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8日 星期六

該如何來做年度目標

 

每年到了年底年初,大家總是喜歡盤點過去的這一年,然後展望新的一年,幫接下來的一年做新的目標,當然我也不免俗要來做一下。

去年2021年我給自己的定義是 〈堅持的一年〉,為了練習自己輸出的能力,這一年Podcast 《無事惹塵埃》 做了41集,部落格文章寫了 45 篇,讀了72本書,也拿到一些認證跟上了許多超棒的課程,許多設定的目標也完成不少,唯一美中不足應該是在運動的部分。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疫情的影響,郊外跟健身房都無法參與,也剛好自己在年底的幾個月,因為工作上的狀況非常的忙碌,但整體上都還算是滿意。

回首自己這幾年的規劃,其實執行的部分都還不錯,歸納幾個原因,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一個全面完整的計畫心智圖表,讓我知道自己應該往哪裡走,再拆解成執行的步驟,才有辦法執行完成。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張年度盤點規劃的心智圖表,最開始是因為幾年前參與大陸《小小Sha的心智圖及圖卡線上營隊》,在課程當中小小Sha老師分享了自己是如何進行年度盤點的方法與思維,這個讓我學習到非常的多,也在這幾年的時間,做了執行與調整,再加上閱讀一些書籍,不斷地修正,讓我對於自己人生的計畫與執行有了一些心得,因此特別想要在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第一步 先設定你今年的價值與專案

最開始時我會把這張圖拿出來,開始思考在這個部份,今年如果要增強的話,有哪一些方面需要提升,很喜歡這張圖的原因,是因為它很平均告訴你,人生有那一些事情你應該要注意,因為人生有很多都是很重要,不會只有工作這件事,身體健康要維持,我們有重要的家庭與朋友要聯繫,也需要有休閒活動讓自己放鬆,也還有滿足自己人生的夢想要實現,所以第一步我會寫下,我想要完成的事情。

譬如對我來說,前年我想要開始挑展百岳,我就會在健康的地方寫上百岳這個任務,我就寫上了今年想要挑戰五座,上網觀察最簡單的會是什麼,原來是合歡群峰,可以一次挑戰三座,所以它就會成為我今年想要完成的目標,我就會思考四~六月也許會有這個機會,這樣自己會知道,在前三個月試著要去安排。




其實為什麼要先立下這些目標,在《從1%的選擇開始,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中有說到,我們的人生每天都有數百個訊息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常常被很多訊息給吸引注,整天想做這個想做那個,只有當你確定你想要怎麼做時,才能把注意力放在這個身上。

所以書中提醒我們,我們可以每三個月做一次,找到這三個目前想要做的事,你覺得目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之後,並且把它寫下來說出來跟做出來,你才能把自己專注在你覺得重要的事情。把時間利用與個人的價值觀更契合的事情,我們也才會覺得每天的人生有意義。


第二步 把自己的目標設計出關鍵指標及執行方法


當我們開始聚焦在這些目標之後,我會開始替這些事情設定一些關鍵指標,來確定自己有朝著這個目標前進,從《1%的選擇開始,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書中就有提到,為什麼我們新年新希望總是無法達成,因為我們忽略真正的定出有限的目標。所以我們不僅要寫下smart原則的目標規劃,還要規劃達到目標的方式及如何每天落實計畫。譬如當初想要爬百岳,就要寫下在四~六月去爬合歡群峰的三座百岳,但我需要有足夠的體能,我就寫下每週要有三次的運動,一次跑步一次健身及一次打球。

所以你不能寫下我想要有健康的身體,而是要有可測量的依據,譬如我能在半年後去跑馬拉松的半馬,然後我每週實際要做的事練跑10公里,每天喝2000cc的水, 11點前入睡的方式來讓你的目標實踐。這樣會讓你的日子井然有序,且知道自己利用1~2小時的時間,是朝向你最重要的目標前進。       



第三步 讓一件事情完成最高效益


當設定完這些資料之後,你要知道其實凡事都有限,一天24小時時間有限,我們的腦力與體力也有限,所以讓一天完成最重要的三~五事情,且如何發揮最大的作用就成為最重要的事情。用我們錄製podcast節目舉例,你就可以明白,如果我這個月的休閒活動是看一~兩部電影,那我就可以想,能不能讓這部電影有更高的效益。像是成為我podcast內容或是寫文章的內容,甚至在看電影的同時,還能跟朋友一起聚會,這樣時間上的安排才不會什麼都想要做。

所以我就會在每三個月前,把活動的大致行程規劃好,進行安排讓自己的體力與精力達到有效的使用,並且確定當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什麼,才不會讓自己想無頭蒼蠅的非常忙碌。


第四步  永遠都不要忘記學習及擁有信仰


為什麽要學習,因為過去的我們造就現在的自己,如果你要讓未來更好,不也應該要讓自己更有能力,因為有時候我們的能力有限,是因為現在的自己條件還不足夠,所以讓自己有更多的技能與能力,又或是有更多的思維與視野才會讓自己更有能力。而且當我們學習到一個新的東西到熟悉之後,其實就會變成我們人生的慣例,唯有在創造新的習慣與挑戰,才會讓我們往更好的路前進。所以有人才說,我們無法用相同的事情,造就不一樣的自己。



最後為什麼說是信仰,在《1%的選擇開始,去做你真正渴望的事》,其實就提到他們做很多的調查顯示出來,人聲中哪些面向會覺得有意義,那就是家庭 愛 朋友 信仰與對他人生活上的改變。有人說就是信仰貫穿一切,信仰讓我們相信自己,且更有力量投入更有意義的人生,當面對挫折時,更有信心的能度過,你會從中慢慢知道自己這一生為何而來。


最後來做個總結,每年年初我們都設下許多目標,但其實不是目標多寡決定成敗,而是要從人生價值拆分到一整年的專案,再從專案中,設計到該如何讓每天每週去落實,再從每月季的關鍵指標中,去優化與調整。生命就、是由一連串小行動、 小選擇、 小決定讓我們慢慢前行,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隨著時間流轉,將會彙整成一個轉淚點,到了年底回頭看,你才會發現原來自己走了這麼長的路。


時間雖然免費,但卻無價;你無法擁有它,但你可以利用它;你無法保有它,但你可以花費它;一但你失去它,就再也找不回來 ~ 哈維 麥凱


最後跟大家說聲~~ 新年快樂

2022年1月2日 星期日

給予是一種得到嗎?

 
這週來到《金剛經-成就的秘訣》第二堂課,這堂課師父首先談到無相佈施,我們常問的是為什麼我要佈施,最常讓大家思考的是因為佈施是就是種福田,就是會有好運來,就好像如果我佈施,有沒有可能增加我中樂透的機率,或是增加別人回報我的機會,然而這不僅無所得知,而且似乎就有一種施捨的觀念。

而在金剛經中,就是告訴我們一些不同的觀點,第一佈施反過來是為了告訴我們能對身外財物不要起貪著,把從五蘊當中所感散除掉,且不能有我施捨你的想法,而是能尊重一切眾生,培養體會眾生苦的慈悲心。第二給與若不求回報或計較,就是無相佈施,其功德很大。



談到這個部分,總讓我想到一本西方很有名的書籍,《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這在本書當中提到在職場上面有三種人,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給予者』總是樂於分享;『索取者』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互利者』為了可預期的好處而付出相等的代價。但我們有想過,如果拉長時間來看,誰是最容易成功,而誰是最容易失敗?

作者是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亞當.格蘭特,他做了很多的觀察與研究,他認為在商場和職場表現「最好」和「最差」的,並不是「索取者」,也不是「互利者」,偏偏相反,最好與最差其實都是「給予者」,為什麼呢,這本書提出幾個觀點,剛好與無相佈施有一些關聯性,讓我們來看一下。


在書中提到,「給予者」比「索取者」跟「互利者」有力的地方是,在剛開始認識時,強勢者可能比較有利,但當長期時候,大家都比較愛奉獻給團隊者,他們貢獻的原則可以觸及最多人,因此他們的潛在回報也就最多。若你是「索取者」跟「互利者」其實對方也有感覺,便無法造成好的關係。

再者「給予者」」比較熱於把功勞給給團隊的每一個人,且因為不像「索取者」跟「互利者」計較,所以在團隊當中比較容易聽進別人的意見,也因此比較容易看到他人的才能,挖掘到很多人才。我覺得這一段便可以印證師父在課程上說到:「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 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當「心住於法而行布施」,便會有煩惱,而把心蒙蔽了,有自私,所以心不明。只有不住於法,才能客觀,如此看到世間的任何事物,才能了了分明。


既然「給予者」這麼好,為什麼失敗者也是「給予者」呢?第一給與者總是樂於奉獻,但卻很容易透過壓榨自己的時間,把自己的精力時間都投入到幫忙別人的事情裡。結果到頭來把自己的事情搞砸,且感到精疲力竭。

再者是這三者其實對於成功都有自己的定義,只是其他兩者放在自己的身上,而給予者放在他人身上,也有沒有可能煩惱在自己的給予適不適合等等,但其實這不也是一種著相,這也好像每次的授課的時候,老是在思考這樣的課程適不適合大家,自己是否有這樣的能力,大家是否能夠吸收等等這樣的輪迴問題當中。

這剛好也回應到課程當中,所說到的「無我度生」,我們不是不是幫另一個人承擔生命,或者替他完成一切,幫助他在自己的人生當中有能力,這不也是一種智慧,而其實他的成就與否,其實我也只是其中一個因緣,這不也是給予著也應該自己要做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