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讓《如蝶翩翩》帶我們看到夢想與愛(上)

記得會接觸到《如蝶翩翩》這部影視劇,是因為在看完遺物整理師時,無意間連結到的,也是被許多觀賞者譽為人生必看的漫畫,藉芭蕾舞這個題材,從兩位差異很多的主角,分別為迎接挑戰的70歲爺爺及徬徨不安的23歲青年,兩人在名為「芭蕾」的夢想中相遇,歷經掙扎、挫敗,到自我重生,讓我們重新正視深藏內心的嚮往、勇敢踏上追夢之旅。

這部影集是改編自同名的漫畫,在看的時候感受到並不是一個很大的題材,卻從幾個人物當中,將親情、友情及師生情刻畫的細緻,從幫助身旁的人當中,看到自己。,據說看完的人99%都會哭泣,許多人也說是在人生迷惘時必看的一部劇。

內容描述了將一生奉獻給家庭、從沒嘗試過自己想做的事的70 歲退休老人的沈德出,因參加完友人的葬禮後,深刻體會人生已開始邁向盡頭。想起了深埋在心中小時候的夢想芭蕾。而因緣際會之下,遇到才華洋溢,卻因負傷而陷入挫折的青年李采祿,看似毫無共通點的兩人,因許多小事件而激起意想不到的火花,讓兩個人在互相成長與圓夢。




「夢想」究竟是什麼?「我」又是什麼?

夢想在這部影集中是最大的主軸,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夢想,但卻又非常的不同,有一位對於芭蕾雖有天賦,但太晚學習且對自己沒有自己的23歲青年李采祿,另一位是退休郵差沈德出,沒有條件但是非常努力,」對於夢想都是藏在內心當中。

除了兩位男主角外,還有不知道自己夢想為何的孫女沈恩浩,把因傷而把夢想寄託在學生的明星老師奇昇主,有夢卻不敢追夢的李采祿好友金世宗,對於喜歡運動但卻為了家庭而犧牲的大兒子沈聖山,及渴望走出家庭走入執掌的大媳婦,又或是二女兒聖淑有著一個體貼的老公,但卻一直在堅持選上選舉夢想的路上不段前進。還有一位放棄人人羨慕外科醫生跑去拍紀錄片的三兒子。看到這麼多的茫然,那究竟什麼是夢想的「我」?

在這些人的身上你會看到西方心理學常說到的佛洛伊德的理論三個我的理論,有滿足基本需求的「本我」,有依照需求及遷就社會的「自我」最後是接受規範,而遵循道德與良知的「超我」,看似每個人都用不同的型態在適應與對應調整出來的我。但在佛法當中,卻讓我想到了「無我」,也就是不論什麼樣的形態出現,但其實都一直在變化著,也就是一種無可限量與發展的我。




生命的開始或許就從找到目標開始

所以找到自己其實是一段往內探索自己的連續過程,對於自己的內心真心的渴望當中,去找到自己喜歡及有意義的事情,並沒有誰是完全相同的。但在追求的過程當中,會遇到很多的挑戰,及天生限制及後天的障礙,那是無法改變的,但就是知道自己的條件,卻能夠找到更適合自己。譬如戲中知道自己沒有跳舞才華的沈德出,雖然知道自己無法但卻不斷地努力鍛鍊讓自己有機會站立一分鐘,及從輪椅舞者體悟到的美找到最有自信最美的自己,讓老師們對於他們的演出稱之為永生難忘。

又或是因受傷而無法再次站上舞台的老師奇昇主,受傷已是事實,自怨自哀可以是一條路,但投入教學幫助他人也幫助自己,不也是一個選擇。佛法常告訴我們有很多境況是無法改變,但是要「放開」而不是「放棄」,持續走下去,都會有一個不同的道路。

面對於夢想,如果很幸運的擁有上天給予的天賦或找到自己的路之後,但其實下一步伴隨而來的一定就是苦,因為這又是一條從發現自我到堅持完成,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就像是劇中的男主角。如何去面對「苦」還是「補」,端看自己的想法,所以心經才會說到「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面對困難,你可以看成是考驗,也可以看成是找麻煩,當然也可以看成是成長的助緣。


恐懼是因為對於自己的信心不夠,對於現實不明瞭,弱勢對自己有信心就能從容面對。所以劇中才說到:「當你很熱切地去做某件事時,就會散發出耀眼光芒,我是透過爺爺才得知這個道理。」這也是一種自信。

那如果不知道夢想為何怎麼辦,就像是劇中的孫女,從小到大都被父親指揮者往那裡走,進大公司才是唯一的道理,我想從李采祿跟她的一段段話當中就找到的方式

「妳做什麼事時感到最幸福?只要找出那個就行了,我沒辦法告訴妳那是什麼,因為知道自己做什麼事最幸福的人,只有你自己。」

「要找到什麼時候最幸福,比我想中困難很多,但有一點我能確定,回家的路上我抬頭看了天空,天空既清澈又蔚藍,光看也覺得心情很好,有種時間往天上流逝的感覺,我想幸福或許就是,這麼微小又具體的事也不一定,而不是去追求不切實際的夢」

不斷地走著走著,慢慢你就會找到,最怕的是你連走的勇氣都沒有


愛是一種慈悲,也是一種減法

在觀賞這部片時,你會在裡頭看到許多的愛,有親子有夫妻也有師生之間的情誼,但一樣的愛與付出,卻有天壤之別的差異。

佛法中說到其實愛其實就是一種慈悲,而「慈悲」指的是當對方需要愛時,我能力所及而樂意付出,而不是決定於我喜不喜歡,若不能做真正的慈悲,會因為控制的慾望,而導致讓彼此的傷害更深,在劇中你就會發現祖孫三代給予的愛就是最好的案例。

爺爺在劇中是一位最溫暖的人,因為不論是對於三兒子放棄自己的事業整天無所事事,卻始終相信從沒有質問過,既使是自己的老婆常常要求他去盯著三兒子時,也只是把食物給他而已。而對於孫女沈恩浩,成長的過程當中,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每一段的追求其實都是自己父親的要求,但爺爺卻是從頭到尾都是給予放手且支持的角度面對每一個人。

記得孫女沈恩浩再一次面試考核當中,被主管利用而被羞辱,爺爺只有站在支持的角度去安慰自己的孫女,且說了這一段話:

「在人生路途上跌倒不是很好,走康莊大道多棒啊,不過,跌倒也沒關係,膝蓋破皮了又不會怎樣,這不是妳的錯,妳撐過去了,也大聲頂撞的很好,你昨天真的很棒」



而後孫女在新電台工作時,還默默地打電話去電台點歌,用這樣的方式去鼓勵她。還有一次大兒子也是因為成為公司的代罪羔羊時,而買了一個棒球手套送到公司去給他,說了這一句話就離開了:「我依然是你的野手,秉持你的信念,盡情的投球吧!」

相較於其中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那就是當全家人知道爺爺去學芭雷舞時,老婆大兒子及二女兒的反對意見,也讓感到訝異。反倒支持的都是媳婦女婿或孫女,這其實並不是一種愛,而是一種自我以爲的愛。

「別給孩子們添麻煩,你就在家裡看電視,在家附近散步,優雅地老去就好。」這一段話帶給老爺爺多大的壓力與失落。

愛其實是減法,是一種付出,是減除一切給對方的煩惱、壓力、期望和佔有,而不是想給對方大多感情或物質,反而讓人有更深的牽掛,所以善用愛的減法,讓關係更加歡喜自在。

就像是最後爺爺的妻子在得知爺爺的狀況之後,說的一段話:

當你說工作40年,有一半是我的功勞的時候,我真的好欣慰,我們在一起這麼長一段歲月,你現在跳的芭蕾,其中有一半也算我的我夢想,不要變軟弱,不要離開我,待在我身邊,一定要完成你想做的事,

愛不是一種索取,而是一種付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