似乎早已經消失了過去想要傳遞慈悲與孝順的精神,取而代之的是一堆網路流傳的許多禁忌。師父在課程當中,從購物或心智操作,其實不斷地在提醒我們,「無無明」就是要改造無明的認知,才不會胡亂的造作行為。當我們理解了古往今來的含義時,我們就能夠分辨出正確的思想及行為。

對應到我們自己人生不也是如此,我們自己的生命價值是什麼?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這讓我想起來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曾在自己的《懺悔錄》對於生命意義是:「生命的意義不是一個哲學或理性思辯的問題,而是一個人所過的具體生活-當你過得生活是無意義之時,你的生命就是無意義的;而當你的生活是有意義之時,你的生命就是有意義的。」

而心經其實也是如此想讓我們知道,我們其實並不需要執著或爭論空、色、有、無等道理,更重要的事,我們能不能將生命的主導權放在自己身上,不要被無明帶著走,活出一個屬於自己的人生,當無無明時,生命也就找出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