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5日 星期日

再讀《金剛經-成就的秘訣》之學習 (下)

前面說到《金剛經》是佛陀與座下「解空第一」的弟子須菩提之間的問答,敘述了「一切法無我」及「一切法無空」的「般若空性」,因此星雲大師認為整部經典有四大要義,分別為「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及「無得而修」,而今天的文章就要來跟大家說明後續「無住生活」及「無得而修」的部分。

什麼是無住生活

在這個部分就是要來談我們的心要住在哪裡,我們每天生活都很忙碌,所以不斷的在切換角色和頻道,但我們都很容易執著於「五欲六塵」當中,被自己或別人的各種喜歡所迷惑,活在妄念之中,便會覺得自己的內心是很累的。

何謂「五欲六塵」,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欲望。什麼「睡」也是一種欲望,適度的睡眠休息,能資養我們的身心,但如果貪嗜睡眠,不但空過光陰,而且容易傷身喪志。六塵指的是色、聲、香、味、觸、法,因為六塵的關係,使我們心裡湧現好、壞、美、醜、高、下、貴、賤等分別妄想,讓我們衍生種種執著煩惱,令善心衰減。

曾聽過腦神經醫學專家說過人不是用眼睛在看、用耳朵在聽、用身體在觸,而是用大腦在看、在聽、在觸。這就是說一切眾生所了別、所感受到的,是用自己心內的影像世界,所以我們有苦受、樂受,有得、有失,都是因為自我認知的問題,所以我們不是要去改變外在,而是要去調整自己內心的認知。




所以我們說到煩惱如何產生?「色不迷人人自迷」,色是因緣和合而有的假色,它的自身並沒有善惡的分別,是我們的眼根攀緣外境所造成的結果。所以我們聽到「情人眼裡出西施」,每個人對於西施也有不同的想像,所以如果當老了的時候,你又覺得不美了,所以那是我們的眼識意識妄起造作分別而已。所以六塵向外馳求執取,而產生種種貪染愛著的結果,也因此我們的心若有住,就很容易讓我們感覺不安全、不穩定,且不斷的追求不滿足。

所以金剛經說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我們不住相,就不為妄境所動,內心才能夠清淨自然。那有哪一些無住之法呢,書中就教我們可以學會幾種方式:有「三心不可得」的無念境界、「應無所住」的清淨自在、觀心何在的禪定之道。接下來就替大家說明解釋

「三心不可得」的無念境界

很常聽到金剛經的這一段文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其實金剛經要提醒我們的是時間上雖有有過去、未來、現在之說,但無住真心沒有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分別,只那一念的本來面目,「自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長新」,有何過去現在未來呢?

因此星雲大師在書中提出了一些建議方式,讓我們比較容易去實踐 :

1. 對過去的境界不要追憶 : 若現在的生活比過去好,怎麼會需要執著於過去,所以才經常提起「當年勇」;一個人如果光是回憶當年、回憶過去,就表示他已年邁了,過去也已經無法改變。這也讓我想起如果我們問畫家,你覺得最好的作品是什麼,他們的回答就是「還沒有誕生」。

2. 對現在的境界不要貪著 : 現在的生活有很多人際之間的關係,就不要斤斤計較,才不會患得患失。

3. 對未來的境界不要幻想 : 佛教講「生滅無常」,不要過於幻想「未來」,重要的是把握每一個當下,因為每個當下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計畫常常有變化。

如果能對過去的境界不追憶就是「修定持戒」;對現在的境界不貪著就是「持戒」;對未來的境界不存幻想就是「修慧」。「無念」實際上就是修「戒、定、慧」,
在「無住」的境界裡,對人沒有愛恨,對境沒有貪著,生活裡自能「隨喜」、「隨心」、「隨緣」。


「應無所住」的清淨自在

《金剛經》裡最常聽到的「應無所住生其心」這是什麼意思呢 ? 星雲大師用一個很棒的譬喻來說明給大家知道,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對任何事情或想法,無形中都有很多的假設或假想,所以才會有很多執著,像經濟學常說假設其他的條件不變。但佛學常說,唯一不變的就是所有的條件都在「變化」,但我們無法提出證明,就跟數學要如何提出證明「無窮大」,所以這是一種顛覆我們生活思考的想法。所以「應無所住生其心」就是佛法要我們「不依因」,不住在任何的「假設」,而要解除凡心的種種束縛,所以「應無所住」就是清淨自在的心。

佛法中說到眾生的本性是清淨的、不生不滅、不假外求,所以本性就是本體,能生一切萬法,「應無所住生其心」就是佛性、佛心,這也是為什麼《金剛經》裡要說「無」,而不用應該有什麼來表示。我們的心要住在哪裡?有所「住」,就有所「不住」;「無住」,就是「無所不住」。你的心有所住,就有所限制,就有一定範圍;我們要「不住境」,就是不住在「境界」上,不住在「相」上,不住在「念」上,不住在「有」上,不住在「無」上。

所以書中告訴我們學會安住身心,不要被別人傷害,不要被惡念干擾,不要被五欲六塵動搖的初心,要用「無住生活」來安身立命。

 

觀心何在的禪定之道
心理學中說到:「我不是我認為的自己,也不是你認為的我,我是我認為你所認為的我」。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的形象不僅會被我們認為別人的想法所綑綁外,我們還會不斷努力活出別人眼中認為的自己,所以我們很少會真實的去認識瞭解自己的內心,也無法讓自己真心地活得很快樂。所以在生活當中的許多物質或慾望的快樂,其實是真實不虛的,所以才會說讓人生活感到空虛,不知道人生的方向。經云:「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才會提醒我們法樂帶來的心安自在,應該是我們要學會追求的。

那如何追求法樂呢? 書中分享了一個著名的公案,有人問禪師如何修行,禪師回答:「吃飯,睡覺。」「吃飯睡覺,這等事大家都會啊!所以我們也很會修行?」
「這可大不相同,很多社會世俗的人挑挑揀揀,吃得不甘味;睡覺時輾轉反側,睡得不安心。修行時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樹下,木板地蓆,也都睡得安然自在,這就是禪,是一種歡喜自在。


所以我們可以學會「禪定」,關掉「有所住著」自己,脫離有所住的日常,不再執著於自己的妄想偏執,把心帶回無住自在的清靜菩提,方法有四個 : 

1. 關閉六根賊:六根變六賊決定於我們自己。如果放縱六根,一直對外追逐色身香味觸法等種種塵象,並對這些塵象產生分別,瞋愛與執著,那在六道輪迴受苦,是不可避免的苦果,六根便成六賊。反觀自我,時刻問自己感知,行慈悲喜捨,便能轉轉六根賊為六波羅蜜,自能脫離苦海。

2. 禁遏妄想心:人類因為有思想而進步,但我們也容易在妄想中,忘失自己本性光明,隨煩惱起舞、流輪。因此,吾人應提起正念,遏止妄念奔馳,明白一切事相生滅變化,如夢幻影像,遠離顛倒妄想,才能心無罣礙,遠離一切怖畏。

3. 正觀三毒賊:佛教指出,貪瞋癡煩惱通攝三界,它危害眾生出世善心最甚,讓有情受苦而不得出離,所以稱為「三毒」。我們應該以聞思修正見正觀,知世間苦,樂出世法,拔除三毒根本,才能獲得永恆的利益與安樂。

4. 清淨身口意:要清淨身口意三業,最簡單的法門就是「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業清淨,就能離諸障惑,三業清淨,就能出生力量,人生就能自我健全,自我提升。

「禪定」不是閉關,心若充滿種種貪瞋愚癡、執著罣礙,一樣無法自在安住,要不動心起念,才能明心見性。

無得而修的真義

何謂無得而修,再說明之前想要分享兩個案例,一位非常努力的運動選手,在比賽之前做了很多的準備跟練習,就是為了想要拿下世界冠軍,然而卻不幸在四強比賽中,被對手打倒無緣進入總決賽,在比賽結束之後,他表示早知道就不要努力了,反正努力也不會拿到第一名。第二個故事是一位即將要考取大學的高中生,考試前到廟裡頭去拜拜,期望有好的成績,如果有好成績的話會回饋捐錢給廟裡的功德箱,不料卻沒有考進想進的學校,所以很生氣的跑到廟裡去責怪菩薩,為什麼沒有聽到他的願望,讓他沒有考好,以後不想到廟裡去拜菩薩了。聽完了這兩個案例,你怎麼看待這兩個想法,這也是星雲大師想跟大家分享關於「無得而修」三個很重要的觀念 : 無得,但不要「自以為得」; 無得,但不否認修行的得; 無得,但不能依賴外相。

無得,但不要「自以為得」

所謂的「無所得」,指的是「沒有法可得」,所以我們要提醒自己,常常我們以為自己懂了,了解悟道了,凡事就有了定見、成見,甚是可能拿這個與人較量、比高低,所以自以為「得」的修行,反而成為我們的障礙,所以首先要「無得」才是「真得」,這就像是我們常說的:「滿瓶水不會響,半瓶水響叮噹。」

無得,但不否認修行的得

佛陀要我們修行不執著,但不是不必修行,常看到也不斷的發心做義工,但有時
遇到挫折,就會問菩薩為什麼不保佑自己,我們跟佛菩薩學習,是信仰的增長,是學佛的思維行為,不是要跟佛陀交易,如果有求怎麼能自在。

無得,但不能依賴外相
書中講到一個公案,一山禪師想要跟佛國禪師請法,但卻禪師棒喝,內心期望感到失落,所以他便到山林苦修,一日半夜他站了起來,身子往旁邊一靠,不料卻跌了一跤,原來那裏沒有牆,但他以為有,就在那瞬間頓悟了。因為有人以為有牆可靠,所以有人看著外在東西,以為依賴別人,依靠一些說法或神通就能證悟,而不願意花時間修鍊自己的內心般若智慧,這是就迷信。所以金剛經提醒我們不人依賴外相。




無所住的自在人生

為什麼要無得而修,隨緣而住,就是要免去很多的勾牽,心有所住,執著會讓我們無法真正透徹生命的真正意義,心無所住,所能讓我們不驚、不怖、不畏。不會害怕因緣的改變,知道自己這麼修行是正確的而深信不疑,知道福慧雙修,所以不會質疑別人所說的非正法而不畏。

或許我們會用肉眼看到許多世間現象,而感到懷疑,但有時我們的智慧是沒有佛陀的五眼,看不到更深的因緣或因果,所以是妄心以為的假相,但如果我們以為這些就是我們所認為的全部,而把心住在這些妄念妄相上,對於佛法反反覆覆,忽信忽疑,就無法真正或獲得般若智慧,而無法證得清淨菩提,所以金剛經才會提出這麼多「無」,要我們學會無得、無得、無畏、無住,學習堅實心如金剛,體悟到成就的秘訣,而非用「有」來困住自己的心,從不驚、不怖、不畏獲得清淨自在的自己,也才能夠證得「無所住的自在人生」,一起在人間成就。

再次重讀金剛經,對於許多的想法有很多的改變,也對於佛法又有更深的了解,也歡迎大家一起來閱讀這本《金剛經-成就的秘訣》,相信會帶領我們走入金剛經的世界。


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

再讀《金剛經-成就的秘訣》之學習 (上)

 

隔了好幾年之後,又再次閱讀星雲大師著作的《金剛經-成就的秘訣》,又有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感受,也覺得這是經典為什麼值得隔一段時間後,再次拿出來閱讀,除了因為這些年人生的歷練不同之外,也因為對於佛法的認識瞭解不同,會讓自己有更不同的體悟,會利用兩篇文章來練習讓自己能夠更白話的語言來敘述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也利用輸出的方式讓自己練習,如果有不對或清楚,還歡迎指教。

《金剛經》是佛陀與座下「解空第一」的弟子須菩提之間的問答,敘述了「一切法無我」及「一切法無空」的「般若空性」,因此星雲大師認為整部經典有四大要義,分別為「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及「無得而修」,而若能將這四大要義運用於生活中或職場當中,也都能幫助我們成功,因此下述就要來解釋這四大要義。




為何要無相布施

我們常說到要學會布施,那倒底什麼是「布施」,書中就說到「布」指的是普遍,「施」指的是給予,指的是「普遍的給予出去」,這也說到為什麼要「無相」布施。何謂「無相布施」,就是布施時,沒有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也不求報的念頭。

為什麼要無相布施呢,想一想若當我們有所求得到回報而給予出去,不僅僅是屬於有限的功德,更可能會因為「不如預期」而感到困擾與失落。因此「布施」的真義並不是給予,而是藉由散盡心中的妄想習氣,滅絕煩惱蘊集,所以是要學會放下,才會自在,也才不會執著,也為什麼要「無相布施」。因此《金剛經》強調沒有四相(我、人、眾生、壽者)的執著,也沒有六塵(色、生、香、味、觸、法)的執著。

那為什麼要散盡妄想習氣,其實是要能夠學會《金剛經》裡,一個很重要的道理-空性的本質,那就是世間萬物都是短暫聚合的因緣,也就是世事無常,所以不要執迷在許多表面的虛幻假象,要能夠「借假修真」。何謂「借假修真」?想一想食物有保存期限,所以要在期限前食用,那生命也是相同的道理,生命一定會結束,要在生命之前珍惜際遇,讓自己的生命有更值得的意義,所以才要將自己有的與他人分享。

書中有一段我很喜歡的話來與大家分享: 

生命是一段旅程,若由生命的盡頭回視生命旅程的目的和意義,就會了解物質的獲取,實榮或虛榮的肯定,權位的高低皆是如此,都是一種實現自我理想,落實生命意義的手段或策略,所以要開學會看清楚真義,學會對生命有更精進的直下承當,讓生命更有所不同。

如何學會布施

布施聽起來不難,但真心願意給並不太容易,更不用說「無相布施」,那可以如何練習呢?書中告訴我們,佛法教我們有三種方法來培養我們學會放下:

1. 厭離觀:理解萬物皆有生死離別,提醒自己對身外之外不要起貪著,而願意布施。

2.
慈悲觀
:相信因果的觀念,也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善念慈悲,不願見人苦,
              而願意布施。

3.
菩提觀
:體會其實心佛眾生無差別,所以我們應該尊重眾生而願意去布施。

所以當我們在布施,提醒自己要有這幾種心態:
1.不貪求勝境,應隨緣布施
2.不吝嗇所有,應隨力布施
3.不分別怨親愛僧,應隨喜布施
4.不妄想未來果報,應隨心布施

該如何布施,在《大智度論》中說到,布施有三種

第一:財布施 -  以財物布施給予需要之人,令眾生能生存 :

常聽到有人說,財布施不如法布施,是因為色身得飽足比較容易,但靠外在較無法影響眾生的內在智慧,然而佛陀不就提醒我們不能住相,不住法布施,當我們比較時不就著相了嗎,所以佛陀並沒有否定財布施,也要肯定財布施。

第二:無畏布施 慈愛一切令不生佈畏恐懼,以慈悲解除別人的佈畏,令眾生正信佛法

在我們生活當中,常有看到一些新聞,有人不顧自己的性命在協助或幫助救難的現場,其實這就是一種「無畏布施」。以慈悲之心不分怨親愛僧的隨喜布施,令眾生不生佈畏恐懼,其實這是一種智慧與慈悲。

第三:法布施 講說正法,令眾生開悟覺性,能知眾生心,事理無礙,不顛倒而說法
 
「法布施」指的是為他人說法,能夠幫助眾生斷煩惱、了生死、成就佛道。那有那一些方法可以做呢?《金剛經》有教我們十法行,譬如書寫、供養、施他、宣說及受持等等,換做我們現在的語言,如就像是在FacebookIG上寫心得分享文章好圖畫,好文好影片直播與好友分享、專心從聽演講中獲得智慧,幫人解釋不懂的地方,這都是現在我們更方便且容易的。

 
「大心未發,然是凡夫 即發大心,即是菩薩」我們人人皆可從布施中成為別人心中的菩薩。

 

何謂無我度生

「無我」其實指的並不是沒有我,我就站在這裡,怎麼會沒有我,所謂的「無我」指的是「人無我」及「法無我」, 「人無我」沒有本體自性,譬如常說我可以控制我自己,但美醜高矮無法控制,五我也無法控制。「法無我」是指萬物自然的道理,一切事物皆因緣所生。舉個例子,譬如我現在在講台上演講,是要存在於很多因緣才能成就的,如果場地不行,那演講就不可能成功舉辦;若沒有觀眾,有演講者也是徒然;同理可證只有聽眾,演講也不可能成行。

所以我們來思考一下,這些因緣如何來定義孰高孰低,並沒有那個誰特別重要能夠主宰,且反過來說,誰也都能夠被取代,譬如這個場地不行,那就換另一個場地來成就,這就是並不能把我看得如此重要的原因。

《金剛經》講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沒有覺得你或我或哪個人特別的偉大,就是萬物其實平等,並無無上下高低之分。唯有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觀念時,我們才能放下「自我」,進而發起平等心及慈悲心。

活動的概念也是相同,每個人都是成就活動的重要因緣,沒有那一個組別特別的重要或需要,團長團員也皆是如此;但反過也提醒了我們,有這樣的因緣來臨時也要把握,因為也可能僅此一次,也沒有非我不可,所以我們在活動中該有「無我度生」的概念,學會珍惜及謙虛。




當歌手遇到了無我精神

關於如何利用無我的精神來過生活,我想要用一個我們皆熟悉的行業-歌手來跟大家舉例說明。如果我們說到一個歌手要紅,有時候並不是他不會唱歌,而是少一部讓他紅的歌;同理來說有時候一個目前當紅的歌手,其實可能他唱歌的能力並沒有很強,但他剛好就唱到一首超級紅偶像劇的主題曲,就這樣紅了起來。

假設我是這位當紅的歌手,當具備有「無我」的概念時,就會理解到出名是需要很多的因緣來能成就,所以得學會珍惜這個得來不易的名聲,跟感謝所有願意支持自己的觀眾,也學會珍惜及保護自己的羽翼,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語言談。也要學會謙虛,因為是這些觀眾才成就自己的,所以當我們自己有能力能為社會做公益時,就會讓自己學會付出回饋社會,就譬如像我很喜歡的一位天王-劉德華,就是用這樣的觀念實踐於日常生活中,所以才會贏得好評,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歷久不衰。所謂「無我」並不是沒有我,而是不要讓自己住著差別心當中,這也就是真我,諸法平等的真性。

但反過來說,如果我是目前還不紅的歌手,我也清楚知道因緣和合這個觀念,所以不需要去嫉妒其他的歌手,甚至背後說不好聽的話中傷,因為那是這位歌手他的努力,讓這個因緣出現。所以自已要努力讓因緣成就,不僅僅只是努力學習,提升自身的能力與才華外,也能夠多廣結善緣,當有機會幫助人時,就與人結善緣,因為萬物是同體共生,水幫魚魚幫水,不需要斤斤計較,且還可能連結出更多的因緣,有時候紅起來就是在不經意的時間產生出來。

這讓我想起來獲得2020年的金馬獎女主角及女配角的 「超強阿嬤」陳淑芳,她已經出道超過一甲子,演出作品不計其數,演技早已不容懷疑,但從未獲得任何金馬獎提名的殊榮。但就在2020年拍了兩位新銳導演的片《孤味》與《親愛的房客》,其實以她的資歷,在拍完電影後就不太需要管票房這一件事情,但就是因為她願意提攜後輩,才獲得這樣的演出機會,也在拍完電影後,自掏腰包到各處去推廣電影,就這樣自利利他的精神下,讓81 歲高齡的她登上事業巔峰,演技首度受金馬肯定,成為史上第一位同時獲得最佳女主角與最佳女配角兩項大獎的殊榮,從她身上就看到一個最好的案例,不需要自我否認,認真提升自己及廣結善緣,終有成就因緣的一刻



忍的真諦

書中在這個章節當中,說到要我們學會「忍」的功夫,大家看到「忍」這個字,一定心想我幹嘛要「忍」,不明之事就是要說出來,其實當我們在發心努力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挫折與挑戰,佛法中說到的「忍」,並不是單純我們所想到的忍耐,而是有三種,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所謂「生忍」指的是一個人要維持生命,必須忍受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飢渴苦樂。譬如我要上班,就要早起趕車、忍耐睡眠不足等身體上的疲累之苦。人我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譬如早上可能被老闆念了一下,總不能跟老闆吵架。所以生忍是為了生存在人間所蘊釀的耐力、勇氣,是一種從生活、人際關係的歷練中,自我提升,從中淬鍊出面對困難的智慧與力量。

「法忍」是指對於心理上的貪、瞋、痴、成見,能自我克制、自我調適,把心安住在真理之中,不為生滅所動。譬如你知道這個錢不是自己的,得要學不正當的錢財不能取,學會克制。所以人世間有許多不如意、憂悲苦惱、人情冷暖等,要學會用正確的態度化解、消除,進而轉化。法忍就是一種體悟「緣起性空」,明白因緣果報,通達事理人情的般若智慧。   

「無生法忍」指的是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平等不二,故能達到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譬如你知道老闆給你的任務不合理,但你認為這是一個成長的很好機會,那就沒有所謂忍或不忍的想法,遇到問題也會樂觀的解決,這就無所謂忍或不忍的想法了

 

如何無我度生過生活

所以換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該如何落實呢,書中建議我們一些作法:

1.
提醒自己不分相,要懂得謙虛別嫉妒,也學會尊重眾生,長養慈悲心圓滿。

2.
知道因緣和合的觀念,故萬事萬物都皆有可能,所以莫看輕因緣的力量,要能多廣結善,莫被法所拘泥,行方便法門與人為善。

3.
要看輕自己,從做事做人中提升自己,學會發心立願,但千萬別執著於自我的成就,以團隊的績效為考量,從忍的過程當中,成就自己。

《金剛經》
不是講空,講消極之面,反而是積極地從否定上去建設一個「常樂我淨」的世界 ,從無我、無是非、無苦惱,讓永恆的「真我」顯現出來。


2021年4月4日 星期日

主管,我到底該怎麼做 -《麻煩主管,請不要再找我碴》

 

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魏國的國君魏文侯剛剛過世,魏武侯繼位。那時候魏國國家總理的位子出現空缺,當時魏文侯時期,培養了一堆能臣乾將,但最後總理的位置,卻給了一個前所未見的人物:田文。

所以當時呼聲最高的吳起就非常的不悅,跑去請教田文幾件事:
吳起問到:「統帥三軍,讓士兵敢打敢拼,讓外國不敢入侵,這方面是您厲害呢,還是我更厲害呢?

田文坦率回答:「我比不上您。」

吳起又問:「治理百官,安定魏國百姓,充實國家儲備,這是您厲害還是我更厲害呢?」

田文依舊坦率回答:「我比不上您。」

吳起又問:「鎮守河西,讓秦國不敢東進,讓三晉的其他兩國稱我們為大哥,是您厲害還是我更厲害呢?

田文還是那句話:「我比不上您。」


吳起又問:「鎮守河西,讓秦國不敢東進,讓韓國和趙國拿我們魏國當大哥,這方面到底是您更厲害呢,還是我更厲害呢?」


田文還是那句話:「我比不上您。」


吳起覺得田文不論是在軍政、民政、財政、外交之種種國家大事,樣樣不如自己,所以吳起很不服氣,繼續問田文說:「您既然樣樣都不如我,憑什麼是您做了總理,而不是我呢?」


大家可能會覺得田文應該會被吳起弄的惱羞成怒,卻沒有想到田文竟然好整以暇,反問吳起:「現在剛繼任國君太小,容易被各國欺負,大臣們心思活絡,老百姓對新政府缺乏信任。這種特殊時期,您覺得,國家總理的位子,是您合適呢,還是給我更合適呢?」


吳起沈默了好半天,終於接受了現實。


在新任國君太小剛上任時期,其實國家最重要是要先求穩定,再求發展。如果馬上在國政人事上大刀闊斧,就很容易引發崩盤。所以我們不難理解,像吳起這種優秀且進取的人,一旦上位為了想要證明自己,一定會採取一堆新政,可能導致人心惶惶,把國家不穩定的局面變得更不穩定。

且人們對吳起還會有一種擔憂,生怕他這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狠角色,一有機會就會篡位。
所以這時候求穩定,而非發展時期,反而要找有老成持重、德高望重的人來鎮住場面,資歷反而會比能力更重要。

這個故事讓我們想起了職場的狀況,有時候在收到主管考績的時候,就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明明我比他厲害且更有貢獻,為什麼他的考績比我好,為什麼是他升上了主管這個位置?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在2021年3月剛上市的新書《麻煩主管,請不要再找我碴》,裡頭有一篇文章是談到如何面對「考績」,考績要提高不是一口氣拼命不斷的往前衝,你得先搞清楚主管評分的模式再對症下藥。

書中指出主管在裁定考績時的依據有四種類型:

1. 公平型:這類型主管打考核計分、權重比例完全參照公司的標準制度,平時就會把我們的表現記錄起來,年終時就一條條拿出來進行評分。所以當我們有這類主管時,得清楚知道計分板裡有哪些項目,也可以直接請主管建議,就知到有哪一些具體的行動可以做。

2. 權重型:這類型主管在乎的是實質貢獻而非達成與否,他會從成本、效益、時間…等來做衡量,所以不是多就好,而是知道權重。所以遇到這類型的主管是,得要注意到公司或部分的策略,來依照比例來規劃投入時間和心力。也因為這類主管比較少會主動關懷,所以我們得三不五時來一下跟他高調談論,工作進度和策略思維,讓他對你有好的印象。

3. 感覺型:這類型主管看起來像是憑藉感覺在打考績,看似沒有標準但其實還是有一些原則,像是他們是在工作上比較會抓大放小,不太在乎細節,所以大好大壞的工作表現就是他打考績時的依據。所以我們得要製造一、二個優異絕佳的工作成果外,準備打考績前一個月的工作表現、團隊合作、出缺勤也都會停留在他的記憶中並作為依據。

4. 好好型:這類型主管平時常贏得部屬的心,所以打考績時為了不得罪任何人,就顯得稍佳軟弱,且可能為了團隊中和諧氛圍,可能還會有輪流吃糖的模式來進行考績評分。所以凡事皆以團隊為重的他,我們得要讓自己在團隊中主動給予其他同事工作上的協助,這樣他會為了團隊,而無法給我們太差的考績。

與其把時間和心力放在抱怨、計較主管的不公、或看不慣的地方上,倒不如嘗試摸索找出主管的好球帶,投出好球取得好成績,不是更實在嗎?


看完本篇摘要之後,是不是有一個大概知道的方向與行動方法,讓我們來實踐。這就是我想要推薦給大家的一本新書《麻煩主管,請不要再找我碴》,裡頭一共有27篇像這樣的文章,都是我們最害怕及不擅長與主管溝通的問題,譬如報告一直被改怎麼辦又或是怎麼把想法說給主管聽,且不僅僅只是告訴你原則是什麼,還有實際操作的口訣與實作方法,讓我們更有方向與主管建立一個好的關係。


這本書的作者是莊舒涵(卡姊),她是企業指定頻率最高的溝通力Colors知名講師,我曾經上過卡姊的課程,也是我覺得上溝通力Colors(一種觀察人特性的方法)講的最棒的老師,當學會了這套方法後,對於我自已的溝通能力受益良多。

而其實卡姊也是我的好友,所以當她告訴我,她的新書即將上市的時候,但想要把重點整理出來,可是自己抓不出時間時,我便自告奮勇的幫忙整理資料,既使當時我還有兩週,我自己的書就要交稿了,原因就是我知道這本書的內容對我幫助很大,因此我便做出如上方這樣的小卡圖片,把該當節的內容整理出來。

這個卡片當然除了我看完該篇文章後,把重點整理出來之外,對我自己還有兩個用途,第一在看完該文章後,把書闔上看看自己能不能看著這張圖說出來之外,也可以把小卡印出來後,放在辦公室旁邊,如果有遇到這個狀況時,看一下卡片,想一想該如何應對,我想靈活運用就是這本書給我們自己最大的價值。

這一份卡片一共有17張,如果你有興趣的話
,索取圖卡連結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