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的第二篇, 想要來跟大家分享在這次活動中觀察及學習的心得 。統計了一下,參與八次的國際會議,很湊巧的海內外的次數剛好各半,然而到底有什麼樣的不同與學習,我想我就從這次的馬來西亞行來說。
我把它分為四個部分
1. 尊重包容的馬來生活
2. 同體共生的民族交流
3. 自利利他的弘法故事
4. 自覺行佛的義工之行
1.尊重包容的馬來生活
身在台灣,因為地域及歷史的原因,我們較少接觸與我們不同民族的人,說完全不同語言的人,所以我覺得台灣人對於文化及語言的敏感度相較於大陸地區的多國家的環境下便低了許多
。因此每一次當國青在海外時,總是在活動前多做一點準備功課,研究當地的地理歷史跟文化,且滿懷著期待到當地去感受該國家不同生活的步調、文化的差異及當地的美食。
馬來西亞帶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多種族文化的國家,信奉回教的馬來人為主要的人種,因此身為非主流的華人必須特別的團結且有強烈的宗教信仰。這樣的準備過程讓我感受到台灣人真的是很幸福的,有太多的東西我們已經認為那是一種理所當然。理所當然地不知道什麼叫做種族歧視或宗教限制,更不知道什麼叫做種姓制度。也因為這樣的舒適環境漸漸的流失許多的傳統文化,當然也少掉了培養學習多種語言的競爭力的機會。
到了馬來西亞之後,果然每一樣東西其實都成為我的觀察研究的興趣。每一次的寺外旅遊,就纏著大馬青年狂問問題或狂試食物,不僅僅是種族文化、交通、習慣、城市建築等等,連房地產、2020經濟計畫有的沒的,都成為我詢問的內容。且在這次體驗馬來西亞的生活當中,有很多的新鮮嘗試,也要體驗及適應很多的不習慣,譬如我真的不習慣的就是沒有衛生紙跟垃圾桶的廁所及高速公路有太多影響速度的東西如超級慢的收費站及防速障礙條一堆。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學習反思著兩件事情,這也是我認為一定要到海外青年會議的原因。第一學會尊重與包容與我們生活環境、風俗習慣、語言文字、思惟方式的差異的種族與生活,去除我相、人相、眾生相的我執觀,包容異己的不相同,人種無高低之分,若世界人人如此,則世界大同不遠矣。第二學會珍惜幸福的環境,有很多習慣養成,是因為環境、文化、教育所培養出來的,本來就無所謂的「理所當然」或「應該如此」,如果有那我們應該懂得珍惜且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如此才能喚起世人彼此的關懷與共識。
每一次的國際會議,主辦單位一定會將不同國家的人編為同一組,除了能認識不同國家的人外,也在團務上提出不同的看法與問題進行交流學習之外,更也是讓我們有機會進行同體共生的團隊生活與交流。但每次到海外的中華團,總是習慣著與自己人一起行動(這一次大馬行這個狀況算少,因為大家都會講華語阿!
),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語言的隔閡,特別是在「英文體系」的國家,大家總是害怕著自己英文講不好無法溝通。
但我常常舉這樣的例子,如果一個會講很破中文的外國人,請問大家會嫌他中文講不好嗎?所以有時候放下我們的想法時,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譬如印尼的華人開會都講福建話,會議紀錄都寫英文,這到底是哪招。這提醒了我常常就是我們自己的「認為」阻礙了我們學習機會,不要讓「習慣的舒適圈」阻礙我們跨出去勇氣,所以下次我要跟大馬青年講廣東話。
但我常常舉這樣的例子,如果一個會講很破中文的外國人,請問大家會嫌他中文講不好嗎?所以有時候放下我們的想法時,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譬如印尼的華人開會都講福建話,會議紀錄都寫英文,這到底是哪招。這提醒了我常常就是我們自己的「認為」阻礙了我們學習機會,不要讓「習慣的舒適圈」阻礙我們跨出去勇氣,所以下次我要跟大馬青年講廣東話。
這次在會議中,令我印象最深刻之一的活動就是亞洲聯誼晚會,除了第一次看到有三種語言共同主持的晚會,讓我感到溫馨與體貼外,那種民族之間互相交流的表演,不分你我的民族情誼,用音樂、舞蹈融合為一家的景象,彷彿就是一個世界大同的世界。在那個當下體悟到我們的社會、宗教、政黨如果都用自私的心來應對每件事,到底對於我們的人生跟社會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雖然我們以為自身事外,對我們不會有影響,但這個世界就是共業、同體共生,是無法排外的。世界如果人人都用包容,接納世間的一切,以無緣同體的慈悲心、自他不二的平等心來包容對方,消弭仇恨,我們才有可能有美滿的人生。
3. 自利利他的弘法故事
在這次的課程中,有一堂課非常的特別,是由馬來西亞總住持覺誠法師帶領著四位師父,一起分享著出家的因緣跟故事。對於一般人來說認識的朋友中,有一位出家眾真的就非常的驚奇了,但對於處在佛門中,出家的朋友其實真的不少,每次知道那一位朋友要出家了,真的內心非常尊重及景仰,願意放下身邊所有的一切就為了眾生,我真的沒有勇氣發這樣的大願心。
很多人可能想著什麼樣人的才會出家,可能是窮困瞭倒、感情不順、事業挫敗等等,但在這些出家師父的故事中,聽著有人有上市上櫃公司的繼承、也有著博士的頭銜,還有著令人稱羨的工作,為什麼會願意走上出家這一條路。那就是為了「弘法利生」這四個字,懷著這一顆菩提心的願而已。出家這一條路其實真的很不容易,父母兄弟姊妹的親情攻勢,還有一堆從來也沒見什麼面的親戚來說三阻四,那個願心要有多堅強。平常的我可能發了一個願,遇到幾個芝麻綠豆的小問題,就退了道心。每一次聽著這樣的故事或是成功人的失敗過程,就會回問自己,「成功如果有這麼容易,那這個應該就沒有什麼價值了」。佛法中說到願不虛發,不就是告訴自己「困難從來不是要打敗自己,而是一次次的考驗自己的願心有多堅強」。 這些師父的故事告訴著我們,人就是應該要從自他的生命中發心利人,從服務奉獻的過程中,活出價值與意義,在每個人一定會遇到的那一天,能開心的圓滿生命,生命的意義在於服務大眾,生命的價值在於成就大我,安然地離開。
4. 自覺行佛的義工之行
這次的活動最過於特別的莫非就是能去吉蘭丹的災區服務,圓了我一個不能去公益旅行的機會。去之前我就問了自己要在過程中體會到什麼 ? 「發現自己最受不了的會是什麼」「不能洗澡還好吧,上次車禍不就快一個月不能洗澡」「很多昆蟲啥在身邊被盯吧」「去體會缺少要珍惜,我現在也知道要珍惜阿」「沒啥食物吃也還好吧」等等想法出現在腦海中。
到了災區時與自己的對話過程中,我終於發現了另外一個自己。我們先到了一對姊妹的家中,幫忙重整家園。從跟他們的對談中絲毫沒有任何悲觀的想法,還認為這次的災難是天神對他們的處罰,可能因為做錯了什麼事情,所以就應該去接受面對它。在那一刻的當下,我看著這樣的環境,我問了我自己,如果發生這樣的狀況,我會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
在這樣一段反反覆覆「自覺」的過程中,一直持續到隔天到災區住戶去探訪。我們常把「同理心」放在我們的想法裡,但如果身處在這樣的狀況,我們真的能給他們什麼,他們又需要什麼,我們該說什麼樣的話來安慰或是給予力量,或許陪伴、傾聽就是一個最好的支持動力,才真的是同理心的示現。
到了災區時與自己的對話過程中,我終於發現了另外一個自己。我們先到了一對姊妹的家中,幫忙重整家園。從跟他們的對談中絲毫沒有任何悲觀的想法,還認為這次的災難是天神對他們的處罰,可能因為做錯了什麼事情,所以就應該去接受面對它。在那一刻的當下,我看著這樣的環境,我問了我自己,如果發生這樣的狀況,我會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
在這樣一段反反覆覆「自覺」的過程中,一直持續到隔天到災區住戶去探訪。我們常把「同理心」放在我們的想法裡,但如果身處在這樣的狀況,我們真的能給他們什麼,他們又需要什麼,我們該說什麼樣的話來安慰或是給予力量,或許陪伴、傾聽就是一個最好的支持動力,才真的是同理心的示現。
我當下察覺到我其實是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一個辛苦一輩子的環境,可能忽然地一下,就這樣消失了。平時我總以為學習了三法印的觀念,照理無常的觀念是在熟悉不過的,但若真實發生時,我有沒有重新再站起來或接受消失的勇氣,我們常常規勸別人接受無常的產生,但若是我們是真的可以放下嗎
? 出現在眼前這樣已破舊不堪的房子,當下我真的覺的寧可拿一張椅子在外面坐著睡,也害怕處在這樣的環境。所以有的人選擇出走,有的人選擇重建繼續下去,我們沒有權力批評別人怎麼樣做才是正確的做法,這就如同在生活中,其實我們很難真的去體會每一次無常、事情的發生,也很難體會放下的困難,因為我們都不是那個沒有退路的當事者。
在這樣的一連串經歷中,我想到大師提倡學習佛法,就是從「自覺」與「行佛」,從生活的過程中實踐佛法,才能體悟到自覺,才能有菩提心的發願,菩薩道的實踐,才能真正的行佛,也就是解行並重的示現。而自覺最好的方式,就是反求諸己、開發自性。就像這樣我在反思的過程中,看到自己雖知佛法的因果,但若非真的從心流出,那依舊不是真實的出自於自性。優婆塞戒經書「雖有無量恒沙諸佛,悉皆不能度脫我身,我當自度」所以大師才會強調,人要有自覺,而後才能自度。學佛就應該開發自己的真心,摘下面具,真實的剖析自己、認識自己、才是真正的學佛。
在這樣的一連串經歷中,我想到大師提倡學習佛法,就是從「自覺」與「行佛」,從生活的過程中實踐佛法,才能體悟到自覺,才能有菩提心的發願,菩薩道的實踐,才能真正的行佛,也就是解行並重的示現。而自覺最好的方式,就是反求諸己、開發自性。就像這樣我在反思的過程中,看到自己雖知佛法的因果,但若非真的從心流出,那依舊不是真實的出自於自性。優婆塞戒經書「雖有無量恒沙諸佛,悉皆不能度脫我身,我當自度」所以大師才會強調,人要有自覺,而後才能自度。學佛就應該開發自己的真心,摘下面具,真實的剖析自己、認識自己、才是真正的學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