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那扇內在的門。不要敲別的門。
河水深及你的膝蓋,但你卻老想喝他人水袋裡的一口水
by魯米
河水深及你的膝蓋,但你卻老想喝他人水袋裡的一口水
by魯米
因為武志紅老師的心理學專欄,每一個系列中都會寫出一首魯米的詩集,才開始注意到魯米這位來自東羅馬帝國的精神導師。
魯米的全名為扎拉爾丁·穆罕默德(Jalal al-Din Muhammad),在印度、巴基斯坦人們稱他「莫拉維
· 魯米」(Molavi Rumi)。魯米出生在當時屬於波斯帝國的東部邊界。童年時為了躲避軍隊入侵,便跟隨父母不斷移居、旅行,雖然沒有就學,但在旅途中陸續遇見不同的伊斯蘭學者,為他日後在伊斯蘭神學、人生哲學以及文學詩作方面奠定了相當程度的水準。
今天想要分享這一本《愛的哲學課》,其中大幅度的篇幅就是談論到魯米定居在今日土耳其的孔亞(Konya),後來遇到一位叫做夏慕士神秘主義的苦行僧人,不僅成為他同性的精神伴侶,也引導魯米創立蘇菲教派(Sufism);他們透過唱頌詩歌和旋轉舞將人們指引至真主安拉的愛之中,並且達到「合一」的境界。
《愛的哲學課》這本書很像是一本日記小說,分別將13世紀與21世紀時空進行穿插,將兩個故事情節敘述出來,有點像是書中書的模式,隨著情節鋪出的四十個「愛的法則」。描述方式是採日記本的方法,在每個章節的前面人名會得知,是從哪一個人物的視角來表達出自己的所看所想。故事情節進行蠻緊湊的,相同的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有不同的觀點,但卻也利用這個方式,將故事不斷的往前推移,對我來說,這是一種很新鮮的撰寫方式。
全書最開始是從主角家庭主婦艾拉開始,她就是一個典型的家庭主婦,在一成不變的步調中,,過著不被重視與理解的生活。但因為開始了兼職審稿工作時需閱讀的一本書稿,而與不曾謀面的作者阿濟茲開始有了電郵往返。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阿濟茲用小說的模式來描述13世紀魯米與夏慕士如何相遇,且引用四十個「愛的法則」的過程與省思。
當時候的艾拉正面臨到變調的婚姻生活與孩子間產生了誤會,因為閱讀了該書籍,且在電郵中不斷的與阿濟茲傾吐心事,從感受到對方的理解,讓缺少愛的平靜婚姻生活的艾拉,平靜的心開始起了變化,除了燃起內心對愛的渴望之外,也在也在平凡的生活中開始有了很不一樣的變化。
閱讀前的思考
我通常在閱讀一本書之前,都會習慣上網蒐查一下心得文,除了想確認這本書自己是否有興趣之外,也會從中大致了解閱讀的方向及心得。然而這本書在網路上的心得文卻不多,即使從書本的封面中,看似獲得許多獎項。自己在閱讀過後來推理一下,首先或許因為搜尋是利用中文,對於華人來說「伊斯蘭教」並非是主流宗教;
再來四十條法則,就數量上其實算是蠻多,每一條法則在字數上並不短且需要深度的思考,對於記憶負荷上非常的困難,並不容易傳頌,且作者並沒有在後面整理出四十條「愛的法則」。這就讓我思考,為什麼作者不出一本書,把每一條一個封面,配上一個圖片,用這個方式來出版。這個方式也可以反過來思考,為什麼每一條法則都需要一個故事來帶出,我自己的體會是每一條法則其實並不太容易真正的去體會出來,其實內容跟佛法很多的義理其實非常相似(後面再來說明),所以需要用一個情境一個當下的思維,產生同理心模式讓這一個法則更有感觸,或許比較能夠說明,為什麼作者用這樣的模式來傳達。
其實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對於法則並沒有很意外的觀念,但對於文字的表達覺得很貼切的表述,或許是因為自己這幾年對於佛法的投入學習,其實在許多的文字當中,都可以看出與佛法的基本教義非常相似。對我來說因為對於伊斯蘭教、古蘭經或蘇菲教派並不熟悉,所以並無法確定自己的思維是否正確,因此想藉由幾條法則,來談談一些佛法的概念與我自己的心得想法。
每一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自己
「我們看到真主,就是看到我們自己的倒影。如果真主帶給心靈的,大部分是恐懼與責難,那就表示我們心裡充滿了太多的恐懼與責難。如果我們看到的真主充滿了愛與同情,那麼我們的心裡亦復如是」~
愛的法則第一條
因此我們的心可以創造出天堂,也可以創造出地獄,世界的一切萬象其實都在我們的心裡。你的心裡充滿了愛,就可以包容的下所有事物;如果你的心充滿了缺點,再怎麼圓滿的事情也找得出不圓滿的地方,因此如何打造出一顆善良的心,或許比如何找到善良的人更為重要。
參考資料 : 中文百科
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常在思考著為什麼需要有艾拉這個角色,如果沒有書中這本書,本身就可以成為一個內容,那作者想要透過「艾拉」告訴我們什麼?我的體悟是,除了因為「艾拉」是現在的人,因此他的生活背景遇到的問題都會跟我們比較相近,會更有同理感。我也覺得「艾拉」其實也是作者想要凸顯出來的真理道路的七個階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