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3日 星期三

般若心經第二堂課 - 教會我們從「知道」到「做到」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大陸這幾年有一句很紅的話:「為什麼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就是從知道到做到,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實踐」,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改變」,也就是在課堂當中說到波羅蜜多的重點不在彼岸,而是在「度」。

可是改變為什麽這麼困難,生活好好的我幹嘛要改變,不改變也不會怎麼樣,改變保證會讓我更好嗎?我們大腦總是可以輕易找到一堆不改變的原因,其實從腦科學中,似乎也能夠看到這個想法,在《快思慢想》中說到,將人大腦的運作方式區分成兩種,分別稱之為「系統一」和「系統二」。



為什麽從知道做到這麼難

「系統一」代表的是反射性的直覺思考,「系統二」代表的是按部就班分析的理性思考,在我們一天的生活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用直覺在做事,因為直覺可以幫我們省下很多力氣,我們可以回想,每次停下來思考決定,是不是需要花費力氣及腦力,所以大腦就會想辦法避免。

且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心理學中說到的「鎂光燈效應」,以爲大家都在關注著我們,如果我要說要改變但不如理想,那就會很丟臉,那我們寧可選擇不改變。當時間久了,沒有刻意去調整新的行爲或想法,就會不斷地用自己習慣的方式運行,那我們就依然不斷地輪迴中過活。

因此慧知法師所提到「行深般若」,就將般若智慧在生活中深刻的實踐,盡可能的拉近「知道」與「做到」之間的距離,就是「修行」這句話中,其實一直不斷提醒我們改變自身真的是很重要。


摘選自慧知法師講義


做到很難,但長期持續更是難

除了不願意改變到改變這個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更大挑戰的地方就是「精進」,一段不斷練習的過程,每次從錯了到認錯、懺悔、練習到進化成為習慣,並非一個瞬間而是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但在習慣接受速食文化的我們,越來越習慣要當下就看到不同,這從來就沒有這麼樣的容易,同時這不也就是提醒我們這不就是一種好習慣的養成嗎?不僅是考驗我們精進堅持的能力之外,也是學習放下我執壞習慣,跨越就是從不好的習慣到養成出一種好習慣的過程。 

這一段過程讓我想到了「固定寫作」這一件事情,不知道從多久以前,我都想要每週產出一篇文章。然而每一個作家或是講師,最常告訴我們,最困難的事情不是寫出好文章,而是堅持每周寫出來,而不要管文章是否好壞。因為寫文章最大的心魔,就是怕別人覺得自己寫不好,所以就不自在,然後想太多之後,通常這個發願就消失了,當然事情就不了了之,這讓我體悟到師父在課程中說道:「行深兩字,道出人間佛教的實踐性格,讓佛教經典與生命產出交融,不再是書架上的典藏。」(太喜歡這一句話了。)

因此我想是否能將重點放在改變過程,將「般若智慧」放入,重新分析檢視自己的現況,而重新建立一個更好的自己,也就是世俗當中所說的從「自我覺察」到「刻意練習」,並從三種般若放入,就是從「文字(方法)」「觀照(歷程)」及「實相(功夫)」中找到方法。這也是星雲大師所說的,所謂的「波羅密多」,是一種人間佛教所說的生命觀,是一種積極不放棄,一種「超越的生命觀」。

摘選自慧知法師講義


除了從苦痛中學習,是否也有好的方法

慧知法師課堂當中提到,苦痛是修行的方法之一,可以讓我們用環境來讓我們改變,而我也從大師的故事中,想到另一個方法,記得星雲大師曾說過一個故事,以前常常會跟犯錯的小沙彌,因為做錯所以罰抄寫經文或是念佛,但這明明就是好的事情,為什麼要用罰,而不是罰他們不能做,不能念佛,讓他們無法感受這個好,才是一種處罰,所以讓人感受到這個習慣的好而喜歡上,是否也不失是一個好方法。

這不禁讓我想起一本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也有提到,人每天的活動中,逾60%是習慣,而不是自己主動的決定,而書中習慣的定義,並不是我們常說什麼習慣而已,而是很廣泛的,不僅包含習性反應、思維方式、行爲舉止,還包括像是看待某人某事的印象、面對突發狀況而展現的情緒等,背後也都是習慣在操控。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就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當習慣成形後,人腦便停止全心全意參與決策過程自然產出,所以若是我們要有一個好的自己,不一定要去對抗壞的習慣,而是可以重新去意識與建立一個好的思維及行為,這不就是佛法告訴我們六度波羅蜜的方法,來進行身心的一種覺察、反思與實踐。

這就讓我想到之前自己遇到的一個狀況,在公司上班時,有時候會因為電話太多,而心情很容易出現浮躁,而不小心用比較不好的口氣說出話來,當我覺察到的時候,便開始思考能不能建立一個好習慣,來對抗這個狀況。後來我就開始,讓自己在每一通電話的開始,還沒有聽到電話時,就用輕鬆有趣的口氣說話,就主動的把自己的情緒變好,便比較不會有不好的口氣,當發現這個方式有效時,就儘量刻意去練習,讓它成為生活中的習慣。

主動建立好的思維與行動

從這個過程當中,就想到我們該如何讓自己建立好的習慣,去行波羅蜜多呢?在力挺自己的12個練習》有提到一個很棒的方法,稱之為HEA法則 ,想與大家分享:

第一步:啟動階段 (Have): 在平常行動時,讓自己有多一些正面有益的經驗或,不論是從多關注還是刻意創造。因為我們人腦喜歡在意負面的事情,而忽略正面的事情,若我們的引導自己多去關注,就能看到周遭的寶石

第二步:豐富階段 (Enrich): 找到還不夠,還要能轉化到我們的感受,也就是當事情發生的時候,要停留在這種經驗上,不僅是讓經驗變得豐富,且能夠充分感受到這種經驗。目的是讓大腦能夠吸收 促發與敏化,提高大腦製造記憶,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方法可以像是加強時間、強化體驗、拓展感受、體驗新事物。

第三步:吸收階段(Absorb): 刻意去感受這種經驗,是什麼樣的原因讓自己感覺很好,是什麼讓我們感到愉悅,是什麼樣讓我們感到開心,幫助別人或世界的感覺,讓好的記憶不斷地進入到我們的心中後,感受到帶給自己的希望與好處等等,讓這種經驗能長期記憶下來。

以上的步驟並不是要我們緊緊抓住經驗,而是感受到自己的覺察與改變,讓它在我們的身邊,這能讓我們感受到更多的幸福與產生慈悲之心



記得最近家人因為開刀後,生理與心理都會產生一些影響,譬如有一次我們問他需不需要吃什麼樣的東西,他直接就是回答,不吃難道要餓死等死嗎?當下我們會覺得怎麼這樣回話,但我自己不斷地學習感受之下,看到的反而是它內心中的無奈與害怕,所以不由自主會升起更多的慈悲心,反而自己沒有特別的生氣,而是去思考能夠怎麼樣的幫助。這也就是上述所說,運用學習神經心理學,植入到我自己的內心,但發生時會主動的帶到出來,去養成好的習慣。

這也是星雲大師所說的:「慈悲不是拿來審核別人的一種標準,而是拿來不斷地自我實踐的。」這才是一種佛法給予我們的生活般若智慧

2021年6月17日 星期四

般若心經的第一堂課 - 從 「觀自在」 中看到《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

 

《心經》,一本最知名字數最短的佛教經典,雖然用語簡潔,但卻把佛教的要義及宇宙人生的真理講得極為透徹,但也因為如此,心經也包含了很多深奧微妙的道理,讓我無法真正的理解,因此當得知慧知法師開設「般若心經與人間佛教」系列課程時,便趕緊趕快拿下,果真在第一堂課,便有了很多的體悟。

其實在第一堂課當中,我並沒有寫下多少的筆記,但腦中卻不斷地在打轉,或許剛好與上週閱讀完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書籍《被討厭的勇氣》,當中許多的觀點有很多相同之處,但兩人時間差距了兩千多年,且佛陀之道更為深入,因此特別想在本篇文章,提出我的所學所思及體悟與運用。

慧知法師在第一堂課,大約解說了《心經》的粗略分段,卻讓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心經的結構,能一層一層往內擴展,從包含一切的頭四句話,向內說明色與空的關聯,到空相再到十八界,行般若波蜜多到無罣礙涅槃,到人之利益,真的讓我有很大的收穫。

摘錄自慧知法師的課程簡報


我們怎麼樣才會自在


從文中開始說起,便說到了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何謂「自在」?在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當中,說到人所謂的自在,是要懂得「課題分離」。關於自己的人生,要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別人對於我們的評斷,我們無法干預,當我們太在意別人的眼光與說法時,我們便會生活在別人或社會的觀點中,而為了獲得到更多的認同,就無法找到有價值的自己人生。

有很多人以為「被討厭的勇氣」是指勇敢做自己,而不要去管別人想什麼,但其實阿德勒認為,人生的終極目標是「接納自我」、「信任他人」及「貢獻他人」。
為什麼要接納目前「能力有限」自己,才會不斷「精進」,要用「平靜」的心,接受無法改變的各種因緣,而對於可以改變的事物,抱持改變的「勇氣」學會行動。

將「對自己的執著」,轉換為「對他人的關心」,才能與人建立好的關係,最後一定要透過不斷的貢獻他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一直找到人生最有價值的自己,其實世界並不複雜,複雜的是自己的心。





觀自在菩薩要提醒我們的事


關於上述的內容,心經用「觀自在菩薩」就很清楚的表達出來,因為「觀自在菩薩」,就是一尊以「別人」的苦難為優先考量的修行人。雖然曾因世間大眾的妄想執念無法擺脫,而繼續不斷輪迴於五濁世間,而起了退心。

但在阿彌佛陀的指引中,成就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能用千種方式及視角,用更多的方便自在來擴大自己。也就告訴我們,生命當中得要學會不斷地放大自己,當自己遇到問題時,是有更多的選擇。


這與阿德勒提出的「目的論」類似的意思,當人若覺得自己可以得到,便能找到千萬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但反過來若覺得自己不行,也會找各種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無法做到。簡而言之,人想做什麼都是可能的,不要歸咎於條件、環境等等理由,把自己困住,所以人生是有選擇的。


也因此人生所有的「幸福」與「不幸」,其實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所以為什麼要用正確地思考觀念,因為這會影響到人生採取的思考或行動的傾向,也就是看影響了我們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佛法才告訴我們「正知正見」與「善知識」真的很重要。



摘錄自慧知法師的課程簡報



玄奘大師的取經之路


像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記載,玄奘大師取經之路時,遇到生病的人放下執念協助病人,又或是五天四夜都沒有喝水而無法前進時,不斷默念觀音及心經,堅定自己的信念,之後變出現許多的因緣來成就取經之行,

就好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最有名的那句話,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其實是因為堅定信念,才能夠讓因緣成就。

法師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污,慜將向寺施與衣服飲食之直。病者慚愧,乃授法師此《經》,因常誦習。

時行百餘里,失道,覓野馬泉不得。下水欲飲,袋重,失手覆之,千里行資一朝斯罄。又失路,盤迴不知所趣,乃欲東歸還第四烽。行十餘里,自念:「我先發願,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今何故來?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於是旋轡,專念觀音,西北而進。

是時四夜五日無一渧沾喉,口腹乾燋,幾將殞絕,不復能進,遂臥沙中默念觀音,雖困不捨。啟菩薩曰:「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此為苦矣,寧不知耶?」如是告時,心心無輟。

經數里,忽見青草數畝,下馬恣食。去草十步欲迴轉,又到一池,水甘澄鏡澈,即而就飲,身命重全,人馬俱得蘇息。

                                                  以上皆摘選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經文


慧知法師告訴我們「犯錯的心」與「開悟的心」兩者等無差別,每一個遇到困難的當下,就是頓悟成長的機會。阿德勒則提到,人生決定於每個「當下」,若對現狀不滿意,應該要有「捨棄現有生活型態」的決心,一旦改變了,你和世界之間所有關聯和行動也會一起改變。



從做節目當中,體悟到的【自在】

最近生活當中,對於這個觀念最有感覺的,應該是開設一個「無事惹塵埃 」的Podcast 節目,起因從過去這幾年,體悟到佛法很多的義理觀念,對於年輕人來說是非常有用的。特別是當人生遇到困難、逆境或是抉擇時,是一劑很棒的強心針與指南針,許多佛法中所提到的修行之道,對於我們人生也都很有幫助。


但或許礙於佛法道理較艱深,又有許多的誤解或不理解,才會讓年輕人覺得有距離,看到星雲大師不斷使用一般語言來教導我們,如何將佛法實踐於生活當中,便開始想自己是否能有什麼行動,來改變這個處境,能用年輕人的語言與生活,讓年輕人對於佛法有不同的認識或體悟,而開始有興趣來學習,便開始有了成立一個Podcast 節目的想法。


但成立一個節目確實沒有這麼容易,可以看我曾經寫過的一篇文章〈想要開設Podcast 嗎 ?你得先想清楚這三件事〉就知道有那些挑戰得要度過,成立後也知道,自己可能會被許多人的回應或是觀看數字,而內心開始有很多的影響。但因為了節目得閱讀更多的書籍及佛經時,無形不斷地開始覺察,進而實踐如何用更「自在的心」來面對這一些數字與外境變化影響。




譬如剛開始有數字出現時,我學會等待更多的因緣,不急不慌把重心放在觀察大家的反應,來調整節目的內容與方式。面對疫情的發生,我們也學會調整心態與方法,觀察生活中的起心動念,懂得該如何調適自己,種種的一切,就從發心發願,有勇氣讓自己從行動中獲得到的改變。

這似乎也是體悟到慧知法師在課堂當中,不斷提醒我們,其實《心經》相對於阿德勒的思維,是用更高的角度來覺察我們自己的內心與世間萬物因緣觀:先從「觀」來覺察我們的內心與行動,從「行」六度般若波羅蜜之道中,「照」見自己的五蘊內心,進而「度」一切的苦難,所以《心經》用「觀」一字破題,帶領我們走入心的宇宙觀,也就是星雲大師所說《心經》是一條通往自心的道路。





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培訓課程

 

◆ 講師資料

    關於我更詳細的資料


◆ 講授主題






  出版作品




我的情緒我作主

這是一本從認識情緒到認識自己的一段旅程,從認識情緒到情商,如何提高情商,再到覺察各種情緒,及該如何應對及轉換,希望當我們的情緒感受湧現的時候,我們不僅能感受得到, 還要有能力去調整自己的步伐,幫自己的情緒找到出口,才能一起邁向更成熟的大人。


向名校學習的人生必修課

書中的內容是從世界名校中找到一些非常受歡迎的課程,從中歸納出一些適合學生的學習四門課程:包含「人生未來規劃」、「打造幸福方法」、「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及「生命意義及生死課題」。
書中除了有系統的整理出學習課提,也藉由問題來提升自我覺察及學習提問的能力。最後在書本中加入一些名校教授們分享的實踐的方法。希望從透過生命課題的功課當中,大家能成為一個自信且有智慧的人,勇敢邁開步伐,成就出一個最美好的美麗人生。


Podcast 節目 - 無事惹塵埃歡迎收聽




  新聞報導

引領政大附中學子從服務看未來與希望 (2021.12.20) 

台北醫學大學從國際觀看生涯規劃 (2021.03.24) 

三好校園實踐學校典範分享研習 (2019.12.23)

天母國中正當休閒圓滿夢想 (2019.04.28)

生活書香化 用心經營讀書會 (2019.03.26)

超級青年演說家 打造真善美世界 (2018.12.30)

二○一七年新聞寫作暨攝影研習營  (2018.01.08)

親職教育 親子開心玩桌遊 (2017.11.04)

青年講師陳俗均演講 明倫學子從頭笑到尾 (2016.03.12)

中區佛光青年教室PART2 從企劃談創意 (201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