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3日 星期二

最棒的一年從此展開- 《最棒的一年:5個步驟,100%實現目標,讓計畫不再是空話》

 

剛過完新年,不知道大家在做什麼 ? 除了吃吃喝喝、追劇看書或出去走春外,有沒有特別的事情。其實我每一年都會利用農曆過年的時間在家做今年一整年的規劃,除了過年時間比較充裕之外,也能夠花時間反思去年做的事情,能作為延續的效應。

目標發願的好處


有人可能在想,到底我們為什麼要做規劃,我想到《勸發菩提心文》中的一句話「金剛非堅、願力最堅」,曾有人問過無相禪師為這句話的意思,無相禪師回答:「人在世間,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們發心走上菩薩道,如果缺少願力,就容易懈怠、墮落,進而退轉道心。因此,學佛應以願力來堅持我們的道心;『願力』是成佛的根本,也是成就一切事物的力量。只要有心、有願、有力量,天下就沒有困難的事,因此《勸發菩提心文》中才會以願力來比金剛。」

《NewScientist》雜誌特刊在《Why am I here》文章當中,曾討論過生活中有「目標感」到底對我們有什麼用。文中提出一份「幸福對健康的影響」,研究者把幸福感分成兩類,一類叫做「享樂幸福感」hedonic well-being,指的是通過滿足自己的欲望而獲得的快樂;另一類叫做「自我實現幸福感」eudaemonia,來自於有目標感的積極生活帶來的滿足和幸福。

這個實驗是讓實驗參與者寫下在一周的時間中,兩者的幸福感有多少次,再抽取實驗參與者的血液樣本及分析基因表達圖譜。實驗結果表示「高水準的享樂幸福感」的人,他們的基因表達圖譜檢測結果不那麼好,反之「高水準的自我實現幸福感」的人,擁有高水準的抗病毒抗體基因。研究者分析自我實現幸福感容易讓人把注意力關注在目標上面,而降低神經系統對於各種負面情緒的反應,這證明有目標感的積極生活會給我們更好的身心靈生活。

挑戰讓生命趣味盎然,戰勝挑戰讓生命意義非凡Challenges are what make life interesting. Overcoming them is what makes life meaningful.

如何設計目標

那應該如何設定目標呢?其實並不是隨便設一個目標就可以了,從下面這兩張圖就可以看出來,設定一個目標失敗率有多高,所以我們應該找一個好的方式來進行規劃。《最棒的一年:5個步驟,100%實現目標,讓計畫不再是空話》這本書中給我們一些建議,就來跟大家分享:







步驟1  將目標寫下來 : 這可以幫助我們釐清想要的東西、克服阻力、刺激自己採取行動外,也能看見自己的進步程度,能將目標的達成率提高了42%。


步驟2  確認目標形式,且將目標 SMARTER 化 : 


作者將目標分為兩種,成就型目標及習慣型目標,譬如我在去年完成台北大縱走七段且拿到完走證書,所以當初設的目標為在2020年12月1日前完成台北大縱走七段。習慣型目標就像是每天早上五點起床或是每周寫一篇文章等等,它沒有明確的實現目標,而是持續進行的,文中也希望能將目標切分為兩種,從大目標到固定小目標,會比較容易完成。

SMARTER化指的是目標在設定必須明確性(specific) 、可計量(measurable)、有行動提示 (actionable)、有風險(risky)、有時間提示(time-keyed)、讓人有興奮感(exciting)、以及相關性(relevant)。

舉個例子來說,像我們想要做一個專門適合給年輕人認識佛教的Podcast 節目,那如果我們目標只寫「成立Podcast 節目」,這個通常就會無疾而終,所以我們就把目標寫成「從2021年四月開始,最少持續一年且每周五更新一次的Podcast節目」。

這裡有幾個特別來說明一下,有風險(risky)指的是目標是需要有一點難度,書中指出:「根據統計目標的困難度和績效之間,呈現線性關聯。」,原因是有時將目標設得太簡單,當達到時便會怠惰下來。

而興奮感(exciting)指的是當有發自內心的動機時,完成的機率還是會比較高。改變來自於一件事,設計的讓自己感到興奮的目標,所以書中建議要問自己「這目標對我有啟發嗎?」或「它能引起我的興趣嗎?我是否願意為了實現它而辛苦工作?」。「追求看起來不可能的目標,常常讓我們真的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即使沒有完全成功,結果我們也勢必有大幅的進步」,這是作者提醒我們,要讓自己離開舒適區,走到學習區裡讓自己成長。


步驟3  找到自己的為什麼

「所有人在起跑線前看起來都很厲害。」因為開始執行新計畫時總是興奮的,但走了一段時間後,「想放棄」的念頭,將會像一首揮之不去的歌曲,圍繞在身邊,所以為什麼要做的動機就變得很重要。

作者提供幾個方法,如記錄我的重要動機,並排列優先順序,因為只有當目標與我們的生命進程、人生價值和其他目標相關時,成功的機率才有可能大增。所以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在理性上對我有什麼樣的幫助,在感性上能多想像,當達成後或沒有達成後,我人生的感受是什麼。

書裡也建議幾個技巧,如把習慣與成就型目標混搭,在融入自己的行事曆中,再設計成清單模式,當完成式可以劃掉,計算出完成度會比較有成就感,而不要算還缺多少,最後找夥伴一起來做,沒有那就創一個吧。


步驟4  定期檢視流程進行調整


可以將目標縮減成1~3個每日任務找方法讓目標可視化或是容易觸發,完成後也可以給自己一些獎勵,又或是可以在公開的平台上獲得好的回饋與獎勵,激發自己願意完成的鼓勵,長期下來便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及肯定自我。


重點不是你的想法,而是你怎麼化想法為行動。
It’s not about ideas. It’s about making ideas happen.






我們的夢想


最後舉例我們想要Podcast節目的計畫來說,我們在將目標切分為「從2021年四月開始,每兩星期錄製兩集的Podcast節目」。再把這五個月要錄製的時間都先規劃出來,就能將明確(specific)、可計量(measurable)、行動提示(actionable)、時間(time-keyed)等都設定出來了。

每兩周來錄製節目,我們也覺得稍微有一點挑戰性(risky)但也不至於太困難,且為可視的短期目標急迫度(relevant)。為了提升這樣的能力及準備題材,我們也要求自己在每周寫出一篇文章,並約定閱讀指定的書本內容,設定出習慣性目標(relevant)。此外,當我們一口氣將器材買進時,也是想提高「損失厭惡」,提升自己願意完成的意願度。

我們願意來做這個節目,除了相信這對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外,也希望能為推廣正信佛教能盡自己的力量。「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遠」。所以我們彼此成為了合作夥伴,希望在這條不容易的道路之上,能夠彼此鼓勵及督促,我們堅信對自己承諾保持正向與積極時,最棒的一年也一定會在我們身上展開。


學習的美好之處,就是沒有人可以把它從你身上拿走。
The beautiful thing about learning is nobody can take it away from you.



參考文章


我的願力是我的》; 星雲大師 ;  星雲大師全集 

《目標感對於健康的價值 》 ; 馬徐駿 ; 世界名刊速讀
今天你立志了沒有》; 維剛; 維剛菁英日課第一季 


參考書籍 


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關鍵少數》之我思我想 (上)


過年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又到了開工的日子,今年特別把握過年的假期,看了幾部很想看,卻還沒有看的電影,其中一部就是《關鍵少數》。這是一部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主要講述1960年代在美蘇冷戰時期,三位黑人女性突破性別和種族的歧視,如何為美國的太空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過往民眾對於她們並不熟知,是隨著《關鍵少數》的上映,我們才開始真正的認識這些重要的隱藏人物。

這三位極具才能且堅強的非裔女性,經由演員的演繹,生動地展現其性格與不凡。雖然電影節奏並不快,但在溫馨與幽默的對話,讓我們看到許多偏見、歧視與種族隔離的荒謬,使我們對於現今社會及職場有所反思。也看到主角的的堅毅與努力,是一部很勵志的電影,相信會帶給大家很多啟發。




Hidden Figures / Theodore Melfi / 2017


歧視偏見是不可能消除


常看電影的我們知道,美國種族歧視非常的嚴重,既使在1863年林肯總統解放宣言之後,事實上黑人並未完全獲得自由與尊重,一直持續到現在。但即使知道或不認同歧視或偏見,不要說勇敢站出來抵制,甚至可能我們也只能默默的允許。而歧視之所以在心理上如此根深蒂固,歷之千年而不衰,最主要的原因這是進化篩選出來的生存優勢。

人類是群居動物,因此我們藉由個體和本群體的關係,定義出“我是誰”; 也藉由本群體和外群體的關係,來定義出“我們是誰”。也因此人類作為群居動物,合群的能力是生死攸關的能力,集體認同感越強,合群的能力就越強,而集體認同感是通過對外部世界的恐懼和仇恨強化起來的。

我們越是一起去歧視、畏懼和仇恨“他們”,“我們”的關係就越緊密。最常見的不就是「校園霸凌」、「職場霸凌」,又或是更簡單的「外貌協會」或「外勞偏見」等等,我們總是會自動的把別人定義後,再進行歸類動作。因此當我們在職場上或生活上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時,不要先把重心放在如何消除不公平的外在因素,而是可以思考我可以怎麼做來突破改變,這也是我從電影當中的三位女主角獲得到的啟發。


偏見就是當你對一個人還不夠瞭解時,就輕易對他下了結論
Prejudice is drawing a conclusion on someone before knowing them.
~ 機械公敵 (i, Robot), 2004 ~ 


世界上有條很長的路叫做夢想,還有堵很高的牆叫做現實


Mary,有工程師思維的人就應該當工程師,妳不能一輩子當計算人員。」
「Mr. Zielinski,我是黑人女性,我不會癡人說夢。
(I'm not gonna entertain the impossible.)」
「我是一個曾在納粹集中營的波蘭猶太人,而現在我就站在太空船底下,它即將帶著太空人飛上星空,我們活出不可能!(we are living the impossible.)
「我問妳,如果妳是白人男性,妳會想當工程師嗎? 」
「如果我是白人男性,我現在就已經會是工程師了。」




這是主角之一瑪麗傑克森 (Mary Jackson)一段與主管的簡單的對話,不煽情批判就直接道出當時黑人女性在職場上的無奈。她是一名人工計算員,她在工作上表現亮眼,也幸運地遇到很欣賞她的才華的主管,因此鼓勵她去申請「工程師」的職位。瑪麗決定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或許現在看起來很正常,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意味着極大的對自我的執着和對社會規則的挑戰,對於她來說也即將面對許多接踵而來的挑戰。

首先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必須得用堅強的意志說服丈夫及家庭,支持她實現自己的個人追求。其次想獲得工程師職位,必須拿到研究生學位,而NASA只承認的學校就是僅收白人學生就讀,「當你快到成功的終點時,他們總是會再將終點線往後延。」因此她又不得不向法庭提交特殊申請,挑戰這個保守南部州的種族隔離規定。

在法院裡,瑪麗不僅提出許多資訊,最後問了法官:「在你審的案子裡,哪一件能讓你成為第一,成為那一個會被人記得的法官呢?」就這樣她拿到了入學許可。當她興沖沖地去參加課程時,走進去後男教授卻開口說道:「這個課程好像不是為女人設計的,我還不知道該如何去教女人」 瑪麗從容不迫地回答:「我想,大概和教男人是一樣的吧。」。不僅僅只是種族隔離,性別歧視也同樣的深入人心。最後瑪麗正式成為NASA的第一名黑人女性航天工程師。


夢想不會發光,發光的是追夢的自己


我在瑪麗的身上看到佛法裡說到「發願」的力量。記得曾經看過一篇佛法文章,提到了「許願」和「發願」有何不同 ? 當時師父回答:「願」是自己的理想、目標,不是許給佛菩薩去幫忙實現的,佛菩薩也不需要我們的酬謝,所以我們要「發願」及「行願」。「發願」是行為的動力和嚮導,「發願」是依願而行,是實現目標的唯一途徑。


所以「發願」是我想要去做什麼,是在因上做努力,是主動發自內心的志向,並且在這個願力的引導下去實踐,靠自己的努力。「許願」是我想要得到什麼結果,是求結果相,把自己的願望寄託於佛菩薩,想靠佛神或菩薩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實現願望。


就像瑪麗決定向法院請願,爭取首開非裔女性到白人學校上課的先例一樣,面對不公平並沒有怨天尤人,而是選擇以不卑不亢、不屈不撓的姿態,爭取以實際的行動來打破社會上的不公平,這才有機會開啟平等這個大門,且可以讓更多人受惠,而非僅僅是自己的欲望而已。換言之,面對自己的夢想如果我們連去嘗試、爭取都不願意,那平等的理想就永遠只是夢想。


佛菩薩並不是萬能的神,而是教導我們覺悟之道的智者,提醒我們該如何追尋真理及調整內心應對外境。每一個人的際遇,都是由於自己的造作,別人無法代替自己去努力。不應該將行動加諸在他人身上,又或是認為神明沒有保佑自己,這都並非佛法上想要教會我們的。


《當幸福來敲門》有一段話,「永遠不要讓别人對你說:你不行!哪怕是自己也不可以。你有夢想,你就有責任去捍衛它」Don't ever let someone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 Not even me. You got a dream, you got to protect it. 


以上是從女主角之一瑪麗傑克森身上帶給我的省思,而這部電影當中還有另外兩位女主角的故事也相當精采,礙於篇幅,將在下一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每個決定都會影響未來的結果,每個結果都是過去最好的決定

Every decision you make now will have an impact on the future ;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now is the best results from a decision in the past.



2021年2月9日 星期二

自律不會讓你成功,讓你成功的是自由 - 《恆毅力的七堂課》


過年又快到了,大家最擔心的問題就是過年會不會又要發胖了,這讓我想到已過世的嚴凱泰先生身前有一句名言:「你連吃都不能控制,那你還能控制什麼呢?」雖然我們知道這是告訴我們「自律」的重要,但過年不就是要吃嗎,難道吃多一點就說我沒「自律」嗎 ? 最近讀了和菜頭的文章,非常喜歡他對於「自律」的觀點,想跟大家分享。


和菜頭一聽當然就知道是筆名,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何許人也,但我喜歡他的文章,總是很敢說真話,卻也有不同的見解。他在自律的文章中提到,當一個人成功減肥時,我們總是會誇讚這個人很自律的去控制食物及固定運動,所以才能夠成功;但當人很自律卻沒有成功減肥時,就表示這個人沒有自律,所以「自律」是以成功論英雄,想想好像真的是如此。



何謂自律


我非常喜歡他在文章中對於「自律」的解釋:自律不是自我約束和自我壓抑,自律並不真實存在,自律是一個人因為內心得到自由,對外顯現出來的樣子。我想要減肥,並不是因為別人或是社會輿論壓力,是我自己想要做,稱為「意志上的自由」。


因為要減肥所以認真做研究,找出好的方式,這是「理智上的自由」。在減肥的過程中,可以隨時停止或繼續,這是在「行動上的自由」。我不被任何東西所綁架,我之所以做這件事情,純為是因為我想要做,我知道這個對我有益,這是一種內心自由。因此當我真心想要改變的時候,其實並不是瘋狂地找一堆方法來自律對抗自己的內心,反而要去沉浸在快樂地當下,所有需要努力堅持自律的事情最後都會失敗。


我很喜歡閱讀,所以買了不少的書,也因為自己閱讀的速度算快,所以幾乎每年都會看完約一百本書。記得上次被訪談的時候,主持人問我為什麼可以堅持保持閱讀習慣,當下我反問主持人,為什麼一個人固定打電玩,怎麼都沒有人問他是如何堅持這個習慣,所以刻版印象就是讀書很痛苦,電玩很好玩,但我就是真的很喜歡讀書跟玩電玩一樣有趣。所以要養成讀書習慣,請先真心誠意的喜歡讀書或覺得對自己真的有益,而不是所謂的找尋各種堅持或要求的方法。


追逐別人的目標,只會帶你到不屬於自己的終點

Chasing other's goals will only take you to places you don't belong.







追逐目標的方法


可是有時候我是真的很喜歡或很想要做,但就是無法戰勝自己固有的行為模式,那有沒有什麼樣的好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實現? 在《恆毅力的七堂課》這本書中,作者給我們提出了幾個建議,讓我們更有機會完成目標。


一. 步步為營


我們要學會區分夢想、目標和步驟:夢想指的是長時間完成,目標是拆成一項一項,步驟是需要每天或固定要做到的事情。先把清單寫出來然後再開始行動,不要專注夢想,要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用來完成目標和步驟,在完成目標和步驟的基礎上,不斷反思和優化行動。


記得去年我想要完成台北大縱走,那是一條台北都會長距離健行路線,長92公里,這個就是我的夢想。而這條路被分為7段路程,就是我的目標,所以我只需要每個月完成一段。為了要有體力及能力,所以我每周固定運動四天,這就是需要的步驟。


. 找出為什麼
 

先試著把想要做這件事情的動機寫下來後,再找出幾條最重要或最有吸引力的,當遇到想要放棄時,不妨拿出來再重新多看幾次,讓自己看見美好,補足能量。

如果你看到別人早起,自己也想一樣,通常這個很快就會放棄了。再找為什麼的理由時,記得不要只有理性,而也許要有感性的部分。


. 更有吸引力

 

把一件事變得有吸引力,可以讓我們不停地做下去,最近常聽到的詞就是“遊戲化”,當我們在做完事情之後獲得獎勵的時候,更容易堅持目標。譬如我為了要讓自己跑步更有成就感,所以我就找了一個網站,可以記錄我的資料,還可以有一些里程徽章可以拿。在得到APP裏頭也都不定時舉辦挑戰活動,也會讓我擁有更想要完目標的動力。


四. 找到好夥伴 


常聽到一句話:「一個人可以走的快,但一群人才走的遠。」所以我們需要找到夥伴一起來做。第一種夥伴是一起向前的,譬如我最近在練習寫作,便找了一位跟我有相同目標的朋友互相約定及監督,每個星期最少都要產出一篇文章,利用這樣模式,便會想辦法達成。另外一種是可以在社群中找到榜樣的力量,讓自己有動力不斷的往前。譬如身旁有許多老師好友,每年都會固定出書,這就讓我有前進的動力跟他們看齊,當自己產生退心時,能與他們聊聊天。又或是張貼文章時,有許多人願意給我一個正向回饋,這些無形中都能給我力量,所以真的要找到一群好夥伴一起向前行。



能改變一切的不是希望本身,而是人們為了希望所做出的改變。

Hope doesn't change anything, but the changes that people are willing to do for hope can change ever










比自律更重要的,是去找到我們內心的自由及渴望,我們的任何行為,都應該源自個人意志想法,而不是外界或他人的要求,才有力量的持續做下去。在達成目標的時候,也才會發自內心的真正快樂,也才能達到真正的內心自在。



如果人生是迷宮,心就是地圖。心愈堅定,路愈清楚。

If life is a maze, then your heart would be the map. The steadier your heart is, the clearer the path.


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

想要開設Podcast 嗎 ?你得先想清楚這三件事- 《開始Podcast》

我在這3 ~ 4年的時間,相較於過去,開始有爆炸式的學習,除了工作需要之外,我也算是一個閱讀種類廣泛的人,除了自己的本業商業金融及教育學習外,對於心理、哲學、歷史及文學都很有興趣。這幾年習慣用大陸的《得到》來大量學習,特別是《得到》裡頭無限暢學的說書及電子書,讓我不斷在文字及聲音當中,獲得大量的多元學習。





第一次接觸Podcast節目


就在一次Facebook刷螢幕時,看到我很景仰的兩位老師
-大人學的Bryan與Joe在錄製名為「大人的Small Talk」的Podcast節目,節目內容除了職涯發展的內容外,也有人際溝通及成長等學習性內容,讓我受益良多。但除了這個節目外,其實並沒有特別喜歡哪一個節目,一直到Bryan在一集的節目中,介紹了幾個他訂閱的節目,便開始喜歡上「敏迪選讀」這個節目。

「敏迪選讀」像是一個「手機裡的國際新聞台」,跟你分享最近重要的國際事件。我自己會很喜歡的原因,除了主持人聲音好聽,也會用輕鬆、幽默詼諧的口吻,讓你不由自主聽完較硬的國際事件,且還會很認真的告訴你這個國家過去的恩怨情仇及事件發生的起因,及她所觀察到的面向及觀點。若再搭配「敏迪選讀」的APP進行每日閱讀,對於國際觀會有相當大的提升,除了讓我極力推薦給身旁好友,也讓我萌生想要開設Podcast節目的想法,因此開始去研究「敏迪選讀」這檔節目,讓我對於開設Podcast節目有一些不同的啟發。




圖片出處:https://www.cerys.co/%E6%95%8F%E8%BF%AA%E9%81%B8%E8%AE%80/

思考1 : 成立節目很容易,堅持下來才是真功夫


敏迪其實是一位紡織業的業務,在還沒有podcast節目之前,他從2018年12月就開始在每週一到週五,用 LINE 傳上千字國際新聞文章,跟身邊朋友分享。每天下班後到晚上就寢前,要花2、3個小時整理國際新聞脈絡,隔天一早6點半起床,開始寫撰寫1500字文章、到8點多寫完上傳,再出門上班。假日又花5、6個小時剪接製作完整的一集Podcast。勞累和拚命度都不輸專業記者,如果沒有熱情,絕對不可能撐得下去的。

在《開始Podcast:千萬收聽製作人教你內容規劃、主持、上架指南》就有提到2018年在Anchor節目平台上發布超過9集的節目只有16%,所以作者提醒我們在製作節目之前,自己要先想清楚下列的一些問題:
1. 我是否足夠喜歡這個主題,讓我一直花時間找內容堅持下去 ?
2. 我是否願意用閒暇的時間來做研究,討論這個主題,甚至晚上做夢都會夢到?
3. 你的節目可能需要一年後才會有一點點的成效,在中間的過程當中,你可能因為時間不足的原因,而要放棄掉一些喜歡的活動,你還會願意堅持下去嗎?

是不是有一種Yes, I do 的感覺,所以在投入之前,都必須先規劃下面的事項:
1. 思考節目的更新率及所需要花費的時間
2. 根據上述的時間規劃,你要如何分配生活中的時間給Podcast 
3. 列出來你覺得會在Podcast中的學習收穫,並想辦法獲得。

在Podcast上非常知名的百靈果,從直播街坊到主持廣播節目,花了五年的時間才熬出頭,中間歷經很多酸民的酸言酸語。主持人凱莉也分享過去的她不愛讀書喜歡往外跑,現在每天都要花時間大量閱讀,也要花時間去同溫層外去聽不同的觀點。「拼命的動力是無止盡的好奇心」這是敏迪所分享的,而我們也得找到自己堅持的方式。

堅毅並非來自於你能做什麼,而是來自於克服了你曾認為辦不到的事情。
Strength doesn’t come from what you can do. It comes from overcoming the things you once thought you couldn’t.




思考2 在廝殺紅海中,得要有自己的特色與風格


敏迪並非專業科班出身的她,當初只想「把國外的事情分享給身邊的人」,而不是在做國際新聞,因此沒有包袱,可以用自己獨特的「觀點」及「表達方式」來呈現,譬如有一集的節目名稱為《我今天要講一個國際版甄嬛傳的故事》,她不同於一般國際新聞寫得很艱深,讓讀者去拼湊脈絡,讓讀者覺得很有趣、也看得懂!

《百靈果》在節目一開頭,都有「華語界最自由的雙語國際新聞」這句話,就是要告訴聽眾,他們不怕說錯話,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是他們的特色之一。另外一個超人氣節目《股癌》主持人謝孟恭,也是用以輕鬆幽默的口吻,解析財經時事與投資市場,透過每日閱讀大量國內外財經與趨勢報導,再消化成自己的觀點。

觀察在這三個節目當中,其實都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 「高質量,講人話,有風格」,這也是要經營Podcast得清楚的一件事情。我很喜歡敏迪分享的一個觀點「今天拿槍射靶,是因為看見了靶,所以才拿槍射,不是因為我們手上有把槍,就隨便射,」若沒有看見市場需求跟痛點,就會消失在每月新增上百檔節目的紅海中。

所以《開始Podcast:千萬收聽製作人教你內容規劃、主持、上架指南》書上的第一章,就很清楚地提醒我們在開設節目之前,請好好的思考下列問題:
1. 為什麽想要做Podcast ,其他的社群媒體平台不行嗎?
2. 為什麼你的聽眾要選擇你的節目,而不是別人的節目?
3. 你讓聽眾留下來聽的節目的原因,什麼是別人所沒有的?

在Podcast的世界裡,成功是無法被複製的,創作者只能自己摸索。找到自己獨特的利基點,鞏固這個利基市場的聽眾,不需要照顧到整個大眾市場。這個是幾位主持人很明確跟我們分享的




思考3 放下得失 學會調整 莫忘初心 


平日我有追敏迪的IG,記得她提到排名一直掉,如果大家有收穫,可以幫她宣傳一下。心裡雖然在意名次,也因為關注她的聽眾相比過去也多了一倍以上,因此她很正面看待這件事情。敏迪曾經在專訪中提到,她曾在文章提到台灣不在東協成員國中,像是被孤立,就有讀者留言痛斥「你們就是看衰台灣的人」讓她感受到難過。但她告訴自己「嫌貨才是買貨人」,反省自己是否表達方式不對,才讓讀者誤解。

《開始Podcast:千萬收聽製作人教你內容規劃、主持、上架指南》書上說到,當遇到負面回應時,最先要區分建設性的批評與辱罵,當遇到辱罵時要告訴自己原來自己的節目是有影嚮力的,但得學會繼續調整。且其實正面的回饋還是比較多的,只是我們容易受少數不好的影響,但說起來很容易,其實並不是如此,因此一直得要找到做節目的初衷。

讓敏迪一直堅持下去最初的初衷,就是希望台灣聽眾能夠學會思考判斷,她認為台灣之所以有這麼多的立場對立,就是不把事情看懂、看得深,就開始下評論。就像一個國際新聞,應該要先資訊收集後,深思熟慮再下判斷,也不去看背後的歷史背景與原因,就被媒體帶著走。喜歡她提到的:「整個台灣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誰過的不好,你可能也過得不好,所以從國際事件見微知著、反思自身。

你是否被打敗不是重點,而是你是否能重振旗鼓。
It’s not whether you get knocked down. It’s whether you get up again.



台灣最感動的,就是一些素人因為自己的理念,而選擇做些什麼去改變,雖然明知道力量微乎其微,但還是願意堅持,這不是傻了嗎?但就是這份傻,開始生命影響生命,真的有人開始不一樣,也期勉自己在未來節目的產出時,希望能堅持持續付出自己的力量。從古至今的世界,不就是因為一個個傻子的付出,才能造就出一直不斷前進的世界。

「如果你不愛你做的事,你不會帶著信念與熱情去做它。」
“If you don’t love what you do, you won’t do it with much conviction or passion."

參考文章:


沒底線又嗆聽眾,百靈果、股癌為何盤據最紅Podcast前三名
她用鄉民角度看國際新聞 《敏迪選讀》真身曝光
Podcast強檔《敏迪選讀》,怎麼讓人聽懂硬梆梆的國際新聞?


參考書本:

開始Podcast:千萬收聽製作人教你內容規劃、主持、上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