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8日 星期日

再讀《金剛經-成就的秘訣》之學習 (上)

 

隔了好幾年之後,又再次閱讀星雲大師著作的《金剛經-成就的秘訣》,又有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感受,也覺得這是經典為什麼值得隔一段時間後,再次拿出來閱讀,除了因為這些年人生的歷練不同之外,也因為對於佛法的認識瞭解不同,會讓自己有更不同的體悟,會利用兩篇文章來練習讓自己能夠更白話的語言來敘述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也利用輸出的方式讓自己練習,如果有不對或清楚,還歡迎指教。

《金剛經》是佛陀與座下「解空第一」的弟子須菩提之間的問答,敘述了「一切法無我」及「一切法無空」的「般若空性」,因此星雲大師認為整部經典有四大要義,分別為「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及「無得而修」,而若能將這四大要義運用於生活中或職場當中,也都能幫助我們成功,因此下述就要來解釋這四大要義。




為何要無相布施

我們常說到要學會布施,那倒底什麼是「布施」,書中就說到「布」指的是普遍,「施」指的是給予,指的是「普遍的給予出去」,這也說到為什麼要「無相」布施。何謂「無相布施」,就是布施時,沒有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也不求報的念頭。

為什麼要無相布施呢,想一想若當我們有所求得到回報而給予出去,不僅僅是屬於有限的功德,更可能會因為「不如預期」而感到困擾與失落。因此「布施」的真義並不是給予,而是藉由散盡心中的妄想習氣,滅絕煩惱蘊集,所以是要學會放下,才會自在,也才不會執著,也為什麼要「無相布施」。因此《金剛經》強調沒有四相(我、人、眾生、壽者)的執著,也沒有六塵(色、生、香、味、觸、法)的執著。

那為什麼要散盡妄想習氣,其實是要能夠學會《金剛經》裡,一個很重要的道理-空性的本質,那就是世間萬物都是短暫聚合的因緣,也就是世事無常,所以不要執迷在許多表面的虛幻假象,要能夠「借假修真」。何謂「借假修真」?想一想食物有保存期限,所以要在期限前食用,那生命也是相同的道理,生命一定會結束,要在生命之前珍惜際遇,讓自己的生命有更值得的意義,所以才要將自己有的與他人分享。

書中有一段我很喜歡的話來與大家分享: 

生命是一段旅程,若由生命的盡頭回視生命旅程的目的和意義,就會了解物質的獲取,實榮或虛榮的肯定,權位的高低皆是如此,都是一種實現自我理想,落實生命意義的手段或策略,所以要開學會看清楚真義,學會對生命有更精進的直下承當,讓生命更有所不同。

如何學會布施

布施聽起來不難,但真心願意給並不太容易,更不用說「無相布施」,那可以如何練習呢?書中告訴我們,佛法教我們有三種方法來培養我們學會放下:

1. 厭離觀:理解萬物皆有生死離別,提醒自己對身外之外不要起貪著,而願意布施。

2.
慈悲觀
:相信因果的觀念,也因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善念慈悲,不願見人苦,
              而願意布施。

3.
菩提觀
:體會其實心佛眾生無差別,所以我們應該尊重眾生而願意去布施。

所以當我們在布施,提醒自己要有這幾種心態:
1.不貪求勝境,應隨緣布施
2.不吝嗇所有,應隨力布施
3.不分別怨親愛僧,應隨喜布施
4.不妄想未來果報,應隨心布施

該如何布施,在《大智度論》中說到,布施有三種

第一:財布施 -  以財物布施給予需要之人,令眾生能生存 :

常聽到有人說,財布施不如法布施,是因為色身得飽足比較容易,但靠外在較無法影響眾生的內在智慧,然而佛陀不就提醒我們不能住相,不住法布施,當我們比較時不就著相了嗎,所以佛陀並沒有否定財布施,也要肯定財布施。

第二:無畏布施 慈愛一切令不生佈畏恐懼,以慈悲解除別人的佈畏,令眾生正信佛法

在我們生活當中,常有看到一些新聞,有人不顧自己的性命在協助或幫助救難的現場,其實這就是一種「無畏布施」。以慈悲之心不分怨親愛僧的隨喜布施,令眾生不生佈畏恐懼,其實這是一種智慧與慈悲。

第三:法布施 講說正法,令眾生開悟覺性,能知眾生心,事理無礙,不顛倒而說法
 
「法布施」指的是為他人說法,能夠幫助眾生斷煩惱、了生死、成就佛道。那有那一些方法可以做呢?《金剛經》有教我們十法行,譬如書寫、供養、施他、宣說及受持等等,換做我們現在的語言,如就像是在FacebookIG上寫心得分享文章好圖畫,好文好影片直播與好友分享、專心從聽演講中獲得智慧,幫人解釋不懂的地方,這都是現在我們更方便且容易的。

 
「大心未發,然是凡夫 即發大心,即是菩薩」我們人人皆可從布施中成為別人心中的菩薩。

 

何謂無我度生

「無我」其實指的並不是沒有我,我就站在這裡,怎麼會沒有我,所謂的「無我」指的是「人無我」及「法無我」, 「人無我」沒有本體自性,譬如常說我可以控制我自己,但美醜高矮無法控制,五我也無法控制。「法無我」是指萬物自然的道理,一切事物皆因緣所生。舉個例子,譬如我現在在講台上演講,是要存在於很多因緣才能成就的,如果場地不行,那演講就不可能成功舉辦;若沒有觀眾,有演講者也是徒然;同理可證只有聽眾,演講也不可能成行。

所以我們來思考一下,這些因緣如何來定義孰高孰低,並沒有那個誰特別重要能夠主宰,且反過來說,誰也都能夠被取代,譬如這個場地不行,那就換另一個場地來成就,這就是並不能把我看得如此重要的原因。

《金剛經》講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沒有覺得你或我或哪個人特別的偉大,就是萬物其實平等,並無無上下高低之分。唯有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觀念時,我們才能放下「自我」,進而發起平等心及慈悲心。

活動的概念也是相同,每個人都是成就活動的重要因緣,沒有那一個組別特別的重要或需要,團長團員也皆是如此;但反過也提醒了我們,有這樣的因緣來臨時也要把握,因為也可能僅此一次,也沒有非我不可,所以我們在活動中該有「無我度生」的概念,學會珍惜及謙虛。




當歌手遇到了無我精神

關於如何利用無我的精神來過生活,我想要用一個我們皆熟悉的行業-歌手來跟大家舉例說明。如果我們說到一個歌手要紅,有時候並不是他不會唱歌,而是少一部讓他紅的歌;同理來說有時候一個目前當紅的歌手,其實可能他唱歌的能力並沒有很強,但他剛好就唱到一首超級紅偶像劇的主題曲,就這樣紅了起來。

假設我是這位當紅的歌手,當具備有「無我」的概念時,就會理解到出名是需要很多的因緣來能成就,所以得學會珍惜這個得來不易的名聲,跟感謝所有願意支持自己的觀眾,也學會珍惜及保護自己的羽翼,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語言談。也要學會謙虛,因為是這些觀眾才成就自己的,所以當我們自己有能力能為社會做公益時,就會讓自己學會付出回饋社會,就譬如像我很喜歡的一位天王-劉德華,就是用這樣的觀念實踐於日常生活中,所以才會贏得好評,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歷久不衰。所謂「無我」並不是沒有我,而是不要讓自己住著差別心當中,這也就是真我,諸法平等的真性。

但反過來說,如果我是目前還不紅的歌手,我也清楚知道因緣和合這個觀念,所以不需要去嫉妒其他的歌手,甚至背後說不好聽的話中傷,因為那是這位歌手他的努力,讓這個因緣出現。所以自已要努力讓因緣成就,不僅僅只是努力學習,提升自身的能力與才華外,也能夠多廣結善緣,當有機會幫助人時,就與人結善緣,因為萬物是同體共生,水幫魚魚幫水,不需要斤斤計較,且還可能連結出更多的因緣,有時候紅起來就是在不經意的時間產生出來。

這讓我想起來獲得2020年的金馬獎女主角及女配角的 「超強阿嬤」陳淑芳,她已經出道超過一甲子,演出作品不計其數,演技早已不容懷疑,但從未獲得任何金馬獎提名的殊榮。但就在2020年拍了兩位新銳導演的片《孤味》與《親愛的房客》,其實以她的資歷,在拍完電影後就不太需要管票房這一件事情,但就是因為她願意提攜後輩,才獲得這樣的演出機會,也在拍完電影後,自掏腰包到各處去推廣電影,就這樣自利利他的精神下,讓81 歲高齡的她登上事業巔峰,演技首度受金馬肯定,成為史上第一位同時獲得最佳女主角與最佳女配角兩項大獎的殊榮,從她身上就看到一個最好的案例,不需要自我否認,認真提升自己及廣結善緣,終有成就因緣的一刻



忍的真諦

書中在這個章節當中,說到要我們學會「忍」的功夫,大家看到「忍」這個字,一定心想我幹嘛要「忍」,不明之事就是要說出來,其實當我們在發心努力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挫折與挑戰,佛法中說到的「忍」,並不是單純我們所想到的忍耐,而是有三種,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所謂「生忍」指的是一個人要維持生命,必須忍受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飢渴苦樂。譬如我要上班,就要早起趕車、忍耐睡眠不足等身體上的疲累之苦。人我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譬如早上可能被老闆念了一下,總不能跟老闆吵架。所以生忍是為了生存在人間所蘊釀的耐力、勇氣,是一種從生活、人際關係的歷練中,自我提升,從中淬鍊出面對困難的智慧與力量。

「法忍」是指對於心理上的貪、瞋、痴、成見,能自我克制、自我調適,把心安住在真理之中,不為生滅所動。譬如你知道這個錢不是自己的,得要學不正當的錢財不能取,學會克制。所以人世間有許多不如意、憂悲苦惱、人情冷暖等,要學會用正確的態度化解、消除,進而轉化。法忍就是一種體悟「緣起性空」,明白因緣果報,通達事理人情的般若智慧。   

「無生法忍」指的是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平等不二,故能達到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譬如你知道老闆給你的任務不合理,但你認為這是一個成長的很好機會,那就沒有所謂忍或不忍的想法,遇到問題也會樂觀的解決,這就無所謂忍或不忍的想法了

 

如何無我度生過生活

所以換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該如何落實呢,書中建議我們一些作法:

1.
提醒自己不分相,要懂得謙虛別嫉妒,也學會尊重眾生,長養慈悲心圓滿。

2.
知道因緣和合的觀念,故萬事萬物都皆有可能,所以莫看輕因緣的力量,要能多廣結善,莫被法所拘泥,行方便法門與人為善。

3.
要看輕自己,從做事做人中提升自己,學會發心立願,但千萬別執著於自我的成就,以團隊的績效為考量,從忍的過程當中,成就自己。

《金剛經》
不是講空,講消極之面,反而是積極地從否定上去建設一個「常樂我淨」的世界 ,從無我、無是非、無苦惱,讓永恆的「真我」顯現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