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疫情嚴重,人人擔心受怕,而新冠肺炎延燒至今,全球已有超過1億六千萬人確診與至少350萬人死亡。疫情衝擊的不只是健康性命,還包括了忐忑寂寥的人心,因此這篇文章想提出一個「佛系防疫」的想法。
如果說到「佛系防疫」你想到的是什麼?隨遇而安?又或是無所謂或無作為疫情就會自己消失?其實「佛系」這兩個字一直被誤會很深的,「佛系」是這三四年出現的詞彙,大致意思是指怎麼都行、看淡一切、無欲無求的一種生活態度,但真的是這個意思嗎?先讓我們從菩薩身上找答案。
說到地藏王菩薩讓人想到的,應該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觀世音菩薩其實也早已成佛,但為了救苦救難,所以又到了我們娑婆世界來行菩薩道,度化世人;普賢菩薩發十大願,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發下十大願行,做為修行法門,期能圓滿佛果。從上述的三位菩薩中,都不光自己要擺脱人世苦難,還要去救助別人,這難道是「隨遇而安」或「無所作為」嗎?因此佛教不是只有恬淡退讓的一面,更有精進修行、度化世人所精進努力的一面。
因此關於「佛系防疫」,是想提出來的是運用佛教的觀點,來提醒我們現在可以怎麼做,來一起進行防疫動作。那可以怎麼做呢,想到了在《增一阿含經》序說:「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人尊說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禪智慧力如月初,逮度無極觀諸法。」發心求大乘的菩薩,以六度為主要修行方法,那我們能不能用這樣的方式來做,以下就想針對各項來進行說明。雖然一般在說明六度時,常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但為了方便說明,便想要換另一個順序。
佛法所說持戒,指的是持守不犯戒是修行的基礎,解脫的根本。《大智度論》說:「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恐怖中,戒為守護。」,其實持戒不只是守戒律-「攝律儀戒」,離惡防非外,也還有「攝善法戒」及「攝眾生戒」,就是修習一切善法,才能利益救濟一切眾生。
就在台灣發佈了第三級的疫情警戒開始,都希望大家能待在家中,也因此各種梗圖也陸續出現,博大家一笑,就是提醒大家若沒必要,就不要出門。雖然大部分的民眾皆遵守,且路上確實人越來越少,但還是看到一些新聞提到,有些人依舊用方法來聚集在一起。這便讓我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人依舊不願意待在家中,我猜測原因可能是存在這樣的心理:我不可能這麼倒霉會得到,我得到的機率依然很低,這便讓我想到心理學的一個觀念 - 鄧甯-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鄧甯-克魯格效應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會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優秀。因此,人們常常會低估他們不知道的事情,也因此我們容易低估發生事情的可能性。因此我們應該遵守國家提出的防疫做法,不僅少出門禁止群聚外,也要記得出門戴口罩、勤加洗手、消毒、進入須登記等等作法。有一位資深的護理師就鼓勵大家擁有一個,出外每一個都是患者的心態,才會提升我們的警戒心。
最辛苦的莫過於醫療人員,不論是最前線或是支援,我看到許多身為醫護人員的臉書中,都提到每天都忙碌都幾乎沒有吃飯或去洗手間,但還是有多民眾不斷的抱怨。
或是他們也不敢回家,擔心會讓家人受到感染。其實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存著最大的感恩之心,因為有他們,我們才能不用擔心受怕。
戒律或許讓我們每個人造成不便利、無法滿足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當有更多人能夠待在家裡,我們就是在幫助那些必須出門工作的人,讓他們在外時可以更安全,我們就是在幫助免疫力較脆弱的族群降低感染風險。唯有「我們」每個人一起拉開社交距離,才能降緩病毒散播速度,才能保護珍貴的醫護人員和醫療資源。讓我們一起挺醫護_我們的健康才有人顧,你我待在家,讓醫護回家。
布施
所謂的「布施」指的是「布己所有,施與眾生」,這是攝受眾生的第一步。布施不僅僅只是財務上的布施外,佛法中還說到「法施」及「無畏施」。「法施」施是指以佛法化導眾生,使其得度。「無畏施」是指精神力量的布施,給予苦難者以精神上的慰藉,使他遠離恐怖畏懼;或者自己持戒忍辱,不侵犯他人,使對方免於畏懼。而布施的可貴就是能夠去除怨害,廣結善緣,得到富貴安穩。
疫情發生之後,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上大家總動員,貢獻自己的力量。資訊人員在網路上設計出各種方便的APP或是網站,供大家使用。所有老師們因應這次停課,皆轉為線上教學,許多的老師及家長不知道該如何使用還在摸索,許多的老師及團體,就成立社群,提供許多好的線上教學的方法及軟體,也開設很多免費的線上課程供大家學習。我們也看到凱撒飯店成為專責防疫旅館,耳鼻喉科醫生停業轉為協助篩檢,許多提供大家在家各式各樣的單位,也都提供優惠,就是讓大家能在家防疫,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提供自己的力量,或許我們也能想一想,在我們的身上,我們能提出什麼樣的協助。
這次的疫情可以讓我們仔細檢視了自己擁有多少的資源與幸運,不用擔心經濟狀況,有一個安全的住所,身體健康狀況也是好的,然而這些並不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我們可以遵行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減少自己成為傳染源的機率、可以用各種線上方式關心和支持別人、可以想出各種具有創意的方法分享資源和知識、你可以幫助年邁的族群採買讓他們減少被感染的機會、你可以過濾假消息分享更正確的資訊、你可以提供一個空間好好接納另一個人的情緒,傳個訊息、打通電話、視訊,多一些的關心,來做更多連結,多講講話、彼此陪伴….等等,都是最好的佈施之道。
忍辱
「忍辱」在佛法當中,指的是加諸於身心的苦惱、侮辱、迫害等。忍辱分為三種1.耐怨害忍:受他人的怨憎惱害,而能忍耐。2.安受苦忍:對疾病、天災的逼害,能夠安忍而不退失修行道心。3.諦察法;忍又作觀察法忍,即觀察諸法不生不滅的真理,心能安住不動。
在面對這個全世界的大災難,怕染病而死的死亡恐懼時,便開始出現了許多人類最糟糕的一面。新聞報導著各種搶購物資消畫面,大家怪罪責罵海外回國的留學生或工作的人、責怪確診的人與家人、放寬機師防疫條件的人、跑去萬華喝茶的人等等。
但想一想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評價和指責人的衝動,在這些行為底下,是內心劇烈的恐懼。心理學當中說到,當人深陷恐懼,就會啟動防衛機制,就像穿上盔甲拿著刀劍,開始互相攻擊。當恐懼掌控了我們就開始責備、謾罵、攻擊人,把心中的恐懼宣洩傾倒在別人身上,試圖去找出誰要為此負責。
而這時候的我們,其實應該要帶著同理心去看待這些人與行為,首先面對不要去怪罪罹病者,畢竟疫災的發生,並非是罹病者犯錯所造成的;他們也是這場疫災的受害者,也不要去騷擾或怒罵罹病者及其家屬,那對於對抗災害並沒有幫助。
疫情讓世界充滿混亂與失控,改變我們的生活和人生規劃,讓我們有恐慌焦慮的想法,一定有很多情緒出現,但情緒就是情緒,並沒有對錯與好壞。當我們覺察到這些想法,我們與想法之間可以停頓,多了力量可以做選擇要如何回應。
有恐懼但不需要成為恐慌、憎恨、或是暴力攻擊事件,防疫讓人與人之間被迫拉開距離,但是不需要成為排擠或羞辱他人。而這一切都來自於我們的選擇如何做回應我們可以用善良、關懷、勇氣來做回應。禪定
禪定,指令心專注於某一對象,而達於不散亂的狀態。《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說:「靜慮能生智,定復從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為根本。」禪定除了能止息內心的妄念之外,並且可藉由禪定而啟發智慧。
前面一段我們說到察覺到許多負面和焦慮的想法,這些都很正常,因為我們的大腦是「負面取向」,在過去演化的過程當中,為了幫助我們求生存,大腦會花許多力氣偵測危險和為最壞的結果做準備,這就是為什麼會在只有一點點資訊下,我們就會自己編造故事和負面結論。
所以當危機發生,每個人都深陷劇烈情緒中時,面對許多被限制或強制的行為,
我們要如何選擇如何做回應呢?《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這本書中建議我們幾個方式。
首先我們因為開始擔心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因此我們可以幫助自己回到「當下」。可以練習觀察自己的身體感受,並且替這些感受命名。為什麼要這麼做,作者告訴我們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拉回到當下,去觀察自己的情緒。並且可以思考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自己在乎的是什麼?且可以抱持著好奇心去傾聽情緒要告訴我們。當思考多一點之後,我們就可以決定接下來該怎麼做,可以怎麼做。這其實也是一種禪的概念,去覺知自己的感受,不要被情緒帶著走。
就像是美國克麗斯廷‧涅夫 (Kristen Neff) 提出了「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的概念,比起強調要快樂或正向,更重要是能夠接納自己的各種感受,才會懂的溫柔的自我疼惜,也懂得更同理的去對待他人。
面對相處更多時間的家人,我們也可以在家分一些一起或是分開的時間,到衝突的時候,從自己做起很重要。多數人只要發現自己的需求受到尊重,就能好好傾聽對方的想法,進而輕鬆找出解決之道。
面對因為小孩在家自學而覺得壓力很大,也可以轉念一家人的快樂回憶,但至少可以創造有趣的經驗。這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刻,小孩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此外讀取可信賴的官方新聞、建立每天的固定行程。還有,不要全天候看新聞
精進
精進意思是勇猛勤策進修諸善法,依照佛教的教義,在修善斷惡,去染轉淨的修行過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進。
在群組中收到了一封檔案,內容寫著在家可以做的120件小事,可以學會靜心觀察、運動放鬆、可以重拾美好的事情、可以書寫抒寫、可以獨處對話、可以閱讀或學習、
可以享受一件事、可以完成想完成但沒有時間做的事,可以有無數的事情可以做。
天下雜誌在去年出了一個專題:一個人好孤獨?最焦慮空虛的年代,尤其需要學習「獨處」,其實在新冠疫情打亂一切計劃的忙碌和未知中,不妨可以讓我們借力使力、主動出擊,在獨處的時光裡,重新研發出更好的自己,重拾身心靈的安頓。
「獨處」不是只一個人,而是指刻意專注在自己身上,享受平靜而不被打擾,可以預防自己陷入孤獨的負面情緒。《療癒孤寂》的作者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就說到「懂得獨處,是一個人成熟轉化的必經過程。」因為我們能在獨處中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天賦才能,就能分享給其他人,在社會互動上產生正向能量。
在手機不離身的現代生活,習慣了行程滿檔的生活,不妨可以讓試著自己放下科技的生活,利用時間讓自己的心放鬆下來,可以學習去回顧過去一年感謝自己,並且對於未來做一些規劃,或是享受生活精進自己,又或久違的自我相遇,好好地對話,都是一個很棒的時間運用,讓自己成長成熟。
般若
常見翻譯成智慧,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因此稱為般若。僅在徹悟諸法實相,離一切虛妄而得解脫,更重要的是菩薩以此無所得的般若大方便,廣行六度萬行,而能「一切捨不取施想;持戒不缺而不依戒;住於忍力而不住眾生想;行於精進而離身心;修禪而無所住。」不著一切而具足一切,以完成佛道。
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生命是就各式各樣的經驗所組成的,痛苦與喜悅、失去與獲得、悲傷與快樂,這些就是生命的真理,所以我們可以去學習試著去容納這些不同。或許我們並沒有親人以此好離世,但我們也在歷經一些失去與無常,失去了過往的正常、本來的生活作息和型態、失去工作或人生的安全感與掌控感。
但這個世界本來就有失去與哀傷,讓我們理解到愛與失去、快樂與悲傷,都是生命的一部份,我們要練習的是讓自己可以同時容納這些經驗與感受。能去辨認情感時,這也是一種認識自己的方式,也理解世間萬物的生老病死的現象,我們都在學習失去的藝術,練習活在當下。然後對於還沒精通失去的藝術,我們可以對自己和別人都能多一點寬容,且也因因為失去,我們才理解到那些平凡的生活時刻,是如此的珍貴。
我們每個人各自是獨立的個體,但是在這次的疫情中,讓我們體會到沒有誰是獨立的個體,這個世界是我們的,當理解這個道理時,才不會區分「自己」和「別人」,因為我是我,也是我們。當我幫助你,就是在幫助我自己;當我愛護地球,也是在幫助我自己。「我」的概念並不只存在自己的身體裡,而是存在人群連結裡、存在這個地球上。
「我們並不在同一艘船上──我們正在經歷同一場暴風雨,但是我們各自在各自的船上。」全世界都在經歷新冠狀病毒肺炎這場暴風雨,但是我們各自在不同船上──有人的船是豪華的渡輪、穩固又充滿資源,而有人在獨木舟上即將被風雨翻覆。當我們有許多資源,在能力範圍內分享資源能多幫助人,因為只有當我好好照顧你,也是在照顧自己,願我們都能從我恩的腳度來來對待自己、他人、生態和這個地球
達賴喇嘛告訴我們:「世界無常,而這場疫情有結束的一天。」,關懷有助於生存,憎恨會摧毀幸福,體悟到這個世界的相互依存性,並且展現同理心。唯有篤實與真誠的心,保持心靈的平靜,一定能走過人生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