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閱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想來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學習
說到了蘇東坡,一般給人的印象就是「大文豪」、「貶官王」,蘇軾寫了很多好的詩詞,反正就不知道被貶去哪時所寫出來的,像《赤壁賦》就鼎鼎有名。但思考一下,如果我是蘇東坡,這麼有才氣但老是被貶官,應該心情會感受鬱卒,甚至可能還有憂鬱症或殺的念頭。但怎麼蘇東坡不僅僅沒有,還很享受生活,所以才有許多千古名菜-「東坡肉」、「東坡豆腐」的出現,這不就是讓我們很直得學習。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裏頭看出,蘇東坡能夠有如此豁達人生、隨遇而安的個性,應該有兩個能力,一個是很強的社交能力,一個是理性反思的人生態度。先來跟大家談談社交能力。
社交重要嗎
蘇東坡很愛聊天,有多愛聊天,傳說蘇軾對蘇轍講過一句話:「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雖然有點誇張,但就是跟誰都聊得來,且不只“可以”,而且樂此不疲,每天都要找人聊天,什麼話題都行,所以有人說到物質的匱乏和希望渺茫會比精深的孤獨更容易忍耐。
所以有研究指出,不論是憂鬱症或自殺,和貧窮並沒有直接關係,而和集體生活的參與度有明確的反比,所以現在許多青少年出現更多的憂鬱症或自殺,或許就是與我們現在網路時代習慣在網路上,而忽略了人際間的交流而有所關聯。
從上述的狀況讓我們來思考一下,多一點好的社交是否提升我們的正向思維,英國作家Ruth Whippman花了好幾年時間研究與幸福和焦慮有關的問題。她在紐約時報專欄中,提到目前千禧一代的年輕朋友和朋友聊天的時間,比之前任何一代人都少,手機取代了真實世界中的互動。
她提出很多相關的研究都表明人們的幸福其實有賴於他人,良好的社會關係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條件,沒有良好的社會關係,一個人就無法真正感到幸福。想一想因為疫情的原因,所以許多人無法出門參與,就是會讓心情感到沮喪,記得當時聽到歐洲地區的政府,禁止民眾到酒吧地區聚眾喝酒,還引起相當大的反彈。所以亞里斯多德就曾說過:「脫離城邦生活的人,不是神靈就是野獸」
「我們為自身的健康能做的最重要的事,不僅是發現自我或探尋內心,也需要在生活中投入時間和精力,培育我們和其他人的關係。」
克服社交焦慮
但現在的時代,許多人對於社交就是有壓力,所以Gillian Butler在《社交零壓力:擺脫焦慮,重塑自信》教我們三種方法來克服社交焦慮,讓我們更享受過程,而不要害怕社交行為:
一、減少自我關注:我們會感覺到社交不自在,有可能是我們覺得別人對我們內心不自然這件事情,很容易被看出來,對我很有很不好的印象。因此把注意力從自己的身上,轉換到周圍發生的事上,當我們對人或對事物越好奇感興趣,就會越關注他人看自己談論的事情,就比較能減少恐懼的念頭。
二、改變思維模式:社交焦慮的恐懼主要源自於對於別人的看法,覺得會回答得不好,別人會批評自己,而這樣的想法會影響我們的感覺。所以倒過來,我們也可以改變想法,讓我們的感覺更好。作者教我們學會識別中的想法,讓我們感到焦慮時,腦中出現什麼。譬如別人的離開,就自己想可能我說的不好,所以才離開,但其實有可能是對方真的有別的事情。我們內心會習慣性地承擔一些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所以主動改變想法,用平衡和靈活的方式來看待事物,會讓自己輕鬆一點。
三、改變行為模式:採用新的行為模式有利用進行更好的社交,安全行為就是社交中為了保護自己而做出的行為,譬如我們在社交中,常常會採用一些安全行為,譬如談話中眼睛向下看躲避別人的視線。作者要我們摒棄安全行為,因為安全行為會降低我們的信心,所以要「直面恐懼而非躲避」。可以把我們自己習慣安全模式列出來,慢慢練習逐漸改變。
最後有人會說,現在有很多無效社交,浪費時間,不如好好過自己的生活,我喜歡和菜頭用的一段話來說:「社交就是人類社會的鹽。沒有鹽,就會痙攣抽搐,危及生命;太多鹽,就會無法忍受,無福消受。我們得找到最合適的鹹度,不再為了加鹽還是加水而煩惱。和值得的人建立牢固的關係,你的社交也將變成你人生的安全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