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星雲學說與實踐閱讀心得

       這本書是滿義法師繼2005年所發表的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後,又一本敘說著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在學說與實踐上的代表作。相較於上一本書,這一本書的內容敘述著人間佛教的義理是建立在釋迦牟尼佛的學說,而不是由誰所創立的。這本書的內容是建構在四項論述之上,1.佛性平等 2.緣起中道 3.自覺行佛 4.轉識成智,而剛好相對應的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及善美的」人間佛教釋義。大師認為每一個人都有本具,但因為世間所有的因緣,而示現「苦空無常」,也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緣起中」道的智慧,了解「緣起性空」的諸法實相,建立「空有一如」、「真俗不二」的中道觀,且將其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透過自覺與行佛的實踐,最後「轉識成智」,才能圓滿生活。


       這本書說對我而言在人間佛教的觀念上有很大的學習,一直以為人間佛教所指的是,佛陀所述說的要理或經典,都過於艱深,因此大師認為佛法就應該通俗化,用大家能接受的語言或方式,讓大家理解並明確的方法實踐之,就學術性較無深度。然而在本書當中,將大師所解釋的人間佛教「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所包含的佛法的要理及其背後所蘊藏的意義及佛法要理解釋清楚,不僅讓我對人間佛教有新的認識,更對於大師所要直承佛陀的「示教利喜」的本懷,如何將佛陀的「聖言量」做為基礎,並且有具體可行實踐之道傳化為人間佛教,感受到大師的用心及智慧非一般而及,對於處在這樣正信佛教的道場,更有信心。

雖生不平等 但佛性平等

       本書中第一部分是在說明「佛性平等」,雖然每個人皆有佛性,然而卻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才能開悟成佛,中間的過程因為我執而無法開悟,也因無法開悟,才感受到世間的「苦空無常」,但佛陀雖用「三法印」解其意,但卻也用「四聖諦法」告訴我們「轉凡乘聖」之法,所以佛法的用意是在於「示教利喜」的本懷,也因此人間佛教從來講的都是「本諸佛心」,不說苦而是該如何才能找回真實的真我,找到自我的肯定及信心,大膽地說出『我是佛』後,而行佛所行、為佛所為。大師書中說到世界上其實並沒有所謂真正的公平,雖然我們說「佛性平等」,但卻因果差別,每個人的福德因緣都不同,自然果報也不相同,所以世上沒有所謂的公平,公平只能靠我們自己的心去平衡,當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時,並然懂得去累積我們善的因緣。

       當今的許多青年,在網路上認為世界對自己的不公平,用言語等方式來批評、攻擊甚至傷害。其實「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成功的人成功必有他累積因緣善的果報,抱怨環境並不會對於現況有任何的善的改變或是成功的改變。我們該學習的應該是成功人的成功之法,而非成為所謂的酸民。我們不缺抱怨的人,只缺捲起袖子幹活的人。如果我們無法改變,那就不要「說三道四」,如果可以那就實實在在做事。這也是為什麼星雲大師對於一些傷害的言論不計較,而繼續為世界的真善美而努力。身為青年的我們,更應該學習大師的精神,不成功的時候,相信因為我的福德因緣還尚未成熟,所以更該繼續努力,總有那一天,當時機因緣成熟並水到渠成。所以我們更應該懷抱著「我是佛」的精神,認真地利用修道來改變思想、觀念及行為,如果人人如此,則世界大同不遠矣。相信我們有這樣的能力,擁有改變未來世界的力量。

緣起中道  事出必有因

       第二部分說明「緣起中道」,提到佛陀所說的「緣起法」,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是因,如是果」,一切都有其必然的因緣與果報。「緣起性空」就是佛法的根本,所有的事物沒有「獨存性」與「永恆性」,故佛法說「無常、性空」。也因為「性空」,所也才有辦法「萬緣」,這也說明了「空」與「有」的概念。大師提到「空有一如」的概念,人生要有空才會有,世間凡是來了不一定要覺得歡喜,去了也不用覺得可惜,無看似有,有也看似無,因為一切都是這樣的緣起。也因為看得懂「空有」,就學會的「緣道中觀」,懂得「真俗二諦」,懂得「煩惱即是菩提」的概念。這讓我學習到大師的用錢觀,其實金錢本來就是因緣來,因緣去.重點並不是在於金錢的多寡,有的話用在大眾,用了可能錢也會會再來,沒有錢那就沒有錢,有錢那就有錢,不要被金錢的大小給執著,而應該是該如何用於大眾,才是「以無為有、以空為有」的人生觀。

自覺行佛 見心明性

       第三說到「自覺行佛」,也就是大師認為,以行佛為修行,生活中得要奉行佛法,才能得到自覺,當自覺了才能落實在生活中,佛法才能走入人間,這也就是「菩薩道的實踐」與「菩薩的菩提心」。所以青年的活動,才是希望能從活動中去持「戒法」發覺本性,再從「發心利人」來行佛,這也是人間佛教的修持與內涵。而非只是在經典或是禪坐中學佛,必須從「戒、定、慧」三學中學習.這也是從活動中、生活中去「反求諸己」,而被非一昧要求順利。學佛就是開發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具,誠實的面對自己、認識自己,但這一切只能靠自己,唯有自覺,才能成佛。這也跟四聖諦一樣的觀念,人生就是斷集、除苦、修道,最後到入滅的解脫之行。

轉識成智 習慣才是自己的

       最後說到的觀念就是「轉識成智」,在本篇中,用很大的篇幅來解釋「八識」的概念,說明學佛最終應該要將有「成見的識」轉成「智慧」。大寶積經說到「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是修道者應所「依止的正法。因為識是有意識的,十二因緣中說到這樣的概念與因緣,然而智是「般若自性,才是解脫的要道,其實「唯識學」是一門很多名相的概要。但是在文章中,大師用很多簡單的譬要來解釋八識之間的關係,也一再地強調第八識「阿賴耶識」對於生命的重要,一切的因果「生生世世是永恆的」 ,我們的最終學習就是要將這「阿賴耶識」轉成智 。所以大師在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一個字在於「轉」,「轉苦為樂 」、「轉迷為悟」、「轉邪為正」。只要我們心中有慈悲, 我們就能包容世間的萬物;只要有智慧,就能洞察世間的一切;只要有禪定,就能安定身心;只要有菩提心,我們就能面對世間的一切。這也是大師無論是在言語、文字及行為, 都不斷地轉向正向思考 。這就是「人間佛教 」,就是在散播所有真善美的種子, 都在教會我們如何正面積極, 幫助我們找到安身立命之處圓滿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