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5日 星期一

《一期一會的生命禮物》讀後心得 : 生命價值的評斷標準為何 ?

 

今天想來跟大家分享一本新書,是一位我很喜歡的知名主持人曾寶儀,提到曾寶儀很多人最開始聯想到的是她的爸爸香港知名藝人曾志偉,頂著高學歷和星二代的光環,當然讓人有更多的標準。近來越來越少看到她在綜藝的節目中出現,主持類型也逐漸轉為藝文人物專訪、紀錄片等等節目,除了感受她越來越成熟的主持風格,也在知性與理性兼具下,帶些幽默但卻不失禮,自然且不造作的方式下,也讓我越來越喜歡她的主持特色。

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前不久看完她的著作《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在與自己及他人對話的文章風格下,分享她在走過人生很多的道路後,所體悟到的人生哲理,也人在閱讀的過程中,能進行很多的反思。也因此當看到這本新書的書名《一期一會的生命禮物》,便吸引了我的目光。




一期一會的四段生命旅程

這本書的產生,應該是從2018年曾應騰訊新聞邀請,拍攝了一系列紀錄片《明天之前》,這四段旅程探討的主題包括有人類是否有權決定死亡的安樂死、AI性愛機器人、近鄰近敵的美墨邊境及追求永生不死的議題,去探討許多人性、社會核心的議題,如生與死、性與愛、邊境與移民等四個議題。

對曾寶儀來說,雖然帶有很多的挑戰,譬如英文訪談、環境安全及短時間如何能討論出生命議題等等,但她卻想要跨出這一步,無懼地往前走,她曾說過:「這個機會,在我的生命中可能只會出現一次!」,因此《一期一會的生命禮物》這本書,便是記錄了自2018年起跨國拍攝的四段旅程,以及期間的種種遭遇與反思,是她觀察與反思世界的紀錄。

這四段旅程就像四面鏡子,送給
曾寶儀一份坦然的禮物,除了去看到背後一段人生意義與反思,沒有標準答案,有的只是不同角色不同角度的看法,更深的意義就是「生命是什麼?」也讓她去面對真實的自己,面對過往且現在所遇到的問題。他認為「一期一會」指的不只是那些我們遇到的人事物,還有那個只要有一點遲疑就無法成行的雄心壯志,跟義無反顧想要聆聽這個世界的意圖。




接下來我想要跟大家分享,我最有感覺的一段生與死的旅程故事。


活著是我們有意識的選擇嗎

你認爲我們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死亡時間嗎?我想放下這個解答,讓我們來看看
在這段旅程當中,支持與反對的的人怎麼看這個議題?

第一位是「死亡醫生」菲力普‧尼奇克,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合法執行安樂死的醫生,他幫人執行過安樂死,但也因為國家的法令經常變動,讓他常常到不同的國家去宣揚自己的信念。為什麼他要去宣揚許多死亡的方式,菲力普醫生的回答是:「為什麼死亡等於悲傷?為什麼死亡就是失去奪取?為什麼死亡不能是一場饗宴?為什麼人不能準備好就走?」

菲力普醫生曾遇到一個要求安樂死的老太太,他問老太太如果沒有生病為什麽要死,老太太卻回答:「這是我的事情,關你什麼事情。」所以誰有權利告訴另一個人說,你很好沒有選擇死亡的權利。另一個衝擊是他的母親,他的母親曾不只一次要求兒子,在全身都是病痛之下,能夠離開人世,但他無法這麼,因為社會用更大的放大鏡來看這一段關係。裡頭有一段我很喜歡的反思,如果人有權利選擇生死時,會不會更珍惜活的每一天,因為你知道,活著是我們有意識的選擇。




第二位是黛比,黛比的丈夫事業有成,但卻被診斷去患有漸凍症,後來病痛奪走了身體自主權與說話能力,因為活得毫無尊嚴,所以尋求解脫,而黛比也因為不忍心丈夫的痛苦,尊重他想安樂死的決定。而為何黛比在之後反對安樂死,因為這段過程,讓他覺得雖然尊重丈夫,但死亡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伴侶的陪伴權就該被剝奪嗎,安樂死影響的不僅僅只是生死,而是愛的生命。

另一位反對安樂死的是珍,珍一生下來就是重度殘障,被醫生宣告活不久,但卻沒有想到她活了一甲子,且在被訪問的前幾個月,她到英國議會去阻攔了通過安樂死的法案。為什麼她反對,因為她說如果安樂死合法,她可能在出生就被結束了生命,而沒有機會結兩次婚,且接受這次訪問。誰有權幫誰決定生死,人不應該都有活下來的權利嗎?


生命價值的評斷標準是什麼

從這兩個人的案例來看,就是一個很強烈的對比,一位先從正常的生活到無法自理,一位是天生就無法自理,終生被呼吸器與輪椅禁錮的人,誰比較痛苦,誰比較不容易,誰比較有權利,誰比較勇敢,其實都無法去比較,也沒有辦法有一個量表去評斷。

人都應該有活下去或是結束的權利,那評斷的標準有哪些?什麼樣的生活是值得的?
寶儀姐當下也是很困惑的。對於支持安樂死的醫生或是書中的另一位病人瑪麗來說,安樂死並不是放棄生命,而是正向的面對生命。對於反對者來說,他認為生命有很多的可能性,不走過永遠都不知道。

因此寶儀姐才會在書中說到:「每個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無法用一個簡單的答案來定義,值得不值得,難過不難過等等,沒有人有資格評價,既使是神也無法,安樂死對於當事人或是所愛的人,都是不同的意義的。」


從這幾個人的故事,總是讓我不斷想到一部改編真實人生的法國的電影《逆轉人生》,一位家財萬貫的富翁,在一次跳傘意外導致終生癱瘓,但卻遇到一位有前科的黑人看護,兩個生命的交流,也改變了兩個的命運。其實生命就是如此,生命不斷地在影響生命,當一直走下去,一定會有新的火花與碰撞,這也是佛法當中所說的因緣,害怕的其實並不是未來,而是當下那個無法知道未來答案的自己。

也因此佛法才告訴我們,過去未來都不用去思考太多,專注的只有當下的自己,才是最重要。在《令人著迷的生與死: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卡根教授也用哲學的角度說明這一段生與死的關係。如果我們說到死亡不好,是因為擔心死亡後,會剝奪我們生命的美好事物,所以條件就是「目前的生命提供給你是一段非常美好的生活。」那我們不應該把重心放在,如何創造出一個值得過的生活,那才有資格說到要放棄,延續下去也才有意義。

或許在我們討論是否該執行安樂死之前,我們真的得要先擁有一個值得過的人生,不然既使擁有一個健康的軀殼,也是愧對於一個獨一無二的人生。這一段旅程中,後續也有再訪問兩位決定安樂死的人,也帶給我一些想法,應該就在下集再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